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刺竹茹
t01d1f52b3df0fcce95.jpg
圖片來源 https://baike.so.com/gallery/list?ghid=first&pic_idx=1&eid=4531853&sid=4741999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刺竹茹

漢語拼音:Cì Zhú Rú
拉丁名:Bambusa sinospinosa Mc Clure
性味:味微苦;性涼
功能:清熱和胃降逆
主治:胃熱嘔吐;呃逆

刺竹茹,中藥材名,為禾本科植物車簡竹的莖稈除去外皮後刮下的中間層。功能主治清熱和胃降逆。主胃熱嘔吐;呃逆。

目錄

藥理簡介

各種名稱

中文名:刺竹茹

拼音名:Cì Zhú Rú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Bambusa sinospinosa Mc Clure

來源

藥材基源:為禾本科植物車簡竹的莖稈除去外皮後刮下的中間層。

採收和儲藏

全年均可采,砍取莖竿,刮去外層皮,然後將中間層刮成絲狀,曬乾。

原形態

高大竹類。竿高15-24m,直徑8-15cm,尾梢略彎;節間長20-26cm,常光滑無毛,惟其基部1、2節常於節下環生1圈灰白色絹毛;節處稍突起,解籜後在其籜環上暫時留有1圈稠密的暗棕色刺毛;分校常自竿基部第1、2節上即開始,竿下部的為高大竹類。竿高15-24cm,直徑8-15cm,尾梢略彎;節間長20-26cm,常光滑無毛,惟其基部1、2節常於節下環生1圈灰白色絹毛;節處稍突起,解籜後在其籜環上暫留有1圈稠密的暗棕色刺毛;分枝常自竿基部第1、2節上即開始,竿下部的為單技,向下彎供,其上的小枝多短縮為硬刺,且相互交織而成密刺叢,竿中上部分枝為3至數枚叢生。籜鞘遲落,革質,近底緣處密生暗棕色刺毛,先端近截形;籜耳近相等,長圓形至倒卵形,有波狀皺褶,腹面密被糙硬毛,邊緣具繸毛;像舌高3-5mm,邊緣齒裂並被流蘇狀毛;籜片直立或外展,卵形。葉鞘近無毛,邊緣一側被短纖毛;耳葉不甚發達,卵形至狹卵形,邊緣具數條波曲狀或勁直的繸毛;葉舌高約0.5mm,先端斜截形,全線,被極短的纖毛;葉片線狀披針形,長7-17cm,寬12-16mm,先端漸尖,基部近圓形。假小穗線狀披外形,長達4cm,單生或數枚簇生於花枝各節;先出葉先端鈍,脊上密被短纖毛;具芽胞片3-5片,狹三角形或近卵形,無毛;小穗含兩性小花6-12朵;小穗軸節間長2-4mm,遠離內稃的一面圓拱而被白毛,另一面則扁平而無毛,先端被短纖毛;穎常缺;外稃卵狀長圓形,長5-9.5mm,先端鈍急尖,多脈;內停通常稍長於外稃,具2脊,脊上被短纖毛,脊間3-5脈;鱗被3,不相等,倒卵形,長約1.4mm,邊緣密生纖毛;花絲分離,花葯先端鈍;子房狹窄,先端增厚而被短硬毛,花柱細長,被短硬毛,柱頭3分,羽毛狀。筍期5-6月,花期8-12月。

生境分部

生態環境:生於河流兩岸或村落附近。

資源分布:分布於華南西南諸地。亦有栽培。

性味

微苦;涼

功能主治

清熱和胃降逆。主胃熱嘔吐;呃逆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9g。[1]

摘錄

中華本草

參考資料

  1. 刺竹茹中醫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