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刘天泉(1927年11月10日-2000年3月28日),江西省萍乡市人,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专家[1]中国工程院院士(1994年))[2],煤炭科研和岩石力学与工程界的泰斗,采矿理论及特殊开采技术领域的开拓者[3]

刘天泉
中国工程院院士
出生 1927年11月10日
江西省萍乡市
逝世 2000年3月28日
国籍 中国
职业 教育科研工作者
知名作品 《矿山采动响应与控制》

1950年考入湖南大学矿冶系;1952年被派往波兰被派去波兰华沙大学学习;1958年于波兰克拉科夫矿冶学院毕业,获硕士学位;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首届院士。

刘天泉创立了完整的矿山岩体采动响应理论体系。从采动岩体变形空间分带论、采动地表变形空间形态论、采动地层结构论到采动地层质量评价论,形成了一整套认识、预测、防治、控制矿山采动岩体和地表变形与破坏的理论体系,创新了一整套矿山特殊开采技术体系,为矿山资源开发、开采和环境安全提供了切实可行的途径,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他在采动响应的预计与控制理论及特殊开采技术等方面出版专著10多本,发表论文60多篇,主要有《矿山采动响应与控制》等。

目录

人物简介

刘天泉(1927.11.10— 2000.3.28),江西省萍乡市人。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专家,煤炭科研和岩石力学与工程界的泰斗,采矿理论及特殊开采技术领域的开拓者。1950年考入湖南大学矿冶系;1952年被派往波兰被派去波兰华沙大学学习;1958年于波兰克拉科夫矿冶学院毕业,获硕士学位;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首届院士。刘天泉创立了完整的矿山岩体采动响应理论体系。从采动岩体变形空间分带论、采动地表变形空间形态论、采动地层结构论到采动地层质量评价论,形成了一整套认识、预测、防治、控制矿山采动岩体和地表变形与破坏的理论体系,创新了一整套矿山特殊开采技术体系,为矿山资源开发、开采和环境安全提供了切实可行的途径,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他在采动响应的预计与控制理论及特殊开采技术等方面出版专著10多本,发表论文60多篇,主要有《矿山采动响应与控制》等。

人物生平

1927年11月10日,刘天泉出生于江西省萍乡市。

1944年,日本侵略军第11军分左中右三路第四次进攻长沙,其左路沿湘赣边境路经萍乡,刘天泉的家就在萍(乡)醴(陵)公路旁边。生活有着落的人家都远离交通线避难去了,他和父母无力离家。1944年6月24日日本兵进入青山村,大肆搜捕抓人,他被抓去当了劳工,20多天后借患痢疾之机逃走,不幸又被日本侵略军抓回,用刺刀对他进行乱刺后,把他推到河里,但命运救了他,他带伤在河滩渡过了五天五夜后,靠乞讨回了家。为了不中断学业,在舅父家休养了一个多月,伤口痊愈后又去继续学习,直到1945年毕业。

1945年毕业后,当时师范学校毕业生不能升高中,于是刘天泉的堂兄将其初中毕业证借给了他,在易舜尧老师的帮助下,冒名先是在一个私立中学读了半年,后又转入江西省立宜春中学,直到1949年高中毕业。

1949年至1950年,刘天泉任江西省萍乡县青山村小学校长、教师、青山村农民协会委员兼秘书。

1950年,刘天泉考入湖南大学矿冶系。1950至1952年,刘天泉在湖南大学矿冶系学习。1952年,刘天泉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2年,由于全国院系调整,同年9月刘天泉被派去波兰华沙大学学习波语一年。

1952年至1954年,在北京俄文专修学校二部学习俄文,波兰华沙大学波语班学习波文。

1958年,波兰克拉科夫矿冶学院毕业,获硕士学位。

1959年1月,到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工作,历任课题组长、专业组长、研究室主任、开采所主任工程师、 煤科总院学位委员会副主席、煤科总院学术委员会主任、煤科总院总工程师。

1963年以来,刘天泉先后4次去波兰考察波兰城镇建筑物下采煤技术。1974年,他作为中国抚顺、阜新、本溪、济宁四个煤矿城市市长赴波城镇下采煤考察团秘书长兼翻译,又全面考察了波兰城镇下采煤技术,并在这些矿区开展了试验研究。

1963年,由煤炭部领导成立了中国第一个抚顺城市下采煤试验组,刘天泉担任试验组副组长,组织科研、高校及现场科技人员进行了建筑物下采煤试验研究,使波兰城镇下采煤及受采动影响建筑物加固方面的技术理论与经验,开始在中国全面推广。

