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元史·歐陽玄傳

元史·歐陽玄傳出自《元史》,此史是系統記載元朝興亡過程的一部紀傳體斷代史,成書於明朝初年。由宋濂(1310~1381)、王禕(1321~1373)主編。全書二百一十卷,包括本紀四十七卷、志五十八卷、表八卷、列傳九十七卷,記述了從蒙古族興起到元朝建立和滅亡的歷史。

明太祖朱元璋十分重視修史工作,他即位的當年,即元朝滅亡的當年,1368年,便下詔編修《元史》。[1]

目錄

原文

歐陽玄,字原功。母李氏,親授《孝經》《論語》《小學》諸書,八歲能成誦,始從鄉先生張貫之學,日記數千言,即知屬文。十歲,有黃冠師注目視玄,謂貫之曰:「是兒神氣凝遠,目光射人,異日當以文章冠世,廊廟之器也。」言訖而去,亟追與語,已失所之。部使者行縣,玄以諸生見,命賦梅花詩,立成十首,晚歸,增至百首,見者駭異之。年十四,益從宋故老習為詞章,下筆輒成章,每試庠序,輒占高等。弱冠,下帷數年,人莫見其面。經史百家,靡不研究。

延祐元年,詔設科取士,玄以《尚書》與貢。明年,賜進士出身,授岳州路平江州同知。調太平路蕪湖縣尹。縣多疑獄,久不決,玄察其情,皆為平翻。豪右不法,虐其驅奴,玄斷之從良。貢賦徵發及時,民樂趨事,教化大行,飛蝗獨不入境。改武岡縣尹。縣控制溪洞,蠻獠雜居,撫字稍乖,輒弄兵犯順。玄至逾月,赤水、太清兩洞聚眾相攻殺,官曹相顧失色,計無從出。玄即日單騎從二人,徑抵地諭之。至則死傷滿道,戰鬥未已。獠人熟玄名,棄兵仗,羅拜馬首曰:「我曹非不畏法,緣訴某事於縣,縣官不為直,反以徭役橫斂培克之,情有弗堪,乃發憤就死耳。不意煩我清廉官自來。」玄喻以禍福,歸為理其訟,獠人遂安。

召為國子博士,升國子監丞。致和元年,遷翰林待制,兼國史院編修官。時當兵興,玄領印攝院事,日直內廷,參決機務,凡遠近調發,制詔書檄。更張朝政,事有不便者,集議廷中,玄極言無隱。科日之復,沮者尤眾,玄尤力爭之。詔修遼、金、宋三史,召為總載官,發凡舉例,俾論撰者有所據依。史官中有悻悻露才、論議不公者,玄不以口舌爭,俟其呈稿,援筆竄定之,統系自正。至於論、贊、表、奏,皆玄屬筆。五年,帝以玄歷仕累朝,且有修三史功,諭旨丞相,超授爵秩,遂擬拜翰林學士承旨。

十七年春,乞致仕,以中原道梗,欲由蜀還鄉,帝復不允。時將大赦天下,宣赴內府。玄久病,不能步履,丞相傳旨,肩輿至延春閣下,實異數也。是歲十二戊戌,座於崇教里之寓舍,年八十五。帝賜賻甚厚,追封楚公,諡曰文。 (選自《元史•歐陽玄傳》,有刪節)

譯文

歐陽玄,字原功。他的母親李氏親自教他《孝經》《論語》《小學》等書,八歲能背誦,開始跟隨同鄉的老師張貫之學習,一天能記幾千字,就懂得寫文章。十歲時,有一道士凝視歐陽玄,對張貫之說:「這個孩子神氣凝遠,目光逼人,以後會憑藉文章成為天下第一,是國家的棟樑之材。」說完就離開了,(貫之)急忙追趕想與他講話,已不知他的去向。部使者巡查各縣,歐陽玄以學生的身份拜見使者,部使者讓他作梅花詩,他立刻作成十首,晚上回去時,增加到上百首,看見的人對此都很驚訝。十四歲時,進一步跟隨宋朝遺老學習作詞章,下筆就能寫成文章,每次參加鄉學考試總是位居前列。二十歲時,閉門讀書幾年,沒有人見到過他,經史百家,沒有不研究的。

