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利辛縣張村鎮

利辛縣張村鎮安徽省利辛縣下轄鎮,位於利辛縣西北部,西與太和縣苗老集鎮毗連,北與渦陽縣店集鎮、高公鎮接壤,南濱西淝河,接孫集,汝集鎮,省道阜(陽)、界(首)鳳(台)公路、S202、S308線貫穿境內,交通十分便捷,為利辛縣三大建制鎮之一.轄村委會30個,總面積108平方公里.鎮人民政府駐地張村鋪,距利辛縣城27公里。張村鋪為一古鎮,唐武德三年(620年)置文州,治魯丘堡,並置藥城縣為州治。四年(621),廢州,改藥城縣為文城縣,以故州治為名。七年(624)撤,併入城父縣,故治位今安徽利辛縣西張村鋪集西高處。張村鎮故又名魯丘堡,文州。2017年,張村鎮行政區域面積9640公頃,常住人口61363人。[1]

中文名稱: 張村鎮

外文名稱: Zhang Village

別 名: 張村鋪、文州、魯丘堡

行政區類別:鎮

所屬地區: 安徽省亳州市利辛縣

下轄地區: 李集社區、張村社區、李門社區、柳東社區、菜園社區等

政府駐地: 張村社區

電話區號: 0558

地理位置:利辛縣、太和縣、渦陽縣三縣交界處

面 積: 9640公頃

人 口: 61363人(2017年)

氣候條件: 暖溫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

著名景點: 管台子、干溪溝、西淝河、店集鎮柘王宮、店集鎮運糧河

機 場: 亳州機場

火車站: 亳州站、渦陽站、古城東站

車牌代碼: 皖S

目錄

簡介

張村鎮位於利辛縣西北部,西與太和縣苗老集鎮毗連,北與渦陽縣店集鎮、高公鎮接壤,南濱西淝河,接孫集,汝集鎮,省道阜(陽)、界(首)鳳(台)公路,S202、S308線貫穿境內,交通十分便捷,為利辛縣三大建制鎮之一.轄村委會30個,鎮人民政府駐地張村鋪,距利辛縣城27公里。張村鋪為一古鎮,唐武德三年(620年)置文州,治魯丘堡,並置藥城縣為州治。四年(621),廢州,改藥城縣為文城縣,以故州治為名。七年(624)撤,併入城父縣,故治位今安徽利辛縣西張村鋪集西高處。張村鎮故又名魯丘堡,文州。

鄉鎮特色:地理位置優越(省道202、308線交匯處);商業繁茂(利辛、太和、渦陽交界最大的農畜產品交易中心);特色經濟突出(周邊縣市最大的黃淮白山羊養殖基地)。

鄉鎮理念:突出三大經濟(畜牧、民營、勞務),利用五大販子(羊販子、牛販子、豬販子、糧販子、棉販子),形成五大區域(良繁、蔬菜、經果、林草、水養殖)。

行政區劃

李集社區、張村社區、李門社區、柳東社區、菜園社區、柳西村、後楊村、高寨村、淝東村、高老家村、鎮南村、永光村、紅光村、趙王寨村、三里趙村、四里河民族村、杜竹園村、王寨村。