1970~1985年,他还组织波兰城镇下采煤专家多次来中国进行全面交流和技术咨询,如鹤岗矿区铁路下采煤、本溪矿区井筒煤柱及工业场地建筑物下采煤、唐山煤矿铁路下采煤以及大屯矿区塌陷区治理等问题,开展了中国与波兰在这方面的技术合作,使中国有关科技人员对波兰城镇下采煤技术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1983年至1988年,任六届全国人大代表。1984年至1996年,任北京市人民政府采矿工业顾问团第一至第六届顾问。

1984年、1991年、1994年,分别任焦作矿业学院名誉教授、四川建材学院兼职教授、北方交通大学教授、湘潭矿业学院、阜新矿业学院兼职教授。

1985年至1998年,任国务院学位评定委员会第二、第三届工学学科评议组成员。

1990年,任中国科学院地质所地质力学开放研究实验第二届学术委员会委员。1992年,任中国煤炭学会煤矿开采损害技术鉴定委员会主任。1993年至1998年,任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

1994年,被遴选为中国工程院首届院士。

1994年至1998年,任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学术委员会主任,煤炭部煤炭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

1995年至1999年,任中国煤炭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矿业协会常务理事,煤科总院工程设计所总工。1997年至1999年,任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总工程师。

1999年,刘天泉病逝于北京。

人物成就

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创立了完整的矿山岩体采动响应理论体系。从采动岩体变形空间分带论、采动地表变形空间形态论、采动地层结构论到采动地层质量评价论,形成了一整套认识、预测、防治、控制矿山采动岩体和地表变形与破坏的理论体系,创新了一整套矿山特殊开采技术体系,为矿山资源开发、开采和环境安全提供了切实可行的途径,在国内外处于领先地位。

论文专著

在采动响应的预计与控制理论及特殊开采技术等方面出版专著10多本(含独、合著),发表论文60多篇、研究报告40多个、工程咨询报告50多个、译著2本、译文20多篇。

专业著作

孔隙裂隙弹性理论及应用导论,刘天泉,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9

露头煤柱优化设计理论与技术,刘天泉,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1998

期刊论文

刘天泉
刘天泉院士

刘天泉,周家俊.保安煤柱的开采与地面建筑物的加固.北京:中国工业出版社,1966

刘天泉,等.煤矿地表移动与覆岩破坏规律及其应用.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1981

刘天泉.大面积采动引起的采动影响及其时空分布规律.矿山测量,1981(1)

刘天泉.用垮落法上行开采的可能性.煤炭学报,1981(1)

刘天泉,于振海译.矿山岩体力学.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1983

刘天泉.论厚松散层下近松散层安全开采的几个问题.煤炭科学技术,1986(9)

刘天泉,等.建筑物、水体、铁路及主要井巷煤柱留设与压煤开采规程.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1987、2000

刘天泉.采场内的遗留煤柱对地表沉陷的影响.世界煤炭技术,1989 (12)

张金才,刘天泉.论煤层底板中的裂隙带最大深度及分布特征.煤炭学报,1990 (2)

刘天泉.百名院士科技系列报告集(中).矿山采煤沉陷与环境保护.北京:新华出版社,1997

刘天泉.露头煤柱优化设计理论与技术.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1998

刘天泉.采用综合减沉是实施矿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煤炭企业管理,1998(8)-(9)

张金才,张玉卓,刘天泉 岩体渗流与煤层底板突水 北京:地质出版社。

张金才, 刘天泉 裂隙岩体渗透特征的研究 煤炭学报 1997 22(5)

承担项目&成果奖励

在长期科研实践中,刘天泉主持完成了100多项科研及工程指导项目,其中有12项属国内外首创,取得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还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级奖励43项。

人才培养

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国家工程技术数字研究馆信息:1991年至2002年期间,刘天泉培养了6名博士,情况如下:

矿区深厚复合含水松散层的工程、力学特性及其应用,许延春,刘天泉,博士

开采沉陷塑性损伤结构理论与冒矸空隙注浆充填技术的研究,王建学,刘天泉,博士

长壁综合放开采支架与顶煤相互作用关系研究,康立军,刘天泉,博士

采动岩体破坏与渗流特征研究,张金才,刘天泉,博士

高承压含水层上采煤突水机制及水害防治方法研究,朱泽虎,刘天泉,博士

井筒煤柱开采理论与技术的研究,张华兴,刘天泉,博士

荣誉表彰

1984年,被授予全国第一批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4]

1984年,被列入《志在振兴中华》画册。

1987年,成为煤炭系统首批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1990年,成为全国第一批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5]

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1998年,获何梁何利大奖[6]

多次获得"全国煤炭工业劳动模范"称号。

社会任职

学术团体职务: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北京开采所总工程师和学位委员会副主席;兼任国务院学委会采矿地质石油学科评议组成员、煤炭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副理事长、煤矿开采损害技术鉴定委员会主任。

其他职务: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编委、《煤矿开采》主编、《地质评论》编委、《中国煤炭》编委、《中国工程科学》编委。