延祐元年,(仁宗)下詔設科目選取人才,歐陽玄憑藉《尚書》參加貢試。第二年,賜予他進士出身,授予岳州路平江州同知之職。調任太平路蕪湖縣尹。縣中多疑難官司,長期不能判決,歐陽玄察明了案情,都公正地進行了判決。豪門大族不遵守法律,虐待他們的家奴,歐陽玄判決這些家奴恢復自由。徵調賦稅及時,百姓樂意去做自己的工作,政教風化非常盛行,蝗蟲唯獨不入此縣境界。他改任武岡縣尹。武岡縣控制着溪洞,此處少數民族雜居,撫育愛護稍有違背(他們的心意),他們就拿起武器造反。歐陽玄到任一個月後,赤水、太清兩洞聚集眾人相互攻殺,官吏們互相對視,臉色大變,想不出解決的辦法。歐陽玄當天騎馬帶領兩人直接到達獠人爭鬥的地方勸導他們。

到達的時候死傷者滿道,戰鬥還沒有停止。獠人熟知歐陽玄的名望扔掉兵器,排着隊拜倒在馬前,說:「我們不是不懼怕法律,因為向縣衙投訴事情,縣官判決不公正,反而用徭役橫徵暴斂搜刮我們,感情上無法忍受,就決心拚死一搏。沒想到麻煩我們的清廉長官親自前來。」歐陽玄用禍福的道理開導他們,回去為他們審理官司,獠人於是安定下來。

(朝廷)徵召歐陽玄作國子博士,升任國子監丞。致和元年,改任翰林待制,兼任國史院編修官。當時正值戰亂,歐陽玄領印代理國史院事務,每天在內廷值班,參與決策機要事務,凡是遠近的調撥發運,(都由他)起草詔令、檄文。改革朝政,遇有不順利的事情,在朝廷集中商議,歐陽玄暢所欲言,沒有隱諱。事務繁瑣,阻撓者非常多,他仍然竭力爭取。(朝廷)下詔修編遼、金、宋三史,召歐陽玄為總裁官,揭示要旨,列舉事例,使撰述者有所依據。史官中有因不忿表露才華、議論不公正的人,歐陽玄不用口舌與他們爭論,待他們交上稿件,用筆修改審定,都算是他們自己改正的。至於論、贊、表、奏,都由歐陽玄執筆。五年,皇帝因歐陽玄在幾朝做官,並且有編修三史的功勞,命令丞相破格授予他爵位和俸祿,於是準備授予他為翰林學士承旨。

十七年春,請求辭官,由於中原道路阻塞,打算經四川回鄉,順帝又不答應。當時將要大赦天下,宣他到內府。歐陽玄長期臥病,不能行走,丞相傳旨,讓他乘轎子到延春閣下,這實在是不同於常例。這年十二月戊戌日(二十九日),在崇教里的寓所去世,時年八十五歲。順帝賞賜辦理喪事的財物很豐厚,追封他為楚國公,贈諡號為文。[2]

作者簡介

宋濂(1310年11月4日 -1381年6月20日 ),初名壽,字景濂,號潛溪,別號龍門子、玄真遁叟等,漢族。祖籍金華潛溪(今浙江義烏),後遷居金華浦江(今浙江浦江)。元末明初著名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思想家,與高啟、劉基並稱為「明初詩文三大家」,又與章溢、劉基、葉琛並稱為「浙東四先生」。被明太祖朱元璋譽為「開國文臣之首」,學者稱其為太史公、宋龍門。

宋濂與劉基均以散文創作聞名,並稱為「一代之宗」。其散文質樸簡潔,或雍容典雅,各有特色。他推崇台閣文學,文風淳厚飄逸 ,為其後「台閣體」作家的文學創作提供範本。其作品大部分被合刻為《宋學士全集》七十五卷。

宋濂自幼多病,且家境貧寒,但他聰敏好學,號稱「神童」。曾受業於聞人夢吉、吳萊、柳貫、黃溍等人。元末辭朝廷征命,修道著書。明初時受朱元璋禮聘,被尊為「五經」師,為太子朱標講經。洪武二年(1369年),奉命主修《元史》。累官至翰林學士承旨、知制誥,時朝廷禮儀多為其制定。洪武十年(1377年)以年老辭官還鄉,後因長孫宋慎牽連胡惟庸案而被流放茂州,途中於夔州病逝,年七十二。明武宗時追諡「文憲」,故稱「宋文憲」。[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