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乌头
北乌头(学名:Aconitum kusnezoffii Rchb.)别称:北乌头(中药志)草乌(东北、华北),蓝靰鞡花、鸡头草、蓝附子、五毒根(东北),鸦头、小叶鸦儿芦、穴种(河北),小叶芦、勒革拉花(山西)。
北乌头乌头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块根圆锥形或胡萝卜形,等距离生叶,通常分枝。叶片纸质或近革质,顶生总状花序,通常与其下的腋生花序形成圆锥花序;萼片紫蓝色,上萼片盔形或高盔形,花丝全缘或有2小齿;种子扁椭圆球形,7~9月开花。
块根有巨毒,性味辛、苦,热。有祛风除湿,温经止痛。用于风寒湿痒,关节痛,心腹冷痛,寒疝作痛,麻醉止痛。
- 中文学名:北乌头
- 拉丁学名:Aconitum kusnezoffii Rchb.
- 别 称:小叶芦、草乌、蓝靰鞡花
- 门:被子植物门
- 纲:双子叶植物纲
- 亚 纲:原始花被亚纲
- 目:毛茛目
- 科:毛茛科
- 亚 科:金莲花亚科
- 族:翠雀族
- 属:乌头属
- 亚 属:乌头亚属
- 种:北乌头
- 命名者及年代:Rchb.,1823
目录
形态特征
北乌头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块根圆锥形或胡萝卜形,长2.5~5厘米,粗7~10厘米。
茎高(65-)80~150厘米,无毛,等距离生叶,通常分枝。茎下部叶有长柄,在开花时枯萎。
茎中部叶有稍长柄或短柄;叶片纸质或近革质,五角形,长9~16厘米,宽10~20厘米,基部心形,三全裂,中央全裂片菱形,渐尖,近羽状分裂,小裂片披针形,侧全裂片斜扇形,不等二深裂,表面疏被短曲毛,背面无毛;叶柄长约为叶片的1/3~2/3,无毛。
顶生总状花序具9~22朵花,通常与其下的腋生花序形成圆锥花序;轴和花梗无毛;下部苞片三裂,其他苞片长圆形或线形;下部花梗长1.8~3.5(-5)厘米;小苞片生花梗中部或下部,线形或钻状线形,长3.5~5毫米,宽l毫米;萼片紫蓝色,外面有疏曲柔毛或几无毛,上萼片盔形或高盔形,高1.5~2.5厘米,有短或长喙,下缘长约1.8厘米,侧萼片长1.4~1.6(-2.7)厘米,下萼片长圆形;花瓣无毛,瓣片宽3~4毫米,唇长3~5毫米,距长1~4毫米,向后弯曲或近拳卷;雄蕊无毛,花丝全缘或有2小齿;心皮(4-)5枚,无毛。
蓇葖直,长(0.8-)1.2~2厘米;种子长约2.5毫米,扁椭圆球形,沿棱具狭翅,只在一面生横膜翅。7~9月开花。
主要变种
伏毛北乌头(变种)Aconitum kusnezoffii var. crispulum W. T. Wang。
与北乌头的区别:花梗上部或顶端有反曲的短柔毛。产河北和东北。
宽裂北乌头(变种)Aconitum kusnezoffii var. gibbiferum (Reichb.) Regel, Ind. Sem. Hort. Petrop. 44. 1860。
与北乌头的区别:叶分裂程度较小,全裂片较宽,浅裂。产辽宁。
药用价值
块根有巨毒,经炮制后可入药,治风湿性关节炎、神经痛、牙痛、中风等症。块根可作农药,防治稻螟虫、棉蚜等虫害,以及棉花立枯病、小麦杆锈病等病害,也可消灭蝇蛆、孑孓等(中国土农药志)。
块根:辛、苦,热。有大毒。祛风除湿,温经止痛。用于风寒湿痒,关节痛,心腹冷痛,寒疝作痛,麻醉止痛。
叶(草乌叶):辛、涩,平。有小毒。清热,止痛。用于热病发热,泄泻腹痛,头痛,牙痛。
民族用药
藏药:榜那:块根治流感,炭疽病,风湿痛;叶、花、花蕾治发热性疼痛,头痛,牙痛《滇省志》。
药理实验
