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所港
八所港 |
---|
图片来自万图壁纸网 经纬度 19.6°N 108.35°E 港口代码 CNBSP[ 年货物吨位 1369万吨(2015年) |
八所港位于海南省东方市八所镇,为海南省的一座主要港口和全国主要港口之一。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进行改革开放前曾为中国十大港口之一。主要输出铁矿石、木材、水泥、化肥、农副产品及成品油,2014年货物吞吐量954万吨。八所港在八所村西北与十所村西南(原大南村)分别建有老、新两个港区,三所西北还有名为“新港”的渔港[1]。
目录
经济腹地
八所港的经济腹地包括:东方市、昌江县和乐东县、白沙县部分地区,是海南六大经济开发区之一。开发区以港口为依托,形成以重工业为主,轻工贸易为辅的发展体系。重点发展化工、钢铁、建材、电子、食品、橡胶等产业及边贸业。
历史
日本侵华战争时期至战后初期(1940年至1950年)[2]
昭和15年(1940年),为方便将石碌开采的铁矿运输至日本本土及,日军在海南岛西部进行实地考察。在进行选取对比后,确定在八所潭(今八所镇)建设港口。
昭和16年(1941年),港口开工。 一期计划新建长410米防波堤,护岸350米,防波护岸750米,填海4.54万立方米,港池及航道疏浚共计79.9万立方米。另建有1100米铁路高架桥,设计运输能力年20万吨。于昭和17年(1942年)作为临时港口投入使用。
以下是1942年至1944年经八所港出口的铁矿石吞吐量数据
年份 | 运输数量(单位:吨) |
---|---|
1942 | 12570 |
1943 | 212,410 |
1944 | 145,920 |
合计 | 380,570 |
自1944年2月起,开始遭到美军飞机空袭。1945年3月起连日空袭导致港口设施损害甚大,无法进行正常作业。
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后,民国政府接管海南岛,1948年-1950年,开始向日本八幡制铁所供应铁矿石。
年份 | 运输数量(单位:吨) |
---|---|
1948 | 23587 |
1949 | 164,486 |
1950 | 114,895 |
1950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进驻海南岛,铁矿石出口随之停止,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1950年-)
1957至1959年对港口进行修复。
1984至1986年进行扩建改造,至1988年底年吞吐量为380万吨
1990年年吞吐量达到431.5万吨,与国内24个港口和17个国家和地区有贸易往来。
港口设施
1990年港口设施
设矿石码头与杂货码头两座。建有1-2万吨级泊位3座(其中18000吨泊位2座,10000吨泊位1座),5000吨级,3000吨级泊位各1座。港外有247.7万平方米锚地。港区内配备装矿机4台,门吊5台。另有4条铁路专用线接入码头及港内仓库。
自2005年中海油与海南省国资委联合重组八所港务总公司后,港口设施日渐完善与多样化,并新建了石油化工危险品专用码头。
现有港口设施[3]
现有港口分为老港区(八所)与新港区(十所)两座,其中新港区分为石油化工危险品码头和中国华能东方电厂专用码头。
- 老港区
分为矿石码头与杂货码头两座。建有3.5万吨级泊位3座,2万吨级泊位2座,1.5万吨级泊位1座,1000吨级泊位1座。另有滚装泊位可同时停靠3艘3000吨级船舶。港区内配备装矿机2台,装矿系统4个,门吊12台。
- 新港区
分为危化品专用码头与电厂专用码头 危化品码头建有5万,1万,5000,2000吨级泊位各1座。电厂专用码头为1座5万吨级泊位,并配备桥式抓斗卸船机,推耙机和轮式装载机。
助航信息
航道:进港航道长1800米,水深-9米,2万吨级船舶可乘潮进出港口。
锚地:港外锚地距港池1.5海里,位于鱼鳞洲西北侧,面积242.71万平方米,水深10至11米,底为泥沙,可泊6艘万吨级船,用于检疫。引航锚地位于进港航道西北侧,水深6至7米,底为泥沙,可泊2艘5000吨级船。港内锚地位于港池西南侧,水深3米,底为泥沙,可泊3艘500吨级船舶,能避7至8级大风。港外锚地不能避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