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气候系统
全球气候系统是生态学一个名词术语。
关于汉字的起源[1],中国古代文献上有种种说法,如“结绳”、“八卦”、“图画”、“书契”等,古书上还普遍记载有黄帝史官仓颉造字的传说。现代学者认为,成系统的文字工具不可能完全由一个人创造出来,仓颉[2]如果确有其人,应该是文字整理者或颁布者。最早刻划符号距今8000多年。
目录
名词解释
全球气候系统是指决定整个地球气候的形成、分布、特征和变化有直接和间接影响的多个环节组成的子系统,包括大气、海洋、陆面、冰雪及生物圈等。
系统的各圈层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相互作用,这些相互作用不但有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的,还具有不同的时间和空间尺度。在气候系统的各圈层的相互作用中,最重要的是海气相互作用、陆气相互作用和陆海相互作用。
通过对气候及其影响因家的深人研究,发现气候具有全球性,即区城气候不仅受到当地因素的影响,而且还受到全球海洋、陆地及地球表层系统等全球性因素的深刻影响。由于气候影响因素的复杂性及各子系统中复杂的反馈与耦合关系,在进行气候模拟与预测时,必须包括全球海洋、冰雪以及陆地表现的状况及过程。气候不是局部的,而是全球性的。很多研究表明,气候现象中的遥相关是非常常见的,例如,美国西海岸的冬季暴雨与赤道东太平洋的海温异常(即厄尔尼诺现象)有较好的相关关系;又如20世纪宋发现深海中热盐环流的改变,可能是气候变化的重要原因之一;再如,我国科学家的南极研究表明,南极海冰的变化与我国汛期降水存在着密切的遥相关关系。这些现象利用经典的气候学知识是很难理解的,而利用全球气候系统,答案则是显而易见的。
在过去,气候主要是仅仅被看作是大气本身的问题,经典的气候学认为:气候包括3个基本要素,即温(气温)、湿(降水)、压(地面气压);气候形成有3个要素:太阳辐射(地理经纬度)、海陆分布和大气环流;如果有了30年3个基本要素的平均值,即可代表一个地方的气候。随着科学的发展,经典气候学的这3个基本概念都先后受到了严重挑战。人们原来认识到气候状况虽然年年不同.但是长期统计特征是不变的,常常采用30年求得的气候要素指标的平均值表示气候。经典气候学认为气候的变化只是年际间的随机波动,但是地球科学的研究与发展,很早就突破了这一概念。在地质学中发现了冰期和间冰期,后来孢粉、树木年轮、历史记载等种种证据都说明了气候有时间尺度比30年尺度长得多的变化,过去的一个世纪以来的区域和全球尺度气候变化的重大事件也使人们深刻地感受到了气候在变化。
气候系统的概念最初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此概念的提出深深影响了气候研究与应用,对气候模式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使得气候模式朝着大气、海洋、陆地各系统多个层次、多种过程的相互耦合的方向发展。但实际上,现有的气候模式离完全或完善的耦合模式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全球气候变化模拟的主要方法、气候模式的快速发展与广泛应用与全球变化问题的提出密切相关。过去的气候模式以大气物理过程为主,全球变化的问题提出以后,气候模式包括生物、化学及人类活动的多种过程,更加综合、更加全面。从发展来看,气候不仅仅是大气本身的问题,而是与环境和人类活动密不可分地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全球气候系统概念的提出与应用是气候学上的一次进步与革命,使我们对气候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在应用上,各种海洋环流模式、陆面过程模式与大气环流模式相互耦合,使我们对气候的模拟与预测更加精确,对导致气候动态与变化的过程也更加清楚。全球气候系统在我们对地球表层系统各分系统间的相互作用的研究与理解中具有重要价值,特别是有助于我们深人理解人类活动影响的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在宏观尺度上的环境效应。
参考文献
- ↑ 中国“汉字”从何而来?每个汉字,都是仓颉造出来的吗?,搜狐,2022-10-01
- ↑ 造字的仓颉,为何叫“仓颉”?甲骨文揭开了颠覆性的一幕,搜狐,2022-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