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陳集鎮
北陳集鎮 |
中文名 : 北陳集鎮 所屬地區:江蘇省連雲港市灌南縣 |
北陳集鎮,隸屬於江蘇省連雲港市灌南縣,地處灌南縣北部,東與田樓鎮相連,東南隔灌河與三口鎮相望,南與新安鎮交界,西與張店鎮毗鄰,北與灌雲縣東王集鎮、楊集鎮接壤。 總面積55.26平方千米。截至2019年末,北陳集鎮有戶籍人口43429人。 民國元年(1912年),屬灌雲縣。1981年5月,更名為北陳集人民公社。1983年9月,改為北陳集鄉。1987年5月,撤鄉,改置陳集鎮。 截至2020年6月,北陳集鎮轄1個社區、14個行政村。 鎮人民政府駐北陳集街。 2011年,北陳集鎮實現地區生產總值4.6億元,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9548萬元,第二產業增加值2.3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1.4億元,第一、二、三產業增加值比例19.9∶50∶50∶30.1。2019年,北陳集鎮有工業企業19個,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有1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19個。 [1]
目錄
位置境域
北陳集鎮地處灌南縣北部,東與長茂鎮相連,東南隔灌河與三口鎮相望,南與新安鎮交界,西與張店鎮毗鄰北與灌雲縣東王集、沂北2鄉接壤。東西最大距離14.8千米,南北最大距離7.8千米, 總面積55.26平方千米。 其中陸地54.2平方千米,占92.9%;水域4.2平方千米,占7.1%。
地形地貌
北陳集鎮地形以平原為主,地勢略呈西高東低。
水文
北陳集鎮境內屬灌河、新沂河水系。灌河自尹盪村入境稱為惠澤河,自西向東入黃海,全長14.8千米。新沂河境內長15.2千米。
自然資源
2011年,北陳集鎮有耕地面積4.7萬畝,人均1.1畝。
人口
2011年末,北陳集鎮轄區總人口41681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10915人,城鎮化率26.1%。總人口中,男性22110人,占53.1%;女性19571人,占46.9%。2011年,人口出生率17.2%,人口死亡率5.3%,人口自然增長率11.9%。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714人。 截至2019年末,北陳集鎮有戶籍人口43429人。
經濟
綜述
2011年,北陳集鎮實現地區生產總值4.6億元,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9548萬元,第二產業增加值2.3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1.4億元,第一、二、三產業增加值比例19.9∶50∶50∶30.1,農民人均純收入7596元。 2019年,北陳集鎮有工業企業19個,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有1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19個。
農業
2011年,北陳集鎮有農業總產值1.8億元。糧食作物以小麥、水稻為主。2011年,生產糧食3.5萬噸。經濟作物以蔬菜為主。2011年,蔬菜瓜果種植面積3500畝,產量5250噸,主要品種有食用菌、白菜、蘿蔔等。畜牧業以飼養生豬、家禽為主。2011年,生產肉類4000噸,禽蛋1.5噸;畜牧業總產值9000萬元,占農業總產值的50%。截至2011年末,累計造林1.6萬畝,林木覆蓋率20.1%。漁業以淡水養殖為主。2011年,漁業總產值560萬元,占農業總產值的3%。2011年,大型農業機械350台(輛)。
工業
北陳集鎮以化工、棉織、食品、不鏽鋼等產業為主。2011年,工業總產值4.6億元,有規模以上工業企業2家,職工1500人,實現工業增加值1.1億元。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2011年末,北陳集鎮有幼兒園15所,在園幼兒1350人,專任教師68人;小學6所,在校生2800人,專任教師160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100%;初中1所,在校生497人,專任教師56人,初中適齡人口入學率、小升初升學率、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均達100%2011年,教育經費達670萬元,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220萬元。
文體事業
2011年末,北陳集鎮有文化藝術團體3個,有文化站1個,文化活動中心15個,各類文化專業戶58戶;各類圖書室38個,藏書18萬冊,音樂、美術、書法、攝影及文化業餘創作隊伍48人。主要文化藝術團體有港咀、官溝、大有文化宣傳隊。 2011年,北陳集鎮有體育場地8處。90%的村安裝了健身器材,經常參加體育活動的人員占常住人口的22%。
醫療衛生
2011年末,北陳集鎮有各級醫療衛生機構16個,病床40張,每千人擁有醫療床位1張。專業衛生人員40人,平均每千人擁有衛生技術人員0.9人。2011年醫療機構完成診療1.3萬人次,住院手術1320台次,出院病人1.3萬人次。2011年,法定報告傳染病發病率為46.1/10萬,農村安全飲用水普及率99.9%,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45%,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人數38907人,參合率99.6%。
社會保障
2011年,北陳集鎮城鎮最低生活保障戶數2戶,人數3人,支出6120元,月人均170元。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戶數996戶,人數1786人,支出308萬元,月人均143.7元;農村五保集中供養62人,支出17.7萬元,農村五保分散供養5人,支出1.25萬元;農村醫療救助48人次。民政部門資助參加合作醫療48人次,共支出32.2萬元;農村臨時救濟306人次,支出6.12萬元。全鎮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參加人數1.68萬人,參保率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