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帝陵
简述
七帝八陵
陵区以芝田镇(宋永安县治)为中心,南北约15公里,东西约10公里。北宋9帝,除徽、钦二宗被金人掳走死于漠北之外,其余7帝均葬此,加上赵匡胤之父赵宏殷的墓由开封迁此(称永安陵),所以人们称七帝八陵。依次为宣祖(赵弘殷)永安陵、太祖(赵匡胤)永昌陵、太宗(赵光义)永熙陵,真宗(赵恒)永定陵、仁宗(赵祯)永昭陵、英宗(赵曙)永厚陵、神宗(赵顼)永裕陵、哲宗(赵煦)永泰陵。宋代靖康建炎年间遭金兵破坏,元代时地面建筑全部被毁。
北宋国家权力高度集中于皇帝,这为后妃参与政事提供了条件。母后临朝听政,在北宋历史上不乏其例。这种后妃政治地位的提高,反映在陵寝制度上,表现为皇后单独起陵。宋陵区共有21个后陵,其建制全同帝陵,只是在规模上稍逊,另有宗室及王公大臣陪葬墓100多座,形成庞大的陵墓群,现已发掘了永厚陵祔葬的魏王墓和永熙陵祔葬的李后陵。
崇文抑武
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纷争割据的局面,天下归于一统,建立起高度集中的皇权,并以崇文抑武为国策,保证了社会的长期安定和经济的持续繁荣,又为传统陵寝制度的复兴准备了必要的物质条件。但崇文抑武的国策同时也造成了宋朝军事力量的薄弱,尤其在对辽、西夏、金的战事中,一再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赔款割地,屈膝求和,以至于靖康变乱,中原沦陷,这又必然影响到复兴起来的陵寝制度,在精神气魄方面不能不有所减弱。
一反常例
北宋帝陵一反历代帝陵或居高临下,或居山面河的传统,它面对嵩山而背依洛水。陵区内的帝后陵中轴线的方向率皆北偏西6度左右,正对嵩山主峰少室山。由于受到当时堪舆学说之影响,认为赵姓在五音学中属于"角"音,利于北方偏西的丙、壬方位,"吉方则要山高才来",因此,诸陵地面皆为南高北低,由鹊台到置陵台逐渐斜降,从而把作为中心建筑属于最崇高地位的陵台置于最低处,这是宋陵建筑的一大特点。
布局一致
北宋的八座皇陵按同一制度建造,布局也基本一致,由南向北依次为鹊台、乳门、华表、石像生、陵台、后陵和下宫。每陵皆有兆域、上宫和下宫。兆域,或称茔域,四周植荆棘等为标记。兆域内除皇陵之外,还有祔葬的皇后陵以及宗室子孙和当朝重臣的陪葬墓。上宫,即陵台四面所筑陵垣以内部分。陵台居上宫中心,夯土筑成覆斗形,底边长55米,高约16米,象征帝王的丰业和尊严。陵台四周柏树成林,纵横如织,故有"柏城"之称。陵台之下为皇堂,是安放皇帝棺椁的地宫,全部用条石镶砌。围绕陵台囚周的是神墙,呈正方形,边长约230米,墙的四面正中各设一神门,四隅有角阙,在东、北、西3门之外,各置石雕蹲狮1对,一牝一牡,相视而立,象征着皇权的威严和帝陵的神圣不可侵犯。
南门为正门,门道内置石雕宫人1对,门外置石雕武士、奔狮各1对。南为神道石刻,夹神道建鹊台、乳台各1对。乳台以北为列石,自南而北依次为望柱2、象及驯象人2、瑞禽2、角端2、仗马4及控马官8、虎4、羊4、客使6、武将4、文臣4等,共计60件。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宋陵的石刻数目也是整齐划一的,这是宋代帝陵的又一特点。后陵在帝陵之西北,规模仅及帝陵的一半。沿陵台神墙西北角延伸350米处为下宫,是皇帝死后供其灵魂衣食起居的地方。每朝皇帝朝谒先帝诸陵时,在上宫行祭祀礼之后,还必须趋步下官,谨拜先帝圣容。
后陵玄室
永熙陵三座后陵中最南的一陵,疑为元德后李氏陵,早年被盗,现可由陵台前盗洞进入玄室,玄室为近园形的多边形,砖砌仿木结构,穹窿顶,顶涂青灰色苍穹,其上以白粉绘出银河及星辰。周壁绘建筑、云朵等彩画,可辨认的具体建筑形式有版门、直棂窗、挟屋、四注屋顶和鸱尾等,随葬品残存有玉册及80多件青釉、白釉、黑釉瓷器残片,其中带"官"字的定窑瓷器和越窑龙纹大盘,颇为难得。
地宫设计特点
宋陵是"封土成陵"形制,建筑结构每座大体相同,由上宫、下宫、祔葬皇后阮三大部分组成。上宫是关键区域,下宫在上宫的下方30米处,是地面建筑。
