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斷力
拼音
pàn duàn lì
英文釋義
[understanding;judgment] 人們分析決斷的能力。
對外影響
三國時有個鳳雛先生給曹操獻連環計,實際是個餿主意,然而曹操未識破其「陰謀」,結果燒掉八十三萬大軍,自己險些喪命。龐統鳳雛與臥龍孔明當時被讚譽為「臥龍鳳雛得一,便可安天下」。可見龐統與諸葛亮應不相上下。可是張飛卻不識龐統為「何物」,見其長得醜陋,授予其為小縣令。龐統心中不服,整天飲酒,三月不事公務,被張飛得知後欲砍其頭,誰知龐統用一會兒功夫將三個月的公務全部審理完畢,張飛見此大喜,遂引薦給劉備。後龐統為劉備出謀劃策,立下了汗馬功勞。這就是燕人張翼德、野人張飛的判斷力。他並不因龐統的消極怠工而責罰其罪,反為其驚世的績效而推舉重用,達到「銷售判斷力」的宏遠勝利。
劉備是具有解決具體問題的能力,這是一種正向判斷力。當然,作為普通銷售,也是應該具有同樣的底層邏輯:成熟的思維方式、遇事冷靜的態度、客觀準確的判斷、綜合的分析能力。
舉個例子,提問在客戶溝通中,就是一種判斷較量。正確的判斷,對客戶的合作意向、合作進度、合作深度有積極的指引作用。
選擇很重要,但正確的判斷才是成功之道。
對內影響
心理學有個「鄧寧-克魯格效應」,指的是能力不足的人在自己能力欠缺的基礎上,得出錯誤的結論,但局限於自己的能力,往往無法意識到這種錯誤,這是一種認知偏差現象。
個人過往經驗極大地影響我們對事物的判斷,所以自我能力判斷是一種進步機制。封閉保守的心智阻礙新事物傳輸的機會,在你的普世認知中,沒有足以支撐做出新判斷的客觀理論。個人的自省能力弱,歸納整理能力弱,致使你錯失很多機會的。
不斷學習新事物,接納新事物,正向的自我驅動,有助於個人成長。客戶更願意與積極的人打交道。
同樣在客戶溝通的場景中,不會提問題,無法識別客戶話語信息中的真實成分,錯誤的分析會引起致命的銷售誤判。
總的來說,以開放接納的態度,自律自省的要求,你會是一名好銷售![2]
康德的判斷力
在康德的哲學體系里,知性是人類認識過程中把個別的、零碎的感性直觀印象和經驗進行綜合整理,構成科學知識的能力。知性的這種判斷過程是運用其自身產生的先驗範疇作用於直觀經驗而產生普遍性和必然性知識的過程。知性頒布「自然的必然性」原理。
如果說知性是以有限的和有條件的事物為對象,那麼理性則以無限的和無條件的事物為對象。康德認為人的知性的認識作用是有限度的,它只能作用於從現象界所獲得的直觀經驗,而無法企及彼岸世界,去認識和把握世界的本體——物自體。當人們企圖以理性超越感性世界去認識本體世界時,將不可避免地陷入二律背反的境地。所以對於彼岸的物自體是無法從認識上加以證明的,只能作為一種信念,使他們進入道德領域。理性的一個根本標誌就是自由,理性本身是一種不受外在因素約束的能力,但人卻同時屬於感性的世界和理性的世界,既屬於現象界,本身又是一個本體,所以人在這裡認識和道德、必然性和自由就分裂成兩個不同的領域,它們之間缺乏聯繫和溝通。
康德認為判斷力,特別是審美判斷力能成為聯結知識與道德、必然性和自由之間的橋樑。首先,康德將判斷力分為兩種,第一種是將普遍規律和範疇用於個別事物的決定判斷力,第二種是反省判斷力。決定判斷力具有構成性,而反省判斷力則具有調節性功能,即調節人類心靈的諸種能力。它不提供概念,也不追求道德的完善,而只與愉快或不愉快的情感相連。它是情感判斷,即康德所說的審美判斷。當對象的形式引起了主體想象力與知性自由運動,並達到互相契合時,主體這時將體驗到審美的愉快。由於判斷力遵循的是自然的形式的合目的性原理,判斷力的這種機能,實質上是把人的理性中的某種東西賦予了自然,即自由的概念要將通過它的法則而設立的目的在感性世界裡實現出來,這意味着將目的概念應用於自然。所以,審美判斷中由於對象形式的合目的而引起審美主體的一種自由愉悅的心意狀態,這本身就達到了溝通理性的目的。而審美判斷又離不開想象力和知性的和諧運動,所以審美就像一個槓桿,一頭連着認識領域的知性,一頭連着道德領域的合目的性概念,在審美中既可以見出自然中的必然,又見出精神的自由。於是判斷力成功地聯結了知性和理性之間的各種立法。
參考文獻
- ↑ 判斷力的解釋|判斷力的意思漢典
- ↑ 判斷力簡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