況周頤
況周頤(1859~1926),晚清官員、詞人。原名況周儀,因避宣統帝溥儀諱,改名況周頤。字夔笙,一字揆孫,別號玉梅詞人、玉梅詞隱,晚號蕙風詞隱,人稱況古,況古人,室名蘭雲夢樓,西廬等。廣西臨桂(今桂林)人,原籍湖南寶慶。況周頤,咸豐九年(1859)九月初一日生。9歲補弟子員,11歲中秀才,18歲中拔貢,21歲以優貢生中光緒五年(1879)鄉試舉人。一生致力於詞,凡五十年,尤精於詞論。與王鵬運、朱孝臧、鄭文焯合稱「清末四大家」。著有《蕙風詞》[1]《蕙風詞話》[2]。
況周頤 | |
---|---|
「清末四大家」之一 | |
出生 |
1859年 廣西臨桂(今桂林) |
國籍 | 中國 |
目錄
生平簡介
況周頤,咸豐九年(1859)九月初一日生。9歲補弟子員,11歲中秀才,18歲中拔貢,21歲以優貢生中光緒五年(1879)鄉試舉人,援例授內閣中書,任會典館繪圖處協修、國史館校對。敘勞以知府用,分發浙江。在京師為官期間,與同鄉王鵬運友善,結詞社,朝夕唱和,鑽研詞學,人稱「王況」,共創臨桂詞派。1895年,入兩江總督張之洞府,領銜江楚編譯官書局總纂。戊戌變法後,離京南下,掌教常州龍城書院,講學南京師範學堂,受聘端方幕中,治理金石文字。後充任安徽寧國府鹽厘督辦。其間,復執教於武進龍城書院和南京師範學堂。民國年間寓居上海,賣文為生,窮困潦倒,以至無米下鍋。曾為劉承干嘉業堂校書。民國十五年(1926)七月十八日卒,年六十八,葬湖州道場山。
家世詳介
況周頤祖原籍湖南寶慶府,明末,其七世祖況一幾由湖南寶慶遷廣西,生太高祖況成武。而高祖況宏剛任廣西撫標右營把總,升千總,恩蔭一子,應授忠顯校尉,敕贈奮武郎,桂林營把總。曾祖況世榮,字纓傳,蔭七品太學生,賜贈中憲大夫。
祖父祥麟,字皆知,號葵槓,嘉慶
庚申(1800)恩科舉人,誥封奉政大夫,晉封中憲大夫。是個文學家,也是文字學家,音韻學家,著有《紅葵齋詩草附詞》,《葵槓筆記》,《六書管見》。況祥麟為人和善,善啟迪後進,對晚輩的學識品行影響很大。祖母朱鎮,字靜媛,名門閨秀,敕封太孺人,誥封太恭人。能詩能詞,號稱「臨桂女史」,著有《澹如軒詩草》。
父親況洵,字雲衢,號瑜卿,邑廩貢生,候選訓導,歷署河池州學學正,西林縣學訓導,敕授修職郎,賜封文林郎,欽加內閣中書銜,誥封奉政大夫。母氏許,敕封孺人,賜封正七品太孺人,誥封太宜人。生母氏李,誥封太宜人。
大伯況澍,字雨人,道光乙酉年(1825)舉人,己丑年(1829)進士,翰林院庶吉士,武英殿協修《康熙字典》,改刑部貴州司主事,升福建司員外郎,誥授奉直大夫。著有《東齋雜著》,《東齋詩集》。
二伯況澄,字少吳,郡廩生,嘉慶戊寅恩科舉人,道光壬午(1822年)進士,曾任翰林院庶吉士,授戶部雲南司主事,則例館提調,官江西司員外郎,福建司郎中,山東道,貴州道監察御史,兵科,刑科給事中,工科掌印給事中,巡視西城。簡放河南糧鹽道兩署,河南按察使。曾任道光甲午陝甘鄉試主考官,道光癸巳會試,道光辛卯順天鄉試同考官,道光庚子河南鄉試提調官。誥授中憲大夫。有《春秋屬辭比事記補》,《西舍詩文》《使秦記程集》,《雜體詩鈔》行世。
三伯況詮,字怡卿,廩貢生,候選訓導,例授修職郎,敕贈文林郎,欽加內閣中書銜。
