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區位優勢是中國的一個科技名詞。

目前,世界上只有兩種文字,一種是方塊文字,如漢字[1]、日文和韓文,還有歷史上曾經出現過的西夏文[2]、契丹文,喃字等;另外一種是字母文字,主要包括拉丁字母文字、阿拉伯字母文字、粟特字母文字等。

目錄

名詞解釋

所謂區位優勢,它是指跨國企業在投資區位上所具有的選擇優勢。也就是說可供投資地區是否在某些方面較國內優勢,投資區位的選擇要受到生產要素和市場的地理分布、生產要素和運輸成本、投資環境等諸因素的影響。

擁有所有權優勢和內部化優勢的跨國公司在進行直接投資時,首先面臨的是區位選擇,即是在國內投資生產還是在國外投資生產。如果在國外生產比在國內生產能使跨國公司獲得更大的利潤,那麼就會導致對外直接投資。所以,對外直接投資的流向取決於區位稟賦的吸引力。在現實生活中,區位條件是由投資國和東道國的多種因素決定的,這些因素主要包括貿易障礙、政府的政策、市場的特徵、勞動成本、當地的生產水平以及原材料的可供性等。比如,如果東道國嚴格實行進口替代政策,就會誘使外國投資者進行直接投資。區位優勢的大小決定着跨國公司是否進行對外直接投資和對投資地區的選擇。

區位優勢的構成

區位優勢即區位的綜合資源優勢,即某一地區在發展經濟方面客觀存在的有利條件或優越地位。其構成因素主要包括:自然資源、地理位置,以及社會、經濟、科技、管理、政治、文化、教育、旅遊等方面,區位優勢是一個綜合性概念,單項優勢往往難以形成區位優勢。一個地區的區位優勢主要就是由自然資源、勞力、工業聚集、地理位置、交通等決定。同時區位優勢也是一個發展的概念,隨着有關條件的變化而變化。

在自給自足的農業社會,土地資源是經濟的基礎,決定農牧產品產量的土地資源與影響農牧業的集約程度、技術傳播與市場的距離是區位優勢的主要方面。工業革命後,新技術和新市場的出現,由工業社會初期的自然資源、勞力、運輸優勢發展到後期的技術、市場、政策、企業關聯等優勢。知識經濟時代的區位優勢不同於傳統的區位優勢。

美國經濟學家保羅·羅默從理論上解答了缺乏自然資源的國家為何不一定是窮國,領先國家最有效的是持續發展問題。在知識經濟時代,人的因素占主導地位。人的流動性,尤其是掌握知識、技能的人才的流動性是很大的,因此,培育並吸引高科技人員就成為發展經濟、提高區位優勢的關鍵。?

區位優勢的分類

區位優勢可分為直接區位優勢和間接區位優勢。

所謂直接區位優勢,是指東道國的某些有利因素所形成的區位優勢。如廣闊的產品銷售市場、低廉的要素成本、政府的各種優惠投資政策等。

所謂間接區位優勢,是指由於投資國和東道國某些不利因素所形成的區位優勢。如商品出口運輸費用過高、難以逾越的貿易壁壘等。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