凱達格蘭族
凱達格蘭族 |
---|
|
凱達格蘭族(凱達格蘭語:Ketagalan),為臺灣原住民族的一支。其分布區域東起新北市貢寮區,經基隆北海岸、大屯火山群、臺北盆地與淡水河,及於桃園市北部。又可細分為巴賽族與雷朗族兩個支系,被認為屬於薩那賽傳說(Sanasai)一部分[1]。凱達格蘭族曾存在淡水國及雞籠國等邦聯制聯合政權。
目錄
介紹
在三百多年前,臺北盆地是「凱達格蘭族」人的領域,大約有三十多社,原本散居在各地以漁獵和簡易農耕為生,後經荷蘭人、西班牙人、漢人、日本人入侵、開墾,生活和族群發生重大變化。這些重大的改變,逐漸讓凱達格蘭族人,甚至全臺灣平埔族走向消失的命運。現今如果要找尋凱達格蘭族人的過去生活面貌,除了透過文獻外,就是依據「考古」發現。目前最大的考古發現是新北市八里區的「十三行遺址」,由這個遺址的遺物推定凱達格蘭族人,可能在相當於漢朝的時間就已經進入臺灣。他們的聚落和附近地區,成為後來漢人移民、開墾、建立村莊的地點。
相傳凱達格蘭族的祖先是從台灣本島最東境的岬角—三貂角登陸,17世紀康熙年大地震前,文獻指出仍為台北一帶最主要住民結構。如詳加細分,該族分布範圍約為現今台北市、基隆市、新北市的瑞芳、貢寮、新店、板橋及桃園北區。部分學者則以淡水河、基隆河、新店溪為界,分為南北兩支系,再加上16世紀前遷移至宜蘭的一支「社頭社」(哆囉美遠社/Torobiawan),可再將該族區分成:巴賽族(Basay)與雷朗族(Luilang)。
傳統的平埔族社會,對於信仰,其實大多還停留在祖靈崇祀以及圖騰膜拜的階段,各族的祭典不盡相同,其中北部的凱達格蘭族的祭典有農曆六月十八日和農曆八月十六日。六月的祭典是在祈求魚獲豐收,八月的則是感謝祖靈庇祐農作收成,他們會以其神聖的植物山橄欖當作祭品。
另外,該族以及其他平埔各族一樣為母系社會,從婚姻與財產制度中可顯而易見:男性必須入贅,家產也由女性繼承,這與漢人文化有極大的差異。17世紀-18世紀,中國福建泉漳一帶的閩南人移民大量進入台灣,平埔各族因處平地,與漢人的接觸機會較多,除了被清政府歸類為「熟番」外,原有文化制度也迅速滅失。
服飾
19世紀末期伊能嘉矩在淡北和噶瑪蘭各社調查與採集,見到的一些舊有服飾裝飾如下:
- 女子髮式:北投社把頭髮從前額分梳,在腦後束成兩咎挽在頭上,黑布巾包纏起來。
- 瑪瑙珠和玻璃珠串胸飾、頸飾、頭飾、與耳飾:北投社以管珠形的瑪瑙或玻璃珠類串成胸飾串珠;耳朵上穿八、九個洞,上面飾以漢人常用的小耳環,手腕上戴串珠。三貂社戴管狀的瑪瑙珠當頸飾,也戴用串珠綴成的頭飾與耳飾。
- 衣服樣式:毛少翁社的衣服上衣與身高等長筒袖,合衽,用帶子束於腰際。女子使用寬布纏腰為裙。塔塔悠社、峰仔峙社、里族社:穿長及膝蓋的筒袖衣裳,男子用一條布帶綁結於正面,女子則用一條寬布,在腰際圍腰布。三貂社:穿開襟有袖的衣服,上面披上「方布衣」;有的衣裙上掛很多小鈴鐺或小珠子。
- 北投社或里族社相關服飾詞彙:手環Karuse、腰帶Kwasesewu、腰裙Viteta、珠子Nanpie或Kanekun、個別管珠Kanekun,連綴串珠Raonoonoo。就服飾形式與裝飾概念而言,淡北附近的凱達格蘭人與宜蘭平原的噶瑪蘭人差異似乎並不太大 。
凱達格蘭族還是巴賽族
日據時期學者伊能嘉矩在1898年提出北台灣的平埔族屬於凱達格蘭族,並被後來的台灣史所沿用,但今日許多學者提出異議。台灣史學者翁佳音指出,伊能嘉矩並沒有提出證據顯示當地哪些平埔族自稱凱達格蘭,且同時期的另一語言學學者淺井惠倫卻說當地平埔族自稱巴賽族,未聞有「凱達格蘭」,相反地巴賽一詞一方面是北部平埔番的自稱,並且不斷出現在西、荷與清代文獻中。翁佳音更指出當時伊能嘉矩用凱達格蘭一名來猜測「雞籠」一名來源的推想,今日卻被許多書籍認為定論。
聚落
巴賽族
臺北市
新北市
基隆市
雷朗族
臺北市
- 沙麻廚社
- 雷裏社
- 了阿八里社(龍匣口社)
新北市
遺跡
人云亦云的七星山遺跡傳說
另位於北台灣的七星山,在接近山頂附近有類似金字塔形狀一樣的小山丘,以及附近散落的一些奇岩怪石,起初由凱達格蘭文史工作者林勝義認為是台灣巨石及祭壇等文明的遺跡,極可能是凱達格蘭族的祭壇。其中包括金字塔、祭天壇或陵寢、人造巨石等,曾被臺北市政府原住民族事務委員會列入凱達格蘭遺址的傳說。
在2004年,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委託中華民國國家公園學會進行「七星山天坪與凱達格蘭文明研究」,初步的結果,認為該「遺跡」並非過去人類行為的遺留,相關考古發掘亦未發現早期人類遺留,因此無法證明該區域與「凱達格蘭文明」有關。[3]
參考文獻
- ↑ 吳佰祿. 《采田福地-臺博館藏平埔傳奇》. 國立臺灣博物館. 2009. ISBN 9789860215038.
- ↑ 凱達格蘭北投社(保德宮、番仔厝、番仔溝及長老教會北投教堂).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2019-05-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05).
- ↑ 陽明山國家公園七星山天坪及竹子湖考古學研究,詹素娟、劉益昌,內政部營建署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委託之調查報告,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