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公社蘑菇站紀事(徐明)

公社蘑菇站紀事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公社蘑菇站紀事》中國當代作家徐明寫的散文。

目錄

作品欣賞

公社蘑菇站紀事

公社蘑菇站,我年輕時曾經工作過的單位。現在很少有人提及和記起蘑菇站了。前幾天,潘熠打電話問我,他聽他媽說,早前與我是同事,都是在公社蘑菇站開票的。他媽開票時,潘熠還是7歲的小孩。我說,「是的,是的。」他又說,你能否把那段經歷寫出來,讓淼泉人民都看看。你不去寫,沒人會去寫的。 一夜春雨,一個綠油油的春天撲面而至。清晨,太陽從地平線升起,田岸邊小草的草尖上還帶着露珠,挑着擔子賣蘑菇的迎着晨曦一早就出發了,他們從四面八方趕來,匯聚在公社蘑菇站門口,排起長隊等待着開門。

在公社蘑菇站上班,就算走在彎彎曲曲的小路上,也是美好的。

時光流逝,天地翻覆。轉眼間人們的腳步邁入二十一世紀。

那天到常熟梅李龍略機電有限公司,見到了四十年前在公社蘑菇站一起工作過的同事毛芬芬,毛芬芬的正式名字毛月芬。老同事一見面,就聊到了過去在蘑菇站工作的那段經歷。

時間回到四十年前的1981年。

1981年,在家過完春節的我,放下手中的斧頭鋸子,進了公社蘑菇站。我父親是公社蘑菇輔導員,靠父親的一點關係,找上了一份好的工作。其時的公社蘑菇站成為年輕一代心之嚮往的單位。

當時,我在跟爺叔永林學木匠,突然要放棄木匠的活,心中也是無奈。我轉行,爺叔也沒說什麼。只說了句「你去吧!」

我輕裝上陣到了公社蘑菇站,在蘑菇站工作的那段時光是最快樂最幸福的,我十分珍惜蘑菇站的那份工作,我與毛芬芬乾的工作是一樣的,蘑菇收下來後負責開票。開票員都要有文化,字也要寫得好,這個崗位爭搶的人很多。開票看似輕鬆,實則責任重大。一些人找了關係也想着要這份工作,因為這個崗位重要,最後還是要有蘑菇站站長沈小元來決定。沈小元頭腦活絡,有遠見卓識,有思想,有激情,有擔當,看人看得准,有眼光,別人提的名單,只供他參考,經權衡,他拍板定下我與毛芬芬,還有吳嬋琴三個人負責開票。毛芬芬進蘑菇站,剛剛生過第二胎,三個開票的人中,我年齡最小,只有17歲,他們兩個都在三四十歲以上,早晨上了班,第一件事我們三個就是收拾乾淨開票桌子,準備好一疊開票本、圓珠筆、複印紙,泡上一杯茶,手臂上戴上雪白乾淨的套袖,端坐在收菇的窗口,等着公社各大隊生產隊來賣菇。

蘑菇站站長沈小元,是對淼泉經濟有貢獻的人。當過三大隊大隊黨支部書記,1米7的個頭,身體瘦長,看上去人很精神,辦事果敢,雷厲風行。公社把他調來蘑菇站當「一把手」,也是選對了人。沈小元當過農村基層幹部,有能力,能辦事,工作經驗豐富,管理方面也有一套。他大膽用人,不搞你親我疏,搞五湖四海,也愛惜人才,當蘑菇站站長「吃得開」,公社裡沒有一個人說他不行。當上站長後,他從不回家,自己吃住在蘑菇站。計劃經濟時代,蘑菇生產是生產隊的一項重要副業收入,蘑菇站也配備了一支精兵強將,進蘑菇站工作的大多是通過招收和關係進入的。主辦會計鄧一鵬,出納會計陸建明,收菇員曹明元,盛利根、陶友根,徐金福,還有一個我也記不起他的名字了。

鄧一鵬是個多面手,能說會道,算盤也打得好,在上海師傅面前,左一句「周師傅」,右一句「俞師傅」,上海師傅聽着也喜歡他這個會說話會算賬的會計。 「鵬官,今天,發往上海幾車?」沈小元問鄧一鵬。