歷史沿革

《安徽地方志》載:文洲,「唐武德三年(620年)置,治魯丘堡,並置藥城縣,屬文州。四年,廢州,改藥城縣為文城縣,以故州治為名。七年撤,併入城父縣,故治位今利辛縣西張村鋪集西高處。」利辛縣別稱文洲即源於此。《利辛縣誌》說:張村「明朝已稱張村鋪……隸屬亳縣地。西漢時,集西設有兵工廠。集南乾溪溝入淝處管台子,1984年冬疏浚西淝河時,出土鼎1個、簠2隻,是西周晚期銅禮器。河南岸出土陶網墜、獸骨、蟻鼻錢等,有舊城跡出露,俗傳為『陰陽城』。」從2002年省文物部門對「陰陽城」遺址進行考古勘探得知,「陰陽城」為東周至漢代遺址。「陰陽城」(傳說又叫干溪城)距張村鋪七八里,當地傳說「陰陽城」死,興李門集(即張村鋪)。因此推斷,張村鋪可能始建於漢代到唐代時期。張村鋪位於省道202線和308線交匯處,距離縣城27公里,幾乎居於阜陽、利辛、渦陽和太和四城市中心,是利辛較大的集鎮之一。她東傍楚漕河乾溪溝,南臨古西淝河,北望渦陽縣店集鎮,自古交通便利,商賈雲集,市場繁華,地理位置優越,乃兵家必爭之地。早在戰國時期,楚國為鞏固東北邊疆,常陳兵於此。《左傳春秋》:昭六年(前536年)「楚令尹子盪帥師伐吳,師於豫章,而次於乾溪」。乾溪,即今張村鋪一帶;房鍾,即今闞疃集。公元383年,秦晉淝水之戰,境內為晉掩擊破秦重要戰場。明崇禎八年(1635年),李自成率農民起義軍攻潁州,下蒙城,境內為厲兵秣馬之野。清咸豐二年(1852年),皖北捻軍起義,劉洪立、王之重、江台陵、孫葵心、程大寬、郭明棟、林道修等,相繼揭竿豎旗,聚眾響應張樂行。清同治二年(1863年)春,捻軍主帥張樂行集各路人馬20萬,在張村鋪一帶與圍剿清軍作戰,失利潰敗,成為捻軍史上一大轉折。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臘月初六,李韶、趙學宗在張村鋪聚眾起義,不久慘遭清政府鎮壓。解放戰爭時期,中共豫皖蘇六分區、六地委駐張村鋪西傅營莊,並在今張村中學處興辦第六中學,分區副司令員李晨兼校長,主要為部隊和地方培養人才。解放後,張村鋪一直為區鄉(鎮)機關駐地,利辛縣成立前隸屬渦陽縣。張村鎮是利辛縣西北重鎮,也是原阜陽市二十個示範鎮之一,1999年省政府確定為全省中心建制鎮。新中國成立後,張村隸屬渦陽縣,1965年5月,劃入利辛縣。七十年代,「學大寨,趕郭莊,推廣柳西經驗」,柳西(張村鎮)曾經是安徽農業的一面旗幟。1992年撤區並鎮為副縣級建制鎮,1996年被定為阜陽市綜合改革試點鎮,2009年被定為安徽省首批擴權強鎮試點鄉鎮。這特殊的地理位置與豐富的人文環境,東西南北多元文化的碰撞,孕育了張村鋪人特有的個性,尚武而不棄文,磊落而不雕飾,慷慨而多果斷,機敏而不油滑,豁達大度而輕小氣,熱情篤實而崇豪爽,醇厚簡樸而鄙奢靡,堅實恆毅而尚進取,質直氣俠而去寡信,勤勉務實而反虛妄,剛柔互濟而棄怯懦,激越豪邁而重氣勢。改革開放以來,張村鎮黨委、政府一班人帶領全鎮人民解放思想,勇於開拓,奮力進取,積極開展文明創建活動,實施科技興鎮戰略,全鎮經濟建設和各項事業取得了明顯的進步。先後獲得「安徽省創建文明鄉鎮工作先進單位」、「全國創建文明集鎮工作先進村鎮」、「安徽省旅遊鄉鎮」、「安徽省優秀旅遊鄉鎮」、「安徽省環境優美鄉鎮」等殊榮。目前,一座功能齊全,基礎設施完善,服務一流的現代化小城鎮初具規模,越來越彰顯出皖西北名鎮的風采。

文物古蹟

劉伶墓

集東頭劉土樓有劉伶墓,相傳劉伶最後一次飲酒過量在此一直沒有醒來,人們將他葬於此地,現為一荒丘。劉土樓舊稱劉伶集,集南建有劉伶廟,並豎碑記其事。雖集市湮滅,廟祠廢玘,但是,口碑流傳未絕。劉伶墓在安徽利辛縣張村鎮劉土樓村,民國乙丑《渦陽縣誌》:「李門集東八里有劉伶墓」。今張村鎮劉土樓,舊稱劉伶集,集南有劉伶廟,民國初年廟已拆除,遺有殘碑。集側有一荒冢,當地居民皆指稱為劉伶墓。劉伶,西晉沛國人,「竹林七賢」之一。沛國,漢高帝改泗水郡置郡,東漢改為國,東晉復為郡。轄境相當今安徽淮河以北、西淝河以東,河南夏邑、永城及江蘇沛、豐等縣地。劉土樓位於西淝河東、北各11公里,當在沛國境內,典籍注為宿縣人,未聞宿縣有劉伶墓。

