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北京城市生態系統研究站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北京城市生態系統研究站於2015年被學會批准為中國生態學學會生態科普教育基地。北京城市生態系統研究站依託城市與區域生態國家重點實驗室,是中國生態系統研究網絡(CERN)第一個以城市生態系統為觀測和研究對象的長期生態學研究站。自2001年啟動建設至今,融監測、研究和示範為一體,並持續開展科普教育活動。2021年被科技部正式批准為國家野外站 ——「北京京津冀區域生態環境變化與綜合治理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

目錄

機構簡介

北京城市生態系統研究站擁有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北京教學植物園、蟒山國家森林公園[1]、大興采育基地4個長期定點監測基地,有水、土、氣、生等生態要素相關的調查觀測設備200多台套。所有室內、室外觀測設施及監測基地(總面積達5500平方米),均向社會無償開放,年均接待參觀達1萬人次。

依託所在單位的科技支撐平台、實驗室和台站的固定監測基地,生態站面向公眾普及科學技術知識、倡導科學方法、傳播科學思想、弘揚科學精神,堅持開展中小學生及公眾的科普與教育工作,積極推進科普工作的社會化、群眾化、經常化。2013年「六一」兒童節前夕,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視察了北京城市生態系統研究站的教學植物園觀測點。2015年6月,生態站被中國科協認定為2015-2019年度全國科普教育基地。2017年3月,被中國科協評為「全國優秀科普教育基地」。

一、多形式組織開展科普活動

北京城市生態系統研究站充分發揮自身的特色優勢,以位於北京城區的2個監測基地,即生態中心和北京教學植物園基地為基礎,結合各自的優勢資源,面向社會吸引公眾尤其是青少年參與科普,在承接中小學生科普教育的日常參觀基礎上,在重要的科普活動日和節假日舉辦特色科普專場,包括每年5月份舉辦的「中國科學院公眾科學日」和每月一次的「北京城市生態監測聯盟論壇」(已舉辦30多期),向公眾普及空氣和水體污染、城市植物等基礎知識,充分發揮基地的科普教育示範和引導作用;安排一線科研工作者,義務走進學術會堂、中小學甚至幼兒園,以及環境保護相關企事業單位[2]做科普報告,傳播城市生態科學知識,如「科普大篷車」進校園活動等;鼓勵學生動手參與科研活動,如城市家庭碳排放調查活動等;適時舉辦科普講座和培訓,邀請着名專家學者來基地為公眾進行科學知識普及。

二、積極開發和開放科普資源

北京城市生態系統研究站網站通過新聞動態和科研活動等欄目,及時公布相關科普活動和科研動態;同時開闢科普教育專欄,對組織開展的科普活動進行宣傳報道。由生態站原站長王效科研究員領銜編撰出版的《陸地生態系統固碳166問》,系統地介紹了陸地生態系統碳減排增匯方面的知識;生態站任玉芬副站長等參與編撰的《宋慶齡故居植物故事匯》,藉助植物背後的歷史故事,將一個個植物種類專業名詞生動地傳遞給讀者。在日常科普宣傳和科普專場活動中,生態站工作人員還製作了城市生態系統水土氣生等生態要素研究相關掛圖多套,向公眾普及生物學、生態學以及環境保護等科學知識,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做好科普宣傳工作

在開展科普活動的同時,生態站不忘藉助多種媒體渠道進行宣傳。通過網站和微信公眾號向社會公眾介紹生態站的組織架構、研究範疇、科研動態和研究成果,及時對所組織開展的各項科普工作進行宣傳報道。

四、保持穩定的科普人員和經費投入

北京城市生態系統研究站擁有一支10餘人的穩定科普隊伍,每年有穩定的運行經費投入到科普活動中。此外,為了進一步落實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建設的國家需求,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設立了科普專項。生態站任玉芬博士和蘇芝敏博士分別以生態產品價值核算的技術方法體系、城市蝴蝶多樣性的調查與科普活動為主題,獲得2021-2022年度科普專項共計16萬元的資助。兩個專項將與北京多家市級中學合作,通過專家入校科普講座、組織中學生實地調查等多種方式開展科學傳播,激發青少年對生態環境科學的學習熱情,培養他們的科學創新思維和能力。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