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八百里加急

八百里加急

在看古装剧时,常可看到传送紧急文件时,都会用“八百里加急”!光听这几个字,就给人十万火急、马不停蹄的感觉;从史书上的资料得知,八百里加急的规定是一天要跑300里,这在古代可说是非常快的速度!

《大唐六典》中对八百里加急曾有描述,“八百里加急!八百里加急!”一卷黄尘滚滚,骏马飞驰而至,但见人影一晃,跳将下马。大喝:“八百里加急!御赐金牌,阻者死,逆者亡!”随即便见烟尘滚滚,骑者已然离去!

古代所说的“八百里加急”, 到底有多快呢? 是不是真的如同字面意思上所说的,要在一天的时间内,行程达到八百里?其实并不是这样的,这只是一个说法,目的就是为了体现出这个呈送的文件十分重要,要快马加鞭的送到目的地。

目录

紧急情况下的信息传递

八百里加急:古时候的文件传输靠得是驿站,一般每隔20里有一个驿站,一旦需要传递的公文上注明“马上飞递”的字样,就必须按规定以每天300里的速度传递。如果遇到紧急情况,传送的速度可达到每天400里、600里、最快达到800里。传递紧急文件时,每个驿站都用快马,这样,虽然不是千里马,但每匹马都拼命跑,也可以一日千里,“八百里加急” 专用来表示紧急情况下的信息传递。

古代传递紧急公文时每个驿站都用快马,按唐代的规定快马能日行一百八十里左右,单靠一匹马跑不到目的地,要到下一个驿站换人换马,连续传递下去。安史之乱安禄山在范阳起兵,玄宗皇帝在临潼华清池,两地相隔三千里,六日内玄宗就得到了消息,这就是日行五百里。

如果真的日行800里,那么这需要一匹多么强健的马啊?虽然中途有驿站和值班人员的传递,但是说一天能跑800里,那还是很困难的,比如,在安史之乱的时候,边关的人员用6天的时间,将情报送到了距离边关3000里的唐玄宗的手中,按照这么计算的话,一天的行程是500里。

这在古代的那种条件下,一天的行程能达到500里算是很好的了,在传递情报的过程中,最辛苦的就是送信人了,他们不仅需要保持信件不能损坏,还要得克服疲劳,一旦信件损坏,非但没有长途奔波的功劳,相反还要受到一定的惩罚。

古代盗匪从不劫“八百里加急”

然而“八百里加急”要求速度,难免要经过山林小径,但在古时土匪占山为王的年代,却几乎没有听过强盗、土匪会去劫“八百里加急”,据说主要是这些送件人员腰间绑了个特殊东西 -“御赐金牌”。凡是有人途中阻碍,就会被判死罪。[1]

御赐金牌就代表著皇帝,凡是违抗的,就是跟皇帝作对,那就死路一条!

知道了“八百里加急”有御赐金牌,阻者死,逆者亡,土匪又不是傻子,怎么会去劫!况且运输文件的人,身上一般不会带贵重的物品,最贵重的物品就是那机密文件了!且为了加快速度,身上更是不会多带其它物品,尽量减轻重量;强盗、土匪绝不会冒著杀头的危险,去劫一个不值钱的文件,惹来杀身之祸,道理显而易见。

唐朝法令

在唐朝法令中把邮递过程中的各种失误的处罚,都规则得很细。稍有差错,便要遭到严峻的处置。[2]

唐朝规则,驿长应负有若干职责,首要有必要每年呈报驿马死损肥瘠,呈报经费支出状况。

若有驿马死损,驿长负责赔偿;若私自减去驿站人员和马匹,则“杖一百”。

《唐国史补》曾记载一个负责签发公文的员外郎的官,他处理一从河北发配到岭南的囚犯的文书,本应向河北、岭南两处发文,因夜间疏忽,只发了岭南一地,河北未发。事发之后,这个员外郎遭到了免官的处分。而泄露重大机密者处以绞刑。

从这样严厉的法律看,一般强盗不会去动这些重要文件,免得招惹官方的拼命剿杀。而在交战时,应早料到敌方或会打埋伏拦截情报,至少会多途径多人携带文书以防万一。

视频

“八百里加急”到底有多快?延误送达的处罚有多...?!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