劉綎墓

介於管台子與白廟之間有劉綎墓,墓冢高大,面積約300平方米,劉綎為明朝萬曆年間的將軍,其所用鑌鐵刀重60多公斤,馬上輪轉如飛,世稱「劉大刀」,屢平倭寇,戰功卓著,天啟初贈少保,《明史》有傳。

歷代人物

夏之臣

張村鋪有位名人夏之臣,為明朝萬曆年間(1583年)進士,曾任河北省河間府河間縣知縣,為官清廉,不畏權貴,後以政績卓著,攫升為監察御史。夏之臣敢於犯言直諫,力斥風水之說,決清口(今江蘇省淮安市清浦區泗口)堤堰,以減水患,避免了平民百姓的巨大傷亡。

李韶

清光緒二十四年臘月初六(1899年1月17日),張村鋪人李韶、趙學敏等人在李門集(張村鋪南街)聚集2000多民眾,舉行聲勢浩大的起義,與渦陽曹市集劉朝棟、牛市修和渦陽標里集鄧懷修等人領導的起義遙相呼應,沉重打擊了清政府的反動統治。清政府驚恐萬分,多方調集軍隊鎮壓,不久,起義失敗,首領們慘遭殺害。

革命故事

1939年11月,時任中原局書記劉少奇,帶領中原局機關幹部視察新四軍渦北抗日根據地新興集後,11月26日途徑張村住在張村中心街東一家高姓店鋪內,並在此召開了由地方工作的部分同志參加的會議,傳達中央六屆六中全會「關於鞏固華北、發展華中的方針以及中央關於放手開展游擊戰爭、創建敵後根據地的指示」。1940年,張村鋪曾經淪陷於日軍的鐵蹄之下,日本侵略者到處燒殺姦淫,無惡不作。張村鋪人民開展了艱苦卓絕的抗日鬥爭。他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採取靈活機動的戰術,狠狠地打擊了日偽軍和漢奸政權。1947年10月至1949年3月,中國共產黨豫皖蘇六地委、六專署機關就駐於張村鋪西七里的傅郢孜,分區司令部駐附近的柳溝程。六地委先後建立了渦亳、阜北、渦陽、蒙城、鳳台、闞疃、懷遠、潁上八個縣政權,六分區領導了淮河以北豫皖蘇三省人民的解放鬥爭,支援了中原突圍、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淮海戰役、渡江戰役等重大戰役,在中國革命歷史上留下光輝燦爛的一頁。由郭沫若題寫校名的現在的張村中學的前身,就是六分區於集上興辦的第六中學。中央七機部原副部長王步雲、中共南京市委宣傳部原第一副部長王漢民等曾在此校就讀,原利辛縣委書記夏光、原安慶地委書記侯玉坤等,都曾是六中學生。