鄧一鵬答道:「今天可發五車!」每天下午老時間,鄧一鵬要向老沈匯報一次當天收菇情況,老沈每天要細看會計送來的那份數字閃亮的報表。 淼泉七十年代就開始種植蘑菇,到了八十年代初,淼泉的蘑菇生產發展規模已經很大了,搞得轟轟烈烈,每個大隊生產隊都種有蘑菇。在蘑菇全盛時期,八大隊荷花漊辦了蘑菇菌種廠,那隻5噸的高壓爐每天燒得熱氣騰騰,大熱天的,幹活的人都是赤膊上陣的。洗瓶、填料、裝瓶、蒸煮、消毒、扎菌,一片繁忙,我也在這扎過菌種。這兒生產培育的菌種源源不斷供應到全公社各個大隊。

公社蘑菇站工作的二年間,真讓我開了眼界,見了世面。全公社種出的蘑菇,全由上海益民食品一廠包銷,脫水後出口賺取外匯。常熟依託上海,把蘑菇發展起來了,壯大了集體經濟。公社蘑菇站負責收購集體種的蘑菇,收菇工序十分嚴格,每個環節都有人負責,收購、分級、過磅、漂洗、稱重、裝桶,最後送至上海。

上海益民一廠派來兩位工程師,周世傑和俞奎興,我們都叫他們「周師傅」「俞師傅」,上海師傅每天除了睡覺,身上穿的白色的工作服,像醫院的大夫,全程負責監督收購的每個環節,兩人輪流着,一會兒來到收菇窗口檢查,一會兒走到我跟前看我開票,看了毛芬芬,又看看吳嬋琴,一會兒轉身去了漂洗蘑菇的大缸邊指導漂洗。一個缸內放多少水,稱多少蘇打粉,都是上海師傅把關計量的。漂洗的工人頭戴白色工作帽,一根頭髮也不能掉進缸內,我對兩位上海師傅一絲不苟,嚴謹的工作態度欽佩不已。他們高度負責的精神深深地影響着我,也影響着所有在蘑菇站工作的人。

蘑菇分秋菇春菇兩季,蘑菇站最忙的就是這二個季節,最高峰時全公社160多個生產隊150隻菇房,種植面積450240方,秋春兩季總產556975斤,產值591082元,效益十分可觀。

儘管公社蘑菇站收購任務繁重,但能做到忙而不亂,秩序井然,能收則收,應收盡收。上海師傅把上海益民食品一廠先進的管理技術和經驗帶來了公社蘑菇站。

蘑菇站有30多個員工,他們一個個名字將被歷史記住,郁坤林、祝瑞良、殷仁宗、陶小三、陶雪根、陶建洪、殷仁宗、高和生、陶介元……

洗蘑菇的張彩妹、倪妙根、陳彩華、費衛芬、馮曉華、張金娣、張建華、姚義根、邵瑞寶、毛衛玉、陶衛英……還有一個「老沈娘」,站長沈小元的老婆。

各大隊來賣蘑菇的都是青年男女,他們朝氣蓬勃,好像早上八九點鐘的太陽。凌晨三四點,人們還在夢裡,生產隊的菇房已亮起了燈光,種蘑菇的起了床餓着肚子進菇房開始采蘑菇了,潔白的蘑菇帶着泥土的芬芳,一隻只被姑娘們從菇床的泥塊中拔起,採好蘑菇接近天亮,除了開傘的蘑菇分外存放外,好菇切了根,被輕輕堆放在一對對絲籃里,切蘑菇的刀,是用鋼鋸條折斷了帶鋸齒的一面在砂輪上磨掉了做的,手柄上綁了布條,薄薄的鋼鋸刀磨得非常鋒利,蘑菇捏在手裡輕輕一切,蘑菇根被一刀切下。蘑菇根是不會丟棄的,隊裡社員要回家洗淨了放入蔥,放點肉片燒了就是一道鮮美的菜。

為防止採下的蘑菇路上被風吹乾,絲籃上要放一塊白色的浸濕了的紗布蓋上。生產隊賣蘑菇,都是拿着扁擔挑到公社蘑菇站的,路上挑挑累了,換幾次肩,二三個人輪流着擔。

上午7點半,公社蘑菇站的大門開了,大門面向公路朝北開的,上班高峰到了,路上,騎自行車的、步行的人潮水般湧進鄉鎮企業的大門,自行車鈴聲響成一片,賣蘑菇的陸陸續續來了。8點鐘,1號、2號、3號收菇窗口開了,收菇的、開票的已經到位,開始開稱收菇。窗台上的牆上,掛着一塊小黑板,記着當天的要事,來賣蘑菇的,都會看上一眼。這時,溫暖的陽光照進菇站,照亮光潔的地面,蘑菇站也開始了一天的收菇,上海師傅也進入工作狀態。