在初步的药理实验中,化合物Ddenudatine能降低狗肠的紧张与蠕动。化合物Lepenine显示出抗缺氧的活性,并在临床上具有增强安眠药的作用。
化学成分
从北乌头根中曾经分离得到二菇类生物碱乌头碱, 去氧乌头碱, 次乌头碱, 中乌头碱和北草乌碱。除这些碱外, 该文冯汉林从北乌头的地上部分分离到两种新的生物碱。
作者冯汉林从北乌头地上部分分离到两种新的生物碱Lepenine和Ddenudatine。冯汉林取自然干燥的北乌头地上部分(250g ),用甲醇(3×1L )提取, 提取物蒸干。残渣用1.5mol/L HCI(100ml)溶解,过滤,调节pH至8.5,滤出的沉淀物经干燥,得0.9g生物碱。混合物进行氧化铝柱层析,以氯仿一甲醇洗脱,逐渐增加甲醇比例。洗出物用TLC检查(氯仿一甲醇一丙酮一氨水42:50:8:5)。R,值为0.2的洗脱液部分蒸发,残渣用甲醇丙酮(1:1)重结晶,得到45mg生物碱Lepenine,R,值为0.25的部分用正已烷一丙酮(1:l)重结晶得到28mg生物碱Ddenudatine。
生长环境
生海拔1000~2400米山地草坡或疏林中,在内蒙古北部、吉林及黑龙江等地生海拔200~450米山坡或草甸上。喜凉爽湿润环境,耐寒,冬季地下根部可耐-30℃左右的严寒。天气干旱或土壤缺水时,植株生长迟缓,叶缘干枯,叶片脱落,但雨季要注意防涝,防止在高温、高湿季节根部腐烂。土壤以肥沃疏松的砂质壤土为最好,粘土或低洼易积水地区则不宜栽培。
地理分布
中国分布于山西、河北、内蒙古、辽宁、吉林和黑龙江。在山西、河北及内蒙古南部在朝鲜、苏联西伯利亚地区也有分布。
栽培技术
繁殖方法
分根或种子繁殖,以分根繁殖为主。分根繁殖:每年秋季或早春,挖取老根旁所生的子根栽种。开浅沟,行株距(30~45)cm×(9~15)cm,将子根均匀排在沟内,栽后覆土压实。春种约20d左右出苗,晚秋栽种者,待到第2年春萌芽。种子繁殖:须选用当年或上一年的种子,秋播或春播,条播行距30~45cm开沟播种,或穴播。温度在18~23℃,有足够温度,播种后约15d出苗。苗高9~15cm时,间苗1次。[1]
田间管理
生长前期,应及时浇水和锄草,7、8月雨季要排水。为了增加根的产量,6-8月间可分别追肥1次,以氮、磷肥为主。
虫害防治
红蜘蛛,主要在春、秋干旱时发生。
红蜘蛛是一种分布范围最大、侵害普最广的虫害。1年发生13代,以卵越冬,越冬卵一般在3月初开始孵化,4月初全部孵化完毕。红蜘蛛的科学防治方法要符合生物学习性,及时发现及时防治。
人工防治。在越冬卵孵化前刮树皮并集中烧毁,刮皮后用护树将军涂抹树干,窒息性杀死越冬卵,抑制病毒复制感染。
农业防治。根据枣红蜘蛛越冬卵孵化规律和孵化后首先在杂草上取食繁殖的习性,早春进行翻地,并喷洒新高脂膜,对土壤有保温、保墒的作用,保持越冬卵孵化期间田间没有杂草,使红蜘蛛因找不到食物而死亡。
物理防治。在开春前、幼苗期喷新高脂膜,可防冻、防虫。在枣树发芽和枣红蜘蛛即将上树为害前(约4月下旬),应用无毒不干粘虫胶在树干中涂一闭合粘胶环,环宽约1厘米 ,2个月左右再涂一次,即可阻止枣红蜘蛛向树上转移为害,效果可达95%以上。
生物防治。田间枣红蜘蛛的种类很多,据调查主要有中华草蛉、食螨瓢虫和捕食螨类等,其中优以中华草蛉种群数量较多,对枣红蜘蛛的捕食量较大,保护和增加天敌数量可增强其对枣红蜘蛛种群的控制作用。
化学防治。应用40%三氯杀螨醇乳油1000~1500倍液,20%螨死净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15%哒螨灵乳油2000倍液,1.8%齐螨素乳油6000~8000倍等均有防治效果。如果在农药中加入新高脂膜增效,就会收到非常理想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