函谷关前的道别(陈学现)
作品欣赏
函谷关前的道别
一
时间定格在公元前492年的早春。此时,春寒料峭,冰雪初融。老子来到函谷关,已有7个多月的时间了。太初宫前的石案上,曾经摆放竹简和笔墨的地方,现在已换成了美酒菜肴。石案上首,端坐着一位长髯飘飘的长者,下首则是一位官员打扮的人,旁边站着的,是一位十四五岁的小书童。官员打扮的人端起美酒,毕恭毕敬的举过额头,送于长者面前。那位长者忙不迭接过酒樽,停顿片刻,一倾而尽。随之,他们把酒换盏,欢畅豪饮。酒酣耳热之际,官员打扮的人情不自禁地吟诵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长髯长者接过话头:“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书童也接到:“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官员打扮的人说:“读老师的文章,真如醍醐灌顶,拨云见日啊!”长者谦逊道:“仅是一些浅想而已。”书童疑问道:“先生,你这些奇妙的文字,都是从哪里来的?”长者指指心窝道:“是从这里。”说吧,朗朗的笑声,在太初宫里回荡。他们三个,就是老子、尹喜和书童。此时此刻,他们在做着难舍难分的道别。
七个多月来,老子一直处于食不甘味、夜不能寐的亢奋忘我状态,他常常不分晨昏,无论阴晴,不知疲倦的在太初宫院子里,紧皱眉头,品咂思索,一会儿点头,一会儿摇头,然后急急地走向“著经台”,俯下身去,奋笔疾书。要么,他于院子的一张席子上,仿佛酣然入睡,嘴中却是不断地呓语,忽然间就一骨碌爬起来,急唤书童,拿来笔墨,竹简置在膝上,刷刷的奋笔书写起来。他也常常步出院外,来到尹喜的观象台上,长时间遥看深邃的夜空,一站就是好几个时辰。他总是在畅想着什么,思索着什么,思绪会穿破云层,到达很远很远无边无际的未知世界,他常常一遍又一遍的问自己,这个无人能及的世界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呢?“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他进一步思索万事万物生成的规律,应该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而人和宇宙又是个什么关系呢?他认为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欧洲著名哲学家黑格尔说:“一个民族有一群仰望星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两千多年前,中国的哲学家老子,还有他的追随者尹喜,当然还包括同时期的孔子等等,他们就是最先一批仰望星空,思索世界本原的人,而从中得出的哲学思想体系,不仅深刻的影响了整个中华民族,也深刻的影响了整个世界。
二
老子常常唤上书童,带着笔墨和刚削好的竹简,漫步在弘农涧河上。弘农涧河,看似一片蛮荒之地,实则是个有思想有灵性的地方,也是老子钟情迷恋的地方,这里的每一个日落日出,每一种景物,每一件事情,每一个物体,每一片云朵,甚至是一叶杂草,一滴雨露,一块石子,或是一阵微风,一缕斜阳,都能激活老子的思维,触发他的想象空间,进而开出智慧哲学的花朵。他看到汤汤而去的涧河水,便感叹和赞赏水的品格,“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他还说:“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当他看到水中游动的鱼儿,他便联想到柔弱与刚强的关系:“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他还进一步感慨道:“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当他看到一棵大树,就联想到了大与小的关系:“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阳光从天空洒下来,日复一日,周而复始,他便说:“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他见了一辆车子、一件器具,一扇窗棂,都能悟出其中虚与实的道理:“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老子曾不止一次的来到函谷关前,看到战争造成的创伤,他打内心里痛恶战争,于是感慨到:“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于是他劝诫那些统治者:“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当他再次光临函谷关,仍觉得言犹未尽,就继续告诫他们:“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远。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他希望天下永远远离战争,如果那些用来作战的马匹,能改为老百姓耕田的役马,那不仅是人类的幸福,也是马匹的幸福。“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可见,老子不仅是一位忧国忧民的大圣人,也是关爱世间万物的普世者。
三
东方已出现了鱼肚白。一声雄鸡的鸣唱,宣布新的一天的到来。通宵达旦的豪饮,并没有因饮酒过量而耽搁了行程。老子踩着地上的残雪,走在前面,后边是背着行囊的尹喜,最后面,是手牵青牛的书童。他们来至函谷关前,守关的士兵,以最隆重的方式,夹道欢迎老子前来通关。这是以往很少见到的场面。老子跨过关门,示意尹喜留步,尹喜那肯应允,执意要送一程。老子也并没有拒绝,半年多的朝夕相处,彼此已到了情同手足的地步,送一程倒也是人之常情。要说的话,要交待的事情,昨晚已一一说尽,此时此刻,心中有的,只有不舍和依恋,但老子去意已决,留是留不住的。说是一程,尹喜却送了一程又一程。老子说:“送君千里,终有一别。这就别送了。”尹喜终于止住了步子,把行囊递给老子,老子并没有伸手。尹喜说:“你交给秦王,算是给秦国的一份厚礼吧!老师后半生,也将衣食无忧!”老子仍没有伸手,尹喜硬是把行囊塞进老子怀里。书童牵过青牛,把老子扶上牛背,尹喜朝牛屁股上轻拍了一巴掌,青牛缓缓地迈动了四蹄。尹喜叩别道:“老师,一路保重!”话刚落音,那行囊却飞将过来,老子大声道:“我一介老朽,留它何用!”尹喜生怕行囊落在地上,慌忙伸手接过,赶忙拒绝:“老师,这使不得,使不得!”老子在牛屁股上猛抽了一鞭子,头也不回的说道:“我信得过你,信不过秦王!”青牛撒开四蹄,箭一般奔向函谷关深处。尹喜慌慌俯下身子,跪在了泥雪交加的道路上。待起身看时,早已不见了老子的身影,唯有空空如也的函谷关,在早春的阳光里迷离一片。这沉甸甸的行囊里,紧紧裹着的,就是五千余言的《道德经》。
尹喜没有辜负老子,他把《道德经》原封不动地留传给了后人。于是,《道德经》的思想,似星星之火,燎原了中华大地,传遍了世界的角角落落。留给人类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据说,如今的《道德经》,在世界上是除了《圣经》以外刊行最多,发行量最广的书籍,成了世界人民共同的精神财富。人们在《道德经》里吸取精神营养,叩问来路,探寻未知,释疑解惑,成为人类前进道路上的一座灯塔。函谷关,也因为老子,因为《道德经》,成为屹立在世界东方无与伦比的一座“文化雄关”![1]
作者简介
陈学现,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南召县作家协会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