动土时,在"甲"字型的地面开始挖掘,前面伸出那块是斜坡,即一竖,便是墓道,后面就是"皇堂"。相比于汉武帝的茂陵、唐太宗的昭陵,宋陵节约多了,但相比南宋诸陵,则显得相当豪华。
宋陵尽管没有汉唐帝陵奢侈,但花费也巨大。如宋仁宗赵桢的永昭陵,动用民工46700人,耗银达50万两、钱150万贯、丝绢250万匹,费用占了当时国库年收入的一半。
皇堂,就是通常所说的地宫,也称玄宫,是放置棺椁的地方,一般往地下深挖20米一下,为陵墓核心部位。皇常最上面正中便是陵台,也就是通常明清帝陵中的宝顶,民民俗称坟头。陵台都是用黄土夯筑而成,呈方形覆状;分为三层,最上层广植松柏。
挖深地宫,其实是反盗墓的最常手法,当年秦始皇将自己的地宫挖到得不能再深,"达三泉",便有这个意思。南宋诸陵永安陵地宫可能最浅,据《宋史·凶礼志·山陵》(卷一百二十二),"皇堂下深五十七尺,高三十九尺,陵台三层,正方,下层每面长九十";地宫最深的可能是永熙陵,"皇堂深百尺,方广八十尺,陵台方二百五十尺。"宋四尺约合现代的一米,永熙陵就是25米深,而永安陵近14.25米。
北宋皇陵的地宫很漂亮,确实是"皇堂"。有一现代盗墓者曾由盗洞,爬进过永熙陵地宫。发现,永熙陵地宫由14层青砖砌成,上下四周彩绘着天象、楼阁、树木、人物等图案,建筑得十分坚固。
从盗墓者的描述来看,北宋皇陵在营建时,显然也考虑到了反盗墓因素。事实也这样,如宋陵在地宫封堵上便充分考虑了反盗墓因素。
宋李攸著《宋朝事实》一书中,透露了宋英宗地宫当时封闭过程。该书卷十三"英宗葬永厚陵"条是这样介绍的,进入地宫与宋英宗最后告别的皇室人员、臣僚全部退出后,开始点燃上地宫内的长明灯。
关地宫石门时,留一个人在里面,将门里的杠子支撑好,人从石门中间的缺口爬出来。然后,将石门上的大铁锁锁上,将钥匙扔到地宫时面。负责封陵的大臣,亲自复土,插入尖头铁棍,并在缺口的中央竖一根大石柱,用铁索固定石柱。地宫的石门关好后,开始封堵通往地宫的墓道,全部用大石头填塞,最后用土夯实。
这样的安全处理,虽然没有武则天的乾陵反盗墓手段高强,但也够严密的。
但宋陵却存在明显的易盗缺陷。比如地宫的位置,布置太过明显,再没有经验的盗墓者也能找到进入地宫。宋陵"积土成冢",不如唐太宗李世民昭陵那样"因山为陵"。北宋陵因不是建筑在险峻的高山上,所以,建筑得再坚固,也比石质地宫好挖,难不倒盗墓者,这是先天性缺陷。
再者,宋朝皇帝生前不预筑寿宫,都是死了以后才卜址挖穴,造陵比较仓促,也容易留下安全隐患。
宋朝皇帝死后下葬为什么那么急,因为当时宋朝皇家执行"天子七月而葬"的远古礼制,即皇帝死后七个月必须下葬。迷信地认为,超过了七个月,则灵魂不能祔入祖庙。负责宋真宗永定陵督建的雷允恭等人,擅移皇堂、影响了工期,最后被"杖死"。
7个月内要造好一座帝王陵,难度确实是非常大的。宋陵的石头都取自百里之外偃师境内的万安山。据《金石萃编·永泰陵采石记》(卷一百三十一),在2月10日到5月11日,开采成营造永泰陵需要的石料,共动用了9744名士兵和匠人,不少累得病死了,就就近埋在山里。由于赶工期,陵造成了,不少尸体还没来得及掩埋。
帝陵分区
西村陵区
距县城15公里,位于常封村西2.5公里处,称为"龙洼", 包括永安陵,即太祖(赵匡胤)之父宣祖(赵弘殷)和其母杜氏合葬陵;永昌陵,即宋太祖赵匡胤陵。另外,还葬有皇后陵10座及子孙墓140多座。
蔡庄陵区
在西村陵区东北约3公里蔡庄附近,主要包括
永定陵,即真宗赵恒陵, 以及高怀德墓,蔡齐墓,包拯墓,寇准墓等。永定陵现存地面石刻是宋陵中保存最好的。
县城陵区
在宋陵的最北部,是东西咽喉要道,包括永昭陵,即仁宗陵;永厚陵,即英宗陵。两陵东西排列,相距200米左右。
八陵陵区
陵区距县城15公里,包括永裕陵,即神宗赵顼陵;永泰陵,即哲宗赵熙陵。
四处陵区中,县城陵区永昭陵于1993年被国家批准为大型皇帝寝陵抢救保护示范工程,经过整修重建,1997年10月正式对外开放。
参考来源
- ↑ 北宋皇陵为何很少被提及? 搜狐 2019-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