胞兄吉生。胞姊三,長適靈川周廷揆,誥封正一品夫人;二姊適同邑黃俊熙,例贈正七品孺人;三姊適同邑周德溥,例封宜人。
長子況維琦,字又韓,畫家。長女況綿初(維琚),嫁篆刻名家陳巨來。
著述名錄
況周頤著作,有詞9種,合刊為《第一生修梅花館詞》。晚年刪定為《蕙風詞》2卷。又有《秀道人修梅清課》1卷,與張祥齡、王鵬運聯句詞作《和珠玉詞》1卷。又輯有《薇省詞抄》11卷,《粵西詞見》2卷,《詞話叢鈔》10卷。
此外,尚著有《詞學講義》《玉棲述雅》《餐櫻廡詞話》《歷代詞人考略》《宋人詞話》《漱玉詞箋》《選巷叢譚》《西底叢談》《蘭雲菱夢樓筆記》《蕙風簃隨筆》《蕙風簃二筆》《香東漫筆》《眉廬叢話》《餐櫻廡隨筆》等。
文學創作
詞作特色
況周頤詞話五種
況周頤以詞為專業,致力50年,與王鵬運、朱孝臧、鄭文焯合稱「清季四大家」。20歲前,詞作主「性靈」,「好為側艷語」,「固無所謂感事」(趙尊岳《蕙風詞史》)。光緒十四年(1888)入京後,與當時詞壇名家同里前輩王鵬運同官,以詞學相請益,得所謂重、拙、大之說,詞格為之一變。稍尚體格,詞情也較沉鬱,如〔齊天樂〕《秋雨》等。中日甲午(1894)戰爭時,憤於外敵入侵,寫下一些傷時感事、聲情激越的篇什,如〔唐多令〕《甲午生日感賦》、〔蘇武慢〕《寒夜聞角》、〔水龍吟〕《二月十八日大雪中作》、〔摸魚兒〕《詠蟲》、〔水龍吟〕「聲聲只在街南」等,反映「嘶騎還驕,棲鴉難穩」的現實和「壯懷空付,龍沙萬里」的感慨。有一些作品則是對清室的興衰、君臣的酣嬉、深致憂思,如〔三姝媚〕的「紅樓依然,玉容歌舞」、〔鶯啼序〕的「有恨江山,那能禁淚」等。
辛亥革命後,況周頤與朱孝臧唱和,受影響,嚴於守律,於詞益工,但大都是「故國」之思,抒寫封建遺老情緒。如〔傾杯〕《丙辰自壽》,以「老圃寒花」自比;〔水調歌頭〕《壬戌六月十一日集海日樓為寐叟金婚賀》中,更明顯地表露出「指顧光華復旦,仙仗御香深處,比翼更朝天」的復辟幻想。
詞學主張
況周頤尤精詞評。著有《蕙風詞話》 5卷,325則。是近代詞壇上一部有較大影響的重要著作。1936年,《藝文》月刊又載《續編》2卷,凡136則,系輯自況氏各種雜著。1960年,人民文學出版社
況周頤《蕙風詞話》
取正續兩編為一集,統名《蕙風詞話》,與王國維的《人間詞話》合刊出版。況周頤的詞學理論,本於常州詞派而又有所發揮。他強調常州詞派推尊詞體的「意內言外」之說,乃「詞家之恆言」(《蕙風詞話》卷四),指出「意內為先,言外為後,尤毋庸以小疵累大醇」(《蕙風詞話》卷一),即詞必須注重思想內容,講究寄託。又吸收王鵬運之說,標明「作詞有三要,曰:重、拙、大」。他論詞突出性靈,以為作詞應當「有萬不得已者在」,即「詞心」,「以吾言寫吾心,即吾詞」,「此萬不得已者,由吾心醞釀而出,即吾詞之真」。強調「真字是詞骨,情真、景真,所以必佳」。但亦不廢學力,講求「性靈流露」與「書卷醞釀」。有其自具特色的詞論體系。此外,論詞境、詞筆、詞與詩及曲之區別、 詞律、 學詞途徑、讀詞之法、詞之代變以及評論歷代詞人及其名篇警句都剖析入微,往往發前人所未發。朱孝臧曾稱譽這部詞話、認為它是「自有詞話以來,無此有功詞學之作」(龍榆生《詞學講義附記》引)。[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