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節面
關節面是中國的一個科技名詞。
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1],已有六千多年的歷史。從倉頡造字的古老傳說到公元前1000多年前甲骨文的發現,漢字有着深厚的歷史底蘊。後來的演變經歷了幾千年的漫長曆程,在形體上逐漸由圖形變為筆畫,象形[2]變為象徵,複雜變為簡單;在造字原則上從表形、表意到形聲。
目錄
名詞解釋
關節面是參與組成關節的各相關骨的接觸面。一般是一凸一凹互相適應,凸的叫做關節頭,凹的稱為關節窩。
關節面上被有關節軟骨,多為透明軟骨構成,可使粗糙不平的關節面變為光滑,減少關節面的摩擦,緩衝震盪和衝擊。
國人膝關節面的應用解剖學觀測
膝關節假體的正確規格(即形態學尺寸) 對人工全膝關節的成功置換和長期存活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由於不同人種之間形態學差異較大,商業假體中可能沒有適合國人規格的假體組件,故本文對國人膝關節形態學參數進行了觀測。在過去20餘年裡,國內外學者多採用X線對膝關節進行測量,根據所獲得的數據進行膝關節形態學分析和假體設計。由於X線片只是二維投影圖,不能準確反映出被投影結構複雜的解剖學位置關係,這樣測得的數據將影響假體設計的準確性。有學者應用CT對股骨遠端關節進行形態學測量, 但其測量的膝關節缺乏典型性和代表性。由於屍體膝關節來源緊張,國內鮮有人對屍體膝關節進行直接測量。本文對80側屍體膝關節進行了形態學觀測,由於觀測人種、觀測重點與方法的不同,部分所得數據與他人結果相差甚遠,最終結果何者更具代表性有待商榷。人工膝關節發展20多年以來,其主要外形及設計方向並無重要改變。近年來各廠家所推出的人工膝關節經一再更新,已趨於成熟,但在匹配方面仍須改進。臨床使用多以「寧大勿小」為原則重建膝關節。因此各廠家現如今都在努力提供更多尺寸、或不同尺寸比率來得到最大的截骨覆蓋面。行人工膝關節置換的患者大部分為骨關節炎或風濕性關節炎患者,這些患者的關節形態已經發生改變,與正常膝關節的形態差別較大。現場 X 線或 CT 檢查是在疾病基礎上的觀測結果,以此為依據選擇假體無異於「以病治病」,所以對於膝關節正常形態的觀測尤為必要,也是骨科醫生選擇假體的依據。
參考文獻
- ↑ 雲端超市•第407期┃「說文解字,中國最古老的一種文字」——篆書研究 主講人:倪文東,搜狐,2022-10-28
- ↑ 為什麼中國人會發明象形文字?,搜狐,2020-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