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龜隧道
圖片來自中時新聞網 |
六龜隧道是台灣日治時期昭和12年(西元1937年)7~9月落成、10月21日通車,位在中華民國臺灣高雄市六龜區十八羅漢山的隧道。民國80年(西元1991年)後漸少使用逐漸廢棄。目前禁止一般遊客進入,欲進入需事先向屏東林管處提出申請。
目录
六龜隧道沿革
日治時期
六龜盛產樟樹,日治時期為解決伐樟樹製造樟腦油的交通障礙,遂建造「六龜道路」,包含貫穿十八羅漢山[1] 礫岩地形的隧道,於昭和10年(西元1935年)起耗費三個年度開鑿,平田末治承包,至昭和12年(西元1937年)10月21日全線落成通車,共完成五處隧道,各洞高5.1米,其中第二隧道最短(長42米),第三隧道北端外山勢最險峻。
增建
第五隧道起初長106米,北端出口非一路通行至六龜本地,而是由隧道口前不遠處下坡入溪底,橫跨過河床再上坡至一般道路(溪水暴漲時改以流籠接駁)。後經洪水沖刷出口斜坡至成垂直落差,致使乾水期車輛亦無法通行。
二戰時期,因當時戰事緊張,日本人有隨時將重要物源、機具撤移至六龜地區各處囤積做預備,短時間內必須修復運輸暢通,故考慮建橋,但第五隧道原北口端已無腹地,且有再次沖毀之虞,遂於昭和17年(西元1942年)11月16日起,從第五隧道中間挖鑿叉路延長隧道為210米,成為最長隧道,並另開掘第六號隧道(長134米),由陳耀春之父、大江組承包,於昭和18年(西元1943年)11月底竣工,該隧道內壁還是原始礫石洞壁。
民國時期
戰後,六龜隧道由臺灣省公路局接管保養,歷年來常因豪雨、颱風、山洪造成落石、山崩,特別是一隧入口和六隧出口處問題特別多,早期出入六隧的民眾,大多數人都曾有被困隧道中,還曾有因隧道崩坍造成交通中斷,歷時四個月才重建貫通的情形。
災害修復
隧道停用
民國70年(西元1980年)代起,假日前往六龜的遊客漸多,隧道內時常交通壅塞;另外,雙層遊覽車亦無法通過此隧道,故因應交通需要,省公路局自民國77年(西元1988年)5月21日起開工另闢外環路(即台27甲線),於民國80年(西元1991年)1月26日通車,總長2,100米、寬8米,並於兩側栽植豔紫荊,增加美觀。自從外環道路通車以後,就很少車輛從六龜隧道內通過。
停用後的六龜隧道初期並未封閉,有關單位曾舉辦多項活動,例如民國88年(西元1999年)3月28日隧道健行、民國91年(西元2002年)2月元宵節點燈祈福、民國92年(西元2003年)2月28日隧道懷舊之旅。
然而昔日六龜隧道外側的艷紫荊大道在民國98年(西元2009年)8月的莫拉克風災中溪水暴漲沖毀路基,已不復往昔,外環道中斷期間,救災車輛行駛已廢棄的六龜隧道,直至同年9月底溪底便道通車為止。
目前隧道內因依據「台灣林業經營改革方案」,設置六龜「十八羅漢山自然保護區」,禁止一般遊客進入,遊客欲進入十八羅漢山自然保護區,需15天前向屏東林管處預約申請。民國109年(西元2020年)5月曾辦理指定日期至十八羅漢山服務區臨櫃報名付費參訪。
參考文獻
- ↑ 奇峰 傳說 淺山生態 十八羅漢山尋秘,中時新聞網,2020/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