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勤工助學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勤工助學 指學生在學校的組織下利用課餘時間,通過勞動取得合法報酬,用於改善學習和生活條件的實踐活動,是學校學生資助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和資助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有效 途徑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勤工助學 [1]

外文名稱 work-study

簡介

勤工助學(或勤工儉學)本是指一邊工作,一邊過着節儉生活的求學歷程。現指學生利用課餘時間通過自己的勞動,促進德、智、體、美等品德全面發展,增長才幹,並通過兼職或假期工作的報酬以改善學習和生活條件的行為。有些地方也稱稱之為工讀或工讀生,半工半讀或半工讀。

此詞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和財政部聯合制定了《高等學校學生勤工助學管理辦法》和《共青團中央、教育部關於進一步做好大學生勤工助學工作的意見》(中青聯發〔2005 〕14號)等文件、指示及辦法而被確定。

沿革

最早勤工活動的源頭是在1915年,由李石曾、蔡元培、吳玉章等人在巴黎成立「留法學生儉學會」,幫助更多的中國人走出國門學習西學,掀起一股勤工儉學留學法國的風潮。 參加勤工儉學運動的留學生,包括周恩來、鄧小平、張振華等著名人士。早期的勤工儉學和愛國救國活動聯繫一起,愛國人士為求改變中國弱勢和引進西方科學文化。

隨勤工活動對象逐漸從留學學生回歸到大多數的國內學生中去,勤工儉學日漸成熟。社會、學校倡導「生活節儉,課餘勤工」的勤工儉學思想,並通過國家助學金幫助學生安心學習。其針對的,是那些經濟困難但想通過勤工來繼續求學的貧困學生。勤工活動使得眾多學校成立了勤工組織,從而對大量學生繼續求學有着巨大作用。

由於目前生活條件的迅速提高和國力的迅猛發展,逐漸形成「勤工者未必儉學者」的轉變。繼承了勤工儉學的內涵,勤工儉學的發展而跳出了原先陳舊的體制和形式結合實際、實踐的一種改進。隨着其需求增加,大多高校都設置了專門管理勤工助學的部門,提供的勤工助學崗位針對補貼貧困生。 學生不僅希望改善生活,實際上都希望得到鍛煉,帶來實踐的提高,思想的磨礪,增強對社會認識。對於勤工助學的勤工儉學活動及報酬,財政部、教育部有亦對之作出一些原則性規定,以求保障學生和保證學生的安全。勤工助學隨發展除將成為社會實踐形式之一,也將原有「儉學」內涵完全更新成「助學」,幫助學生在校的學習,知識的學習,能力的學習,實踐的學習等,及增加學生的創業活動。

有些地方也稱稱之為工讀或工讀生,半工半讀或半工讀。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