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入声算个鸟(雪夜彭城)

入声算个鸟
图片来自免费素材网

《入声算个鸟》中国当代作家雪夜彭城的散文。

目录

作品欣赏

入声算个鸟

我不是要骂人,我是做个样子,就是要避开写论文用散文的方式写入声。写论文是很难令人开心的事儿,呕心沥血,写个文,投给人家,人家开口就要你的钱,身份大的所谓核心期刊,要得多,身份小的要得少。再少也要几千元一个版,咱点点工资,怎么吃得消?

而且,那文发了,也没几个傻汉读。

不干,不干,我写散文,一遍擦鼻涕一边写,写好了改几遍,投出去或许人家给点稿费,几百千把元俺不嫌少,不给点个赞也好。

开篇,知道入声不?

也不是小瞧君啦,现在汉语普通话普及得很好,方言的地盘越来越小,而这个入声,只存在于赣方言、粤语、越语等方言中。北方的方言是没有入声的,四川话、重庆话也没有入声。我算是九江人,九江市语没有入声。

古代有平上去入四声,这入声是四声之一呢。

莫误解,平上去入不对应普通话的四声,硬要对号入座可以这样看,普通话的一、二声对应古汉语的平声,就是阴平和阳平。上声其实是先下后上,对应普通话的三声,去声对应四声。这是说发音方法,不是说具体的字。这样就已经有了四声,还有入声呢,五个啊。

这入声跟声调没关系。发个音,突然用软腭或舌头阻住,不再出音也不再出气,当然只是瞬间停留,之后再发别的字音。

如果用软腭关闭,那等于是做了要发“科”音的预备状态,只是预备啊,不要真发,真发了那就变味了。同样的理儿,用舌头去关上颚,等于做了发“特”的预备状态,不要真发,发了就不是“急收藏”,人家康熙字典里说了,入声短促急收藏呢。

事就这么点事,却是很好玩的。

古人读诗,讲究个抑扬顿挫。扬的就是平,阴平阳平是也;抑、挫的,就是上声和去声,顿的就是这入声了。

正好好读着,忽然打住,万籁皆寂,惊异间,又接上,或平平去,或先委婉绕个弯再平再仄。

这种音韵,是非常悦耳的音乐,只是这种有入声的音韵普通话里没有了。怪可惜的。这不能怪普通话,普通话字正腔圆,挺好的。普通话也不是凭空乱造的,就说其语音就是北方方言语音,人家北方方言古往今来就没有入声,想继承入声也没门呀。

北方方言和普通话对应不上古汉语的平仄。换句话说,古诗词的平仄不是用北方方言来衡量的,唐宋八大家,也不是一个地方人,但他们很严格地用平仄,比如入声,一定是作为仄音用的。

普通话说的“黑”、“学”、“阁”这样的字,明明就是阴平或阳平的,谁知这些都是入声字,诗词里都是以仄论的。其实论不论不是真事儿,是入声那个“万籁皆寂”,肯定是“扬”不起啊。

说赣方言、粤语的人,本来是非常容易辨别入声的,可是太多的人根本不知道入声是什么,想起来大概是一直没有这方面的教学。许多老先生诗词写得好,其实他们并不懂入声,他们用查韵书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想起来有几分辛酸。

这事儿很大程度上靠悟,悟出只是瞬间的事,悟不出则可能是一辈子。

母语没有入声的的人那多半是悟不出来的。我的故乡都昌县,属赣方言区,却有些地方是没有入声的,跟那里的人讲入声,他们多半一头雾水。

很有趣的是,中国的入声传到外国去了,唐宋时输出,一直用到今天。

先说日本

日本常用汉字有2136个,有许多是入声字。日本对汉字的引进有这么几种情况:一是中国字中古音中国义,完整引进;一种是中国字中国义日本音;一种是中国字日本音日本义;一种是中国字中国音日本义。凡用中国音的,如是入声字,依然读入声,只是人家日本人不叫入声,叫“促音”,这个“促”,不仅仅说明了“短促急收藏”,而且“促”就是代表字,我看比中国用“入”做代表字更准,日语规定“促音”读半个音值的时间。我国只是实践中这样做,却没有这样的规定,规定了我们也看不见,因为没有入声方面的资料啊。

北京人学日语有困难,因为他们不会发“促音”,这有点令人啼笑皆非。

再说韩国

早先韩国用汉字,后来改革,发明了拼音文字。应该说,这个拼音字母系统非常了不起,保持了方块字的优点,解决了汉字难记难学的难题(虽是方块字,直接可以根据字形读音),对提高全民文化水平功莫大焉。

把汉语丢了?

没有的。丢掉了汉字,保持很多汉语词汇的音和义。难能可贵的是保持了汉语的入声读法。

수학(数学))

화학(化学)

갑(甲))

삿갓(笠)조릿대

(箬竹,第二个字的音)

옥석(玉石,第一个字)

녹색(绿色,两个字都是)

평 측(平仄)

욕망(欲望)

복(福)

국화(菊花,第一字)

집(屋)

길상(吉祥,第一字)

잡다(杂,第一字)

집게(夹子,第一字)

很有趣的是,朝鲜、韩国人读入声时也会失误,这种失误也变成约定俗成的读音规则

如:허(合)、주(筑)、울(哭)

你看,你看,这样就把“短促急收藏”的规矩坏了,其实中国这样的情况也有,只是没有形成规矩而已。

中国发明入声,算是语音学里的贡献吧?觉得有些了不起呢,中国只有方言里有入声,而且,北方方言、四川话等好几个方言区里没有入声。中国有太多的人不能领会入声。但中国是诗词之邦,写古诗词的规矩是要讲究平仄的,不懂入声写起来不方便,吟唱起来也懵逼。天哪,这真是个有些尴尬的事儿,要么下次哪位有学习需求的大侠去日本或是韩国(朝鲜)问问吧。不行,不行,这太丢脸了。

还是跟中国人学,能人还是有的,其实也不需要多大能耐,就要个“悟”,就照我上面说的细细悟几个字,“入”、“促”、“学”、“墨”、“黑”,试试再试试,对……嗯差不多……对对这就对啦!天哪,就这么简单,不难,不难,俺吃过几多盐,过过几多桥,再难的事儿都做过,读个“入声”算个鸟!

作者注:

本人曾花很多精力研究汉语入声,在学习日语和韩语过程中发现继承,未见有他人的相关论文。为了公开这个发现,我写了几篇论文投给相关古汉语研究机构。

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古汉语入声现象,撰此文。为了避免读者读起来枯燥,选用散文体,“放牛腔”。 [1]

作者简介

雪夜彭城,本名刘凤荪,男,江西省都昌县人。 发表关乎鄱阳湖文化的小说、诗歌、散文200万字以上。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