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負荷
前負荷是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審定、公布的科技類名詞。
關於漢字的起源[1],中國古代文獻上有種種說法,如「結繩」、「八卦」、「圖畫」、「書契」等,古書上還普遍記載有黃帝史官倉頡造字的傳說。現代學者認為,成系統的文字工具不可能完全由一個人創造出來,倉頡[2]如果確有其人,應該是文字整理者或頒布者。最早刻劃符號距今8000多年。
目錄
名詞解釋
前負荷,是指心肌收縮之前所遇到的阻力或負荷,即在舒張末期,心室所承受的容量負荷或壓力就是前負荷,實際上是心室舒張末期容量或心室舒張末期室壁張力的反應.與靜脈回心血量有關。與之對應的是後負荷(心肌收縮之後所遇到的阻力或負荷)。
原因
心臟在一定範圍內,改變心肌細胞初長度而引起心肌收縮強度改變的調節,稱為異長調節。所以心室舒張末期容積增加可提高心肌的收縮力,增加搏出量,這種正相關關係稱為Frank-Starling心臟定律。將後負荷固定不變,隨着前負荷的增大,及容得主動張力不斷增大,當主動張力達到最大值時,這時的前負荷稱為最適前負荷,肌肉所處的長度稱為最適初長度,而隨着前負荷的繼續增大,主動張力反而變小,直至主動肌張力下降至0。在最適前負荷時,若肌肉負載後負荷做功,其輸出功率將最大。在心室最適前負荷時,肌小節初長度為2.0~2.2μm,心肌粗、細肌絲處於最佳重疊狀態,心肌細胞興奮時活化橫橋數最多,所產生的收縮強度最大。異長調節的意義是對搏出量進行精細、小幅度的調節,使心室射血量與靜脈回心血量保持平衡,以適應靜脈回流的變化。從而使心室舒張末期容積和壓力保持在正常範圍。
主要影響
在臨床上,測定容量比較困難,因而通常用左室舒張末期壓(LVEDP)作為左心室前負荷的指標,在沒有二尖瓣病變及肺血管病變的情況下,LVEDP與左房壓、肺靜脈壓及肺動脈楔壓(毛細血管血壓PCWP)相一致。右心室的前負荷常用右心室舒張末期壓或右房壓來表示。前負荷與靜脈回流量有關,在一定範圍內,靜脈回流量增加,則前負荷增加。那麼,影響靜脈回流的因素有哪些呢?
瓣膜病變
如二、三尖瓣、主動脈瓣關閉不全可使容量負荷增加,二尖瓣、三尖瓣狹窄可使容量負荷降低。
內外分流性疾病
如房間隔、室間隔缺損、動脈導管未閉可使容量負荷增加。
全身性血容量改變
如短時間內輸入大量液體、甲亢、慢性貧血等可使容量負荷增加。大汗、腹泄、失血等導致有效循環血量減少,可使前負荷降低。
參考文獻
- ↑ 中國「漢字」從何而來?每個漢字,都是倉頡造出來的嗎?,搜狐,2022-10-01
- ↑ 造字的倉頡,為何叫「倉頡」?甲骨文揭開了顛覆性的一幕,搜狐,2022-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