區域經濟一體化
區域經濟一體化 |
名稱 區域經濟一體化 外文名 Reg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 分 為 區域性國際經濟組織 推 動 區域性國際經濟 組織的建立 反 映 經濟全球化深入 發展的新特點 |
區域經濟一體化亦稱「區域經濟集團化」。同一地區的兩個以上國家逐步讓渡部分甚至全部經濟主權,採取共同的經濟政策並形成排他性的經濟集團的過程。其組織形式按一體化程度由低到高排列,包括優惠貿易安排、自由貿易區、關稅同盟、共同市場、經濟聯盟和完全的經濟一體化。一體化程度最高的區域經濟集團是歐洲聯盟。 [1]
目錄
簡介
區域經濟一體化已成為國際經濟關係中最引人注目的趨勢之一,區域經濟一體化是夥伴國家之間市場一體化的過程,從產品市場生產要素市場向經濟政策的統一逐步深化。
"經濟一體化"這個詞語的使用是近年出現的。據專家考證,在1942年以前從來沒有被使用過。到1950年,經濟學家開始將其定義為單獨的經濟整合為範圍更廣的經濟的一種狀態或過程。也有人將一體化描述為一種多國經濟區域的形成,在這個多國經濟區域內,貿易壁壘被削弱或消除,生產要素趨於自由流動。所謂「區域」是指一個能夠進行多邊經濟合作的地理範圍,這一範圍往往大於一個主權國家的地理範圍。
根據經濟地理的觀點,世界可以分為許多地帶,並由各個具有不同經濟特色的地區組成。但這些經濟地區同國家地區並非總是同一區域。為了調和兩種地區之間的關係,主張同一地區同其他地區不同的特殊條件,消除國境造成的經濟交往中的障礙,就出現了區域經濟一體化的設想。經濟的一體化是一體化組織的基礎,一體化組織則是在契約上和組織上把一體化的成就固定下來。 從20世紀90年代,區域經濟一體化組織如雨後春筍般地在全球湧現,形成了一股強勁的新浪潮。這股新浪潮推進之迅速,合作之深入,內容之廣泛,機制之靈活,形式之多樣,都是前所未有的。此輪區域經濟一體化浪潮不僅反映了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的新特點,而且反映了世界多極化曲折發展的新趨勢。
發展原因
(一)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發展進程
區域經濟一體化的雛形可以追溯到1921年,當時的比利時與盧森堡結成經濟同盟,後來荷蘭加入,組成比荷盧經濟同盟。1932年,英國與英聯邦成員國組成英帝國特惠區,成員國彼此之間相互減讓關稅,但對非英聯邦成員的國家仍維持着原來較高的關稅,形成了一種特惠關稅區。
經濟一體化的迅速發展,始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並形成三次較大的發展高潮。
1、第一次高潮發生在20世紀50~60年代。
儘管區域經濟一體化的雛形可以追溯到1921年成立的比利時和盧森堡經濟同盟(1948年荷蘭加入,組成比荷盧同盟)。但是,區域經濟一體化真正形成並迅速發展,卻是始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世界經濟領域發生了一系列重大變化,世界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大批發展中國家出現,區域經濟一體化組織出現第一次發展高潮。
2、20世紀七八十年代初期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處於停滯不前的狀態
20世紀70年代西方國家經濟處於「滯脹」狀態,區域經濟一體化也一度處於停滯不前的狀態。在這一時期,歐洲經濟共同體原定的一體化計劃並未完全實現,而發展中國家的一體化嘗試沒有一個取得完全成功。以歐洲經濟共同體為例,兩次石油危機、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全球經濟衰退、日美貿易摩擦上升等因素使其成員國遭受巨大打擊,各成員國紛紛實施非關稅壁壘措施進行貿易保護,導致第一階段關稅同盟的效應幾乎喪失殆盡,歐共體國家經濟增長速度急劇下降。
3、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第二次發展高潮
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特別是進入90年代後,世界政治經濟形勢發生了深刻變化,西方發達國家在抑制通貨膨脹、控制失業率方面取得成功,經濟的發展推動着區域經濟聯合,區域經濟一體化的趨勢明顯加強。這次高潮的出現是以1985年歐共體關於建立統一市場「白皮書」的通過為契機,該「白皮書」規定了1992年統一大市場建設的內容與日程。歐共體的這一突破性進展,產生了強大的示範效應,極大地推動了其他地區經濟一體化的建設。
(二)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的主要原因
1 、聯合一致抗衡外部強大勢力,是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直接動因。
2 、二戰後,科學技術和社會生產力的高速發展,是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客觀基礎。
3 、維護民族經濟利益與發展及其政治利益是地區經濟一體化形成與發展的內在動因。
無論是發達國家的經濟一體化,還是發展中國家的經濟一體化,其根本原因都在於維護自身的經濟、貿易等利益,為本國經濟的發展和綜合國力的提高創造更加良好的外部環境。
4 、貿易與投資自由化是區域經濟一體化產生並持續發展的經濟源泉。
5 、貿易創造等各種積極的經濟效應,是區域經濟一體化產生並持續發展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