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刘季平,男,中国近现代教育家,原名刘焕宗,笔名力花、满力涛等[1]。江苏如皋县东乡(今如东)人。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建国后,历任上海市人民政府秘书长、副市长兼中共上海市人民政府秘书长、副市长兼中共上海市委教育卫生工作部部长,中共山东省委、安徽省委书记处书记,教育部副部长、代理部长,北京图书馆馆长,文化部顾问。

刘季平

目录

个人履历

刘季平(1908年5月16日-1987年)中国近现代教育家。原名刘焕宗,笔名力花、满力涛等。江苏如皋县双甸北乡袁家庄(今如东)人。

刘季平幼时在丛坝初小读书,聪颖好学,深得师长喜爱。民国十年(1921)夏双甸小学高小毕业后,考取南通甲种商校(启秀中学前身)。民国十三年(1924)考入江苏省立第二代师范学校(如皋师范)。

1925年参加革命活动,1927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曾任中共晓庄师范学校支部书记、中共南京市委宣传部部长,领导学运、教运,曾任上海左翼教联总务。

1930年在南京因组织万人示威游行声援工运和散发纪念“五卅”惨案的传单,而被国民党当局逮捕,翌年越狱。

1932年6月又在上海法租界被捕。

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8月获释,在上海恢复了中共组织关系,被派往武汉、桂林等地从事抗日宣传和统战工作。历任抗战教育研究会、生活教育社常务理事。

1941年至1944年,先后任苏中行政公署文教处处长、苏中第二专员公署专员,抗大九分校副校长兼苏中党校校长,新四军第一师抗日军政大学第九分校校长、党委书记。

1945年任苏中行政公署副主任、党组书记,苏中区战时动员委员会主任。解放战争初期,1945年11月任苏皖边区人民政府委员、兼教育厅厅长,1946年任后方机关“黄河”大队政委。

1947年8月至1949年4月,任华东野战军随营学校副校长、校长(陈毅同志原兼任校长)。

1949年4月苏南行政公署副主任兼行署秘书长、文教处处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国共产党苏南区委员会常务委员、上海市副市长、中共山东省委书记处书记、中共安徽省委书记处书记、教育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代部长、常务副部长等职。

1973年任北京图书馆馆长。

1979年创建中国图书馆学会,任第一届理事会理事长。为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委员。

1981年2月任国务院文化部顾问。

1985年被选为中国陶行知研究会会长。

1987年6月11日病逝。

主要事迹

刘季平幼年家境贫寒,但聪颖好学,成绩优良,1923年考取通州甲种商校(即后来的南通商业中学),未及毕业,1924年复往如城应试,考入如皋师范学堂。进入如皋师范以后,受到进步思想熏陶,刘季平于1927年2月光荣入党,因积极参与领导如皋地区学生运动,被反动当局勒令开除学籍。

几经周折,1928年,刘季平赴南京应试,考入晓庄师范学校,师从陶行知先生继续学习。年底,他当选为晓庄师范党支部首届支部书记。学校成立了“联村自卫团”,校长陶行知担任团长,刘季平担任副团长,分别领导全校师生的教学和训练,以武装力量保卫学校和学校周围的村庄。

1929年1月,刘季平受聘无锡河埒口小学任教,秋天又受邀前往北平香山慈幼院担任实验部主任,由于坚持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 理念,培养儿童“自己管理自己”,以“使儿童手脑得到真正的解放”,遭到保守势力强烈反对,年底即被院方解聘。

1930年,刘季平调任中共南京市委宣传部长,上任伊始便去上海学习“中国自由大同盟”公开活动的经验,准备回宁筹组“中国自由大同盟南京分会”。4月,英商和记洋行蛋厂爆发罢工潮,工人遭到血腥镇压,日舰公然插手干涉,庇护英商暴行,22岁的刘季平立即组织万人游行示威,进行声势浩大的声援,反动当局不但不下令严惩肇事凶犯,反而派人封闭晓庄师范,并通缉陶行知,追捕刘季平。5月下旬,刘季平去金陵大学发动师生参加“五卅”全市“五罢”(罢工、罢课、罢市、罢岗、罢操)大行动,不幸遭到便衣警察的逮捕,关进苏州“十字监”。在狱中,刘季平参加地下“特支”活动,被狱探察觉,年底转移到镇江麒麟巷侦察队班房关押。1931年除夕之夜,刘季平利用看守疏于防范的机会,与同监四名难友一起挫断脚镣和门棂,越墙逃跑,潜往上海,在同学方与严的帮助下转移至广州龙川师范任教,准备待机转赴中央苏区。

1932年,“一·二八事变”爆发,刘季平赶赴上海,与组织取得联系,在党的“左翼文化总同盟”领导下,分工负责筹建并主管“教育新闻”编写工作,宣传和组织群众,开展爱国斗争。同年6月,遭遇法租界密探搜身,再次被捕,并被反动当局判处五年徒刑,关进法租界马思南路监狱,1933年春,刘季平争取到一名同情革命的监狱卫生员充当其助手,假借给病号送药的机会,传递斗争信息,发动全监千名犯人成功地举行了一次“大狱啸”,群起反对监狱当局残酷迫害犯人的行为,使敌人惊恐万状。得知斗争的组织者是刘季平,敌人又将他转移到更远的山东烟台监狱关押,刘季平在烟台监狱里组织难友进行绝食斗争,迫使敌人“开卸脚镣,改善伙食待遇,准予读书阅报,给予通信自由”。

1937年第二次国共合作达成协议,经组织营救,刘季平于8月获释。出狱后,他辗转上海、武汉桂林等地为革命奔走呼号,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1941年2月,刘季平调往苏中根据地任行署文教处长兼管行政学院工作。次年10月,苏中军政党委员会第三次扩大会议召开,刘季平主持行署文教处分发《苏中各县区冬学促进会组织大纲》,将编撰的冬学课本发放给有关同志,并亲自深入苏中各地区发到群众上冬学,有力地推动了冬学运动的开展。

全国解放后,刘季平先后担任上海市副市长、中共山东省委书记处书记、中共安徽省委书记等职务。1963年8月,调任教育部副部长、党组副书记,分管普通教育,着重进行中小学教学改革工作。1964年底,当选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根据刘少奇主席提出的“两种教育制度、两种劳动制度”的要求,他组织有关同志到各地调查研究,并提出“先在农村发展半耕半读学校,后到城市推行半工半读教育,最后全面改造全日制学校”三步设想,由于形势的发展,最终没有未能实现。

刘季平主张教育要为进步的社会斗争和生产斗争服务;提倡结合中国实际,多想收效大、进展快、能节省人力物力的好办法、穷办法,灵活办教育;提倡学用一致和启发式教学,反对注入式教学和死读书。积极主张研究陶行知教育思想,发扬陶行知忠于教育事业的献身精神,改革和发展人民教育事业。

在有生之年,刘季平牢记陶行知校长“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教诲,无论在革命岁月还是在建设年代,无论在上海任副市长,在山东省委、安徵省委任书记处书记,还是在在教育部、文化部担任要职,都自始至终卓有成效的完成了组织交给的各项任务,取得了辉煌的业绩,正如李葆华对他的评价那样:作为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党的第八届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的刘季平同志,他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的一生”。

参考文献

  1. 刘季平. [2019-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