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函谷關前的道別(陳學現)

函谷關前的道別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函谷關前的道別》中國當代作家陳學現寫的散文。

目錄

作品欣賞

函谷關前的道別

時間定格在公元前492年的早春。此時,春寒料峭,冰雪初融。老子來到函谷關,已有7個多月的時間了。太初宮前的石案上,曾經擺放竹簡和筆墨的地方,現在已換成了美酒菜餚。石案上首,端坐着一位長髯飄飄的長者,下首則是一位官員打扮的人,旁邊站着的,是一位十四五歲的小書童。官員打扮的人端起美酒,畢恭畢敬的舉過額頭,送於長者面前。那位長者忙不迭接過酒樽,停頓片刻,一傾而盡。隨之,他們把酒換盞,歡暢豪飲。酒酣耳熱之際,官員打扮的人情不自禁地吟誦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長髯長者接過話頭:「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書童也接到:「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官員打扮的人說:「讀老師的文章,真如醍醐灌頂,撥雲見日啊!」長者謙遜道:「僅是一些淺想而已。」書童疑問道:「先生,你這些奇妙的文字,都是從哪裡來的?」長者指指心窩道:「是從這裡。」說吧,朗朗的笑聲,在太初宮裡迴蕩。他們三個,就是老子、尹喜和書童。此時此刻,他們在做着難捨難分的道別。

七個多月來,老子一直處於食不甘味、夜不能寐的亢奮忘我狀態,他常常不分晨昏,無論陰晴,不知疲倦的在太初宮院子裡,緊皺眉頭,品咂思索,一會兒點頭,一會兒搖頭,然後急急地走向「著經台」,俯下身去,奮筆疾書。要麼,他於院子的一張蓆子上,仿佛酣然入睡,嘴中卻是不斷地囈語,忽然間就一骨碌爬起來,急喚書童,拿來筆墨,竹簡置在膝上,刷刷的奮筆書寫起來。他也常常步出院外,來到尹喜的觀象台上,長時間遙看深邃的夜空,一站就是好幾個時辰。他總是在暢想着什麼,思索着什麼,思緒會穿破雲層,到達很遠很遠無邊無際的未知世界,他常常一遍又一遍的問自己,這個無人能及的世界到底是個什麼東西呢?「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他進一步思索萬事萬物生成的規律,應該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而人和宇宙又是個什麼關係呢?他認為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歐洲著名哲學家黑格爾說:「一個民族有一群仰望星空的人,他們才有希望。」兩千多年前,中國的哲學家老子,還有他的追隨者尹喜,當然還包括同時期的孔子等等,他們就是最先一批仰望星空,思索世界本原的人,而從中得出的哲學思想體系,不僅深刻的影響了整個中華民族,也深刻的影響了整個世界。

老子常常喚上書童,帶着筆墨和剛削好的竹簡,漫步在弘農澗河上。弘農澗河,看似一片蠻荒之地,實則是個有思想有靈性的地方,也是老子鍾情迷戀的地方,這裡的每一個日落日出,每一種景物,每一件事情,每一個物體,每一片雲朵,甚至是一葉雜草,一滴雨露,一塊石子,或是一陣微風,一縷斜陽,都能激活老子的思維,觸發他的想象空間,進而開出智慧哲學的花朵。他看到湯湯而去的澗河水,便感嘆和讚賞水的品格,「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他還說:「江海之所以能為百穀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穀王。」當他看到水中遊動的魚兒,他便聯想到柔弱與剛強的關係:「柔弱勝剛強。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他還進一步感慨道:「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當他看到一棵大樹,就聯想到了大與小的關係:「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陽光從天空灑下來,日復一日,周而復始,他便說:「天長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長生……」他見了一輛車子、一件器具,一扇窗欞,都能悟出其中虛與實的道理:「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老子曾不止一次的來到函谷關前,看到戰爭造成的創傷,他打內心裡痛惡戰爭,於是感慨到:「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於是他勸誡那些統治者:「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當他再次光臨函谷關,仍覺得言猶未盡,就繼續告誡他們:「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其事好遠。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軍之後,必有凶年。」他希望天下永遠遠離戰爭,如果那些用來作戰的馬匹,能改為老百姓耕田的役馬,那不僅是人類的幸福,也是馬匹的幸福。「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可見,老子不僅是一位憂國憂民的大聖人,也是關愛世間萬物的普世者。

東方已出現了魚肚白。一聲雄雞的鳴唱,宣布新的一天的到來。通宵達旦的豪飲,並沒有因飲酒過量而耽擱了行程。老子踩着地上的殘雪,走在前面,後邊是背着行囊的尹喜,最後面,是手牽青牛的書童。他們來至函谷關前,守關的士兵,以最隆重的方式,夾道歡迎老子前來通關。這是以往很少見到的場面。老子跨過關門,示意尹喜留步,尹喜那肯應允,執意要送一程。老子也並沒有拒絕,半年多的朝夕相處,彼此已到了情同手足的地步,送一程倒也是人之常情。要說的話,要交待的事情,昨晚已一一說盡,此時此刻,心中有的,只有不舍和依戀,但老子去意已決,留是留不住的。說是一程,尹喜卻送了一程又一程。老子說:「送君千里,終有一別。這就別送了。」尹喜終於止住了步子,把行囊遞給老子,老子並沒有伸手。尹喜說:「你交給秦王,算是給秦國的一份厚禮吧!老師後半生,也將衣食無憂!」老子仍沒有伸手,尹喜硬是把行囊塞進老子懷裡。書童牽過青牛,把老子扶上牛背,尹喜朝牛屁股上輕拍了一巴掌,青牛緩緩地邁動了四蹄。尹喜叩別道:「老師,一路保重!」話剛落音,那行囊卻飛將過來,老子大聲道:「我一介老朽,留它何用!」尹喜生怕行囊落在地上,慌忙伸手接過,趕忙拒絕:「老師,這使不得,使不得!」老子在牛屁股上猛抽了一鞭子,頭也不回的說道:「我信得過你,信不過秦王!」青牛撒開四蹄,箭一般奔向函谷關深處。尹喜慌慌俯下身子,跪在了泥雪交加的道路上。待起身看時,早已不見了老子的身影,唯有空空如也的函谷關,在早春的陽光里迷離一片。這沉甸甸的行囊里,緊緊裹着的,就是五千餘言的《道德經》。

尹喜沒有辜負老子,他把《道德經》原封不動地留傳給了後人。於是,《道德經》的思想,似星星之火,燎原了中華大地,傳遍了世界的角角落落。留給人類一份寶貴的精神財富。據說,如今的《道德經》,在世界上是除了《聖經》以外刊行最多,發行量最廣的書籍,成了世界人民共同的精神財富。人們在《道德經》里吸取精神營養,叩問來路,探尋未知,釋疑解惑,成為人類前進道路上的一座燈塔。函谷關,也因為老子,因為《道德經》,成為屹立在世界東方無與倫比的一座「文化雄關」![1]

作者簡介

陳學現,河南省作家協會會員,南召縣作家協會主席。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