古廟會

張村鋪(張村)歷史悠久,古稱文州,廟很多,有關帝廟、火神廟、中閣廟、大寺廟、東嶽廟、尼姑庵、奶奶廟等等。關帝廟在登雲橋(今南頭大橋附近)西100米處,傳說建於明朝以前,毀於1940年前後。火神廟是一座微型寺廟,位於廣梁橋(三孔)西頭兩孔間的上方,面朝北,是雕刻在磚上的一神龕和一火神像,高約一尺二,寬約九寸,有「橋上廟,廟上橋」之說;早先廣梁橋西頭另有一間小廟屋,屋內掛一幅畫着火神像的布畫,火神像前還畫着兩隻斑鳩,人們祭祀就在小廟屋前,小廟屋解放初期毀壞。火神廟興建於明朝,現存的石碑記載,大清道光皇帝十九年七月曾重修廣梁橋和火神廟。重修後的火神廟於1999年隨廣梁橋的倒塌而蕩然無存。張村糧站為大寺廟舊址,大寺廟上世紀中葉被扒掉建師範學校,其南的尼姑庵、東北一里許的東嶽廟,以及中閣街北頭的中閣廟,小街子的奶奶廟等幾乎同時被扒掉。廟雖不復存在,但廟會卻延續下來,如今已演變成物資交流大會,每年農曆三月十五和十月十五逢會。據老人們回憶,早先每年的十月十三關帝廟逢會,關帝廟廢后改成三月十五火神廟逢會,但十月十三仍有人來趕廟會,為使兩個廟會日期一致,於是就改「十月十三」為「十月十五」逢會。昔日的廟會是相當熱鬧的,周圍幾十里的人都來趕會,人山人海。會上,多有大戲、雜技、高蹺、旱船、獅子、龍燈等文藝活動;燒香拜佛者更是不計其數,各廟均人潮如海,廟前煙霧繚繞,炮聲不絕,香灰溢池,果供如山。平時,每逢初一、十五上廟進香者也是絡繹不絕。直到現在,還常見有人來廣梁橋遺址西頭燒香磕頭。

經濟

過去,張村鋪有一條南北街三條東西街。南北街叫中閣街,號稱三里長街,街北頭坐落着中閣廟;中閣廟附近是有一條東西街,往南還有小街子和廣梁街(又稱李門集)兩條東西街。廣梁街上有火神廟,火神廟是設在廣梁橋橋洞間的微型廟,被稱為「橋上廟,廟上橋」。張村鋪寺廟很多,農曆三月十五和十月十五逢廟會,周圍好幾十里路的人都來趕會,人山人海。自古中閣街是張村鋪最繁華的街道,兩面店鋪一個挨一個,逢集日熱鬧非凡。張村人永遠不會忘記1940年那慘痛的一幕:慘無人道的日本鬼子用鐵蹄踐踏張村鋪之後,又付之一炬,三里長街化為殘垣破壁。如今,倖存下來的老屋還見證着侵略者的罪惡和那段屈辱的歷史。受到重創的張村鋪,直到解放後才煥發精神。北頭的東西街開始發展,一些商業企業多向這兒集中,但不是很快。改革開放給張村鋪添上了騰飛的翅膀,集鎮發展日新月異,形成了「六縱五橫」11條街的整體框架。寬闊的人民路、中心街、文州街、中閣街、新建街等街道鋪設成清一色水泥路面,兩旁樓房林立,基礎設施配套齊全,基本達到綠化、美化、硬化、亮化標準。張村鋪有大型專業市場14個,集體商業133家,個體商業1460家,市場輻射方圓三四十里,特別是農副產品交易到廣東、上海、黑龍江、陝西、湖南等地。隔日一集,日上市人數2萬餘人,年貿易額5億元。占地60畝的工業開發小區環境優良,像一棵枝繁葉茂的梧桐樹,不斷引來金鳳凰,一些外地客商和和當地農民紛紛來這兒經商辦廠,一批消防器材廠、肉類加工廠、麵粉廠等企業應運而生,據2008年底統計,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達4800萬元。張村鋪綠地面積占45%,到處充滿綠色;各類營運車輛定點停放,交通秩序良好;有自來水廠一座,群眾早就用上了乾淨衛生的自來水。2008年張村鎮榮獲全國文明創建先進鄉鎮稱號。鎮上設有完全中學、中心衛生院、農業銀行儲蓄所、法庭、公安中隊、交管站等單位。鎮東八里有劉伶墓,鎮西六里有西淝河農家園。西淝河農家園為安徽省AAA級旅遊企業,張村鎮為安徽省旅遊鄉鎮。驢板腸是張村鋪著名的特色小吃,有二百多年歷史,俗語說,「捨得小孩娘,捨不得驢板腸。」地方特色小吃固然誘人,但古老的張村鋪如今青春煥發,朝氣蓬勃,富有魅力和活力,她不是更誘人嗎?

視頻

利辛縣張村鎮小李集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