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冬日登山(黃龍江)

冬日登山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冬日登山》中國當代作家黃龍江寫的散文。

目錄

作品欣賞

冬日登山

冬日暖陽!山寒枝瘦。

時節輪序,不是一成不變的,它隨着生命年輪的遞增和社會生態環境的變化而動,生命中坦誠人與自然的對話,放鬆心態,漫步林間,聆聽鳥鳴澗風,遠眺松青石黛,去聆聽去感受不一樣的煙火人生百態。《望岳》有句:「陰陽割昏曉」我今天找到了感覺,「一覽眾山小」但是沒有,西望落日餘暉處,還有更高的山脊,小兒子也脫口而出「山外有山,人外有人!」的感慨。是啊!在宇宙萬物之間,人類是渺小的,在星際空間裡,我們更是不足掛齒,連一顆塵埃都不算吧,有人說,生命本無意義,這不敢苟同,生命的意義在於傳承,在於把文化傳播給下一代,愛是唯一能夠改變的工具,漠視生命,戕害自然,毫無節制的對自然的索取,無異於自掘墳墓,有克制,有理性,才是人間正道!

記得去年此時,登上縣公東五華里的鳳凰山,俯瞰蝸居的小城,今年此時此刻,再次偷偷潛入山林,又目睹香山紅葉一文描繪里才有的情節,華麗的詞藻修飾就不要了,用孩子的一句:都是大自然的恩賜。就可以了,春花冬實,今年的秋天是在冬日的皇冠上慢條斯理的不肯褪去,就如同官員不肯退休,歲數改了又改,連入黨都成了十八歲以下的了,你說可笑不可笑,植物是最忠實的粉絲,不管歲月如何變遷,它們的春花夏葉,秋色,冬藏就是四時最美的標誌,人啊!應該向植物學習借鑑……

登山之文頗多,記得宋王安石《登飛來峰》:「飛來峰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其中後兩句常被後人引用。作者不怕浮雲遮住遠望的目光,因為站在了最高的地方,這首詩情調高昂,氣勢宏偉,澎湃的詩情畫意升華為人生哲理,表達了他高瞻遠矚、無畏無懼的膽識和胸襟。

優美與雄壯的自然風光無限好,這是美學定義的最詩意的話題,山水在人生旅途中會倍增無限樂趣。尤其是登山了,自古以來,就有登泰山小天下,黃山歸來不看岳之說,足亦證明,登山有開拓視野、增長見識,提升新認知,為暫時忘卻塵世煩惱和旅途不快有了短暫釋放。我認為登山的意義就如同人一生的脈絡圖,路回峰轉,有崎嶇不平,有萬丈深淵,有砥礪如坦,有望遠極目,更有無限風光在險峰的享受,曾記得《游褒禪山記》也是宋八大家王安石之作,是他公元1054年,任舒州通判任滿返汴京,路過安徽含山縣,在此稍歇,游此地褒禪山後有感而發。其中有句:「而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於險遠,而人之所以罕至焉。」古人仙哲觀察天地自然,往往能啟迪思維,有所收穫,是因為他們的不斷探究,人世間最為奇特壯觀、瑰麗怪異、非同尋常的景色,常在旅途遙遠、人跡罕至的地方。他這些感嘆,雖然只是一次偶然登山有感而發,卻充滿人生哲理,完全運用到求學問道、成就一番大事業的領域中去。

記得是少年求學於豫東某平原縣城,城裡的同學都稱我為「山暈」。至今回想起來一笑了之,曾遊歷東部平原之地,阡陌平直,卻因村落交錯,極目之不足千米,所見所聞猶如夏蟲不可語冰,有點井底之蛙的感覺。而如今深處大山深處,坐擁一泓碧水,獨享一方藍天的我,可以做到登高望遠,晴空之下,千百里盡收眼底,不曾暈過,暈是見識不足,暈是山里人膽大心細,不懼豺狼蛇禽,坦坦蕩蕩做人,安安分分事,此生無悔焉!

文似看山不喜平,作文與登山仿佛,先人所謂的完美文字要有三要素:風頭、豬肚、豹尾之說。然而有誰見過如此完美的結局麼?誰不是帶着希望降生,帶着父輩的寄託望前行、帶着遺憾走完一生一世。關於登山還有一則故事,一和尚帶一女子等山,待登臨某一座峰頂時,似乎達到最高境界,然而,和尚又指向西方雲層之巔的萬嶸群峰時,女子終於感嘆到:忘川秋水仙山遠,人生進退有行止。

登山,最好陪同心愛的人走完全程;跟朋友有一段平坦路段:攜孩子拾級而上:和良師益友臨風聽暮蟬渡頭餘落日,月夜茶酒論平生。一山一世界,一水一春秋,山水有相逢,人間有冷暖,願你所願,一生無悔![1]

作者簡介

黃龍江,河南淅川人。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