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奮性突觸後電位
興奮性突觸後電位是中國的一個科技名詞。
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1],已有六千多年的歷史。從倉頡造字的古老傳說到公元前1000多年前甲骨文的發現,漢字有着深厚的歷史底蘊。後來的演變經歷了幾千年的漫長曆程,在形體上逐漸由圖形變為筆畫,象形[2]變為象徵,複雜變為簡單;在造字原則上從表形、表意到形聲。
目錄
名詞解釋
興奮性突觸後電位 (excitatory postsynaptic potential )簡稱EPSP。是興奮性神經遞質作用於突觸後膜而產生的電位。神經衝動傳入神經末梢時,興奮性神經遞質與突觸後膜的受體結合,提高了膜對離子的通透性。這促使膜外的鈉離子迅速內流,造成膜內鈉離子急劇增加,膜內電位高於膜外,引起突觸後膜的去極化.膜電位降低。是突觸後膜產生興奮的表現。
興奮性突觸後電位在貓脊髓運動神經元中,刺激對應Ia群的向中纖維時所產生的EPSP在1 1.5毫秒內達頂點,以後則大致按指數函數下降,10 - 20毫秒內回到靜息電位水平。這時,突觸後膜在化學遞質作用下,引起細胞膜對Na+、K+等離子的通透性增加(主要是Na+),導致Na+內流,出現局部去極化電位。稱此電流為突觸後電流(post-synaptic current),結果發生膜電位變化,亦即產生EPSP。
遞質的作用即離子透性的增大約在1毫秒內結束,以後EPSP將按膜的電時間常數消失。與這種化學傳遞的EPSP相對應,電傳遞的EPSP是因突觸前纖維的動作電流,通過電緊張的結合,流到突觸後神經元而發生的,其時間過程也與動作電位的時間過程大致對應。
特點介紹
(1)突觸前膜釋放遞質是Ca2+內流引發的;
(2)遞質是以囊泡的形式以出胞作用的方式釋放出來的;
(3)EPSP是局部電位,而不是動作電位;
(4)EPSP是突觸後膜離子通透性變化所致,與突觸前膜無關。
參考文獻
- ↑ 雲端超市•第407期┃「說文解字,中國最古老的一種文字」——篆書研究 主講人:倪文東,搜狐,2022-10-28
- ↑ 為什麼中國人會發明象形文字?,搜狐,2020-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