主要贡献

地下工程破坏性研究

地下工程破坏性影响在建国初是一门尚没有人专门研究的学科,对其在工程安全及环境保护方面的影响也缺乏认识。虽在建国前矿山工程的破坏性影响事故时有发生,但并未引起人们的注意,直至20世纪50年代后期,我国才开始了这项研究。

凡建设工程大都涉及地下工程,例如矿山巷道、隧道、峒室、边坡及城市地下工程等,而某些工程本身就是地下工程,例如矿山采场、地下铁道及地下管路等。地下工程有浅埋、深埋和小断面、大面积之分;有支护工程和无支护工程之分;其所在地有岩石、土体和硬、软、碎、散及富水等不同岩石、土体之分。随着地下工程类型的不同,地下工程会对其周围岩体产生不同的影响,例如,冒顶、抽冒、切冒、裂缝、塌陷、滑坡、崩塌等,一般称其为破坏性影响;弹塑性变形、弯曲、均匀沉降等,则称其为非破坏性影响。减少这些影响对工程及环境造成的后果,需要不同的控制方法。

离地表浅、特浅的地下铁道和隧道,如果条件复杂,开挖工艺和支护不当,会引起地表塌陷、裂缝,破坏地面环境和景观;离地表较深、很深的巷道、峒室,除了在其周围产生一定影响外,对地表及环境则不会产生破坏性影响。

提出“三带”模型

刘天泉对大面积采煤(矿)在周围岩土体中发生的变形与位移进行了长期深入的研究。他认为:长壁采煤工作面,当采深小、岩性软时,一个长壁采煤工作面推进几十米后,采动影响就可达到地表;而在采深大、岩性硬时,一个长壁工作面要推进较大长度或采完一个以上的工作面才会影响到地表。正常地质及开采条件下,大面积回采工作面在周围地层中产生的采动影响,刘天泉概括地用受影响地层中的上部,“顶三带”、下部“底三带”及周边“边三带”构成的“三带”模型描述,而在地表产生的采动影响,则用“地表下沉盆地”模型描述。在特殊地质及开采条件下,还可能产生有别于“三带型”的抽冒型和切冒型破坏性影响。它们是最剧烈的采动影响显现形式。

上述理论已广泛应用于“三下”采煤。1985年、2000年先后由他主编的《建筑物、水体、铁路及主要井巷煤柱留设与压煤开采规程》全面地反映了“三下”采煤技术的内容。

建筑物压煤的研究

建筑物压煤是我国存在的量大面广的问题之一,特别是村庄压煤问题。但在建国后很长一段时期这方面的技术尚处于空白,是矿区工农业业生产建设上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刘天泉1954年在波兰重点学习了处于国际先进水平的波兰城镇建筑物下现代采煤技术。回国后,他把这方面的先进技术在我国做了全面介绍和开展了重点试验研究。

他在我国数十个矿区介绍了波兰城镇下采煤技术成就,并编写出版了波兰城镇下采煤技术资料。1963年以来,他先后4次去波兰考察波兰城镇建筑物下采煤技术。1974年,他作为我国抚顺、阜新、本溪、济宁四个煤矿城市市长赴波城镇下采煤考察团秘书长兼翻译,又全面考察了波兰城镇下采煤技术,并在这些矿区开展了试验研究。

1963年,由煤炭部领导成立了我国第一个抚顺城市下采煤试验组,他担任试验组副组长,组织科研、高校及现场科技人员进行了建筑物下采煤试验研究,使波兰城镇下采煤及受采动影响建筑物加固方面的技术理论与经验,开始在我国全面推广。

1970~1985年,他还组织波兰城镇下采煤专家多次来我国进行全面交流和技术咨询,如鹤岗矿区铁路下采煤、本溪矿区井筒煤柱及工业场地建筑物下采煤、唐山煤矿铁路下采煤以及大屯矿区塌陷区治理等问题,开展了我国与波兰在这方面的技术合作,使我国有关科技人员对波兰城镇下采煤技术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人物评价

刘老是用自己的一生谱写了一曲属于自己的天然-天泉之歌,那歌中的每一个音符都是用他的生命在填写,如煤燃烧的火,通红、明亮、耀眼。慈样、憨厚、充满智慧的老人给我留下了难以忘怀的记忆。这就是我父辈的煤炭人。我作为煤炭人的后代,又怎能不去讴歌刘老这些如煤一般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的煤炭人呢! (《当代矿工》期刊康亚宏)

参考来源

  1. 刘天泉 ,搜狗
  2. 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天泉 ,党政机关网
  3. 刘天泉 ,金句吧
  4. 刘天泉个人资料简介 ,名人网, 2020-10-08
  5. 刘天泉 ,中南校友网
  6. 刘天泉个人资料简介 ,名人网, 2020-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