我隊裡的永根、桂華、彩芬來了,八隊的章均怡來了,十一隊的周小二來了,五大隊的李壽元、陸小平來了,六大隊的陸大苟來了,八大隊的馮留根、王根和、小桂二、阿八、鄧正龍來了,十大隊的龐金龍、龐建明、曹生咲、曹生康來了,十一大隊的王壽壽、祝建良來了,十四大隊的陶仁元來了,十五大隊朱金林來了……

賣菇的兩人一檔,用力抬起菇籃里的蘑菇,一點點倒進放有一塊白布的洋扁內,收菇的手腳眼快,熟練分揀,不圓整的菇放在一邊,分出一級、二級、三級、菜菇四類,過磅、稱重、報數。開票的不能開小差,記好每一秤每一單,開票後,收菇人拎起白包袱內檢驗好的蘑菇,一個轉身大步流星走到漂缸前,將一包袱蘑菇「卟通」倒入漂洗的大缸內,漂洗蘑菇是女人們幹的事。拿到票頭,賣完蘑菇的菇農,在淼泉街上吃了一點早餐原路返回。來公社蘑菇站賣蘑菇的,也有下午來的,他們出來賣蘑菇不分時間,天好下雨風雨無阻,每天,蘑菇一直要收到下午3點多鐘結束。

蘑菇站收來的蘑菇,需要一車車裝車,裝了送住上海。裝蘑菇用的是專用的帶蓋的白色塑料桶,裡面存有水和蘑菇。裝車,都有當地的土地工來完成,隊長馮小元帶隊,裝車費蘑菇站直接與隊長結算,再分給個人。1982年,馮福林接替馮小元當隊長,那兒的隊裡人叫他「小福林」,小福林其實人不小,我至今不知道為什麼隊裡人都叫他「小福林」。

1981年、1982年,國家剛實行改革開放,當時我一個月的工資是15.48元,第一次在工作單位拿到會計鄧一鵬遞給我的一張工資條,我興奮不已。會計說:「這是你一個月的工資收入!」工資條上的數字精確到幾角幾分,簽完字,我領了錢。回到家裡,我就把當天發的第一筆工資交到父親手裡。母親逢人便說,大兒子工作了,拿到工資了。

父親鼓勵我在單位好好干。平日裡,我工作很賣力,完成一天的開票工作後,還要押車去上海。上海師傅看我聰明,字寫得好,幹活也勤快,對我很信任。一車蘑菇要發車前,周師傅用複寫紙開好了送貨單,走到我跟前,拍了拍我的肩膀,說:「小徐,儂去上海,把狄車貨送到益民一廠,卸好貨,簽收的回單帶回來,儂的任務就完成了!」我說:「周師傅請放心,保證完成任務!」便一個轉身鑽進了卡車副駕駛室。來裝蘑菇的是常熟市供銷總社的一個車隊,有七八輛車清一色的軍綠的「解放牌」卡車,開車的都是退伍軍人。有金師、密師、岩師等人,每次押車,我像一名戰士,沖在前頭。有時滿載蘑菇的大卡車傍晚出發,一出公社蘑菇站的大門天就暗了,當過兵的金師穿着部隊發的肥大的軍褲,駕駛着大卡車,開着大燈,緊握方向盤,四個輪子飛奔在鋪滿石子的公路上,車過,公路上揚起一路沙塵,我青春的身影融進了去上海的路上……

押車,單位算我加班,有加班費,父母看我賺了一份工資又有加班費,都很高興。在蘑菇站工作滿一年後,我用掙來的65元加班費買了一塊「常熟牌」手錶。 1983年10月,我離開蘑菇站,去供銷社當了一名營業員。

上個月,公社蘑菇輔導員鞠祖興騎了輛電瓶三輪車到我家,找我父親品茗敘舊,兩個曾經的公社蘑菇輔導員坐在一起,總有說不完的話題。 寫下這文,希望留住那曾經的歷史。不能忘了那個年代為農村經濟發展作出過貢獻的人們!

2023年10月23日[1]

作者簡介

徐明,江蘇常熟人,江蘇省報告文學學會會員,江蘇省雜文學會會員,常熟市作家協會會員。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