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胡同
北京胡同的形成是随着北京城的形成而变化、发展演进的。大约在五十万年前,这块地界儿开始有了原始人居住,不过那时只是住在天然洞穴而已。到了距今大约一万到四、五千年间,这儿出现了原始氏族公社,开始住上了易简房屋。到了三千多年前的公元前1045年,这儿成了奴隶制的古燕国的都城,叫蓟城,可当时的城墙只是用夯土筑成的。到了战国时期,广为流传的《周礼•考工记》明确规定:“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1]。”可见那时已非常注重城建制度了,就连城中街道布局都有作了明文规定。以后的两千多年间,从秦、汉开始,无论是三国、两晋、南北朝,还是隋、唐、五代和宋朝,这块地界儿一直都是北方的重镇。十世纪初,辽朝建立,把这儿当成了陪都,改称南京,又称燕京。公元十二世纪,金朝建立,在此建都,称为中都,中都城里出现了坊、街、道、巷,但至此还没有“胡同”出现。
目录
胡同数量
北京有多少胡同呢?老人儿说:“大胡同三千六,小的多如牛毛。”意思是说多得数不清。胡同浩繁以千计。
北京的胡同形成于元朝,明、清以后又不断发展,所以具数目也不一样。就元朝来讲,从《析津志辑佚》中记载:"三 百八十四火巷,二十九胡同。“也就是说共有街巷胡同四百十三条,其中二十九条直接称为胡同,而那三百八十四条火巷,其 实也是广义上的胡同。”
明朝北京城胡同又有变化,据明朝人张爵在《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一书中记载,明朝北京共有街巷胡同约一千一百七十条,其中直接称为胡同的约有四百五十九条。
清朝北京的胡同比明朝又有所发展。据清朝朱一新在《京师坊巷志稿》一书中提到当时北京街巷胡同名字可以推出,清朝大约已有街巷胡同二千零七十七条,其中直接称为胡同的约有九百七十八条之多。
到解放前的1944年,据日本人多田贞一在《北京地名志》一书中所记,当时北京共有三千三百条胡同。
解放后城市的胡同随着人的增加又在增加,据1982年中国展望出版社出版《古今北京》一书说:“至今,北京城区的胡同 约有四千五百五十多条。”1986年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实用北京街巷指南》一书所记,四个城区有胡同三千六百六十五条。1990年张清常写《再说胡同》一文时统计,1980年北京街巷胡同总数为六千零二十九条,其中胡同为一千三百二十条。
为保护古都风貌,维护传统特色,北京城区先后划定了三批,共三十三片历史文化保护区,像南锣鼓巷、南闹市口、东四头条至八条、西四北头条至八条等,另外2003年,皇城整体被确定为历史文化保护区。自元大都以来形成的老北京胡同,多成棋盘式格局。
胡同之最
北京最窄的胡同是前门外大栅栏地区的钱市胡同,胡同最窄处只有0.4米。胡同最长的要数东、西交民巷了。这条胡同与长安街平行,在长安街南面,东西走向,东起崇文门内大街,西至北新华街。它仅比从东单到西单实际长八里的长安街短1.5里。还有些曲折幽深的胡同呈九曲回肠之状,如北新桥原有一条“九道弯”,实际有20多道弯,后划分成五条胡同;在前门外也有个“九道弯”,实则要拐13个弯。
最长的胡同:东西交民巷(全长6.5公里)[2]
最短的胡同: 一尺大街(仅长15.2米)
最宽的胡同:灵境胡同(最宽处32.18米)
最窄的胡同:钱市胡同(最窄处只有0.44米)
拐弯最多的胡同:九弯胡同(拐了19个弯)
最古老的胡同:砖塔胡同(在元朝已经存在)
视频
北京胡同 相关视频
参考文献
- ↑ 根儿在北亰:《周礼.考工记》营国制度,微博,2017-2-3
- ↑ 北京最长胡同——东西交民巷,游走在历史与现代的交融里,搜狐,2018-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