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史·成遵傳
元史·成遵傳出自《元史》,此史是系統記載元朝興亡過程的一部紀傳體斷代史,成書於明朝初年。由宋濂(1310~1381)、王禕(1321~1373)主編。全書二百一十卷,包括本紀四十七卷、志五十八卷、表八卷、列傳九十七卷,記述了從蒙古族興起到元朝建立和滅亡的歷史。
明太祖朱元璋十分重視修史工作,他即位的當年,即元朝滅亡的當年,1368年,便下詔編修《元史》。[1]
目錄
原文
成遵,南陽穰縣人也。幼敏悟,讀書日記數千百言。家貧,勤苦不廢學問。二十能文章。時郡中先輩無治進士業者,遵欲為,以不合程式為患。會楊惠初登第,來尹穰,遵乃書所作數十篇見之,惠撫卷大喜。至京師,受業於夏鎮,遂入為國子生。元統改元,中進士第,授翰林國史院編修官。至正改元,擢太常博士。尋拜監察御史。
扈從至上京,上封事,言天子宜慎起居,節嗜欲,以保養聖躬,聖躬安則宗社安矣。言甚迫切,帝改容稱善。又言台察四事,帝皆喜納之。是歲,言事並舉劾凡七十餘事,皆指訐時弊,執政者惡之。三年,自刑部員外郎出為陝西行省員外郎。五年,丁母憂。十年,遷中書右司郎中。時刑 部獄按久而不決者積數百,遵與其僚分閱之,共議其輕重,各當其罪。未幾,無遺事。時有令輸粟補官,有匿其奸罪而入粟得七品雜流者,為怨家所告。有司議輸粟例無有過不與之文遵曰賣官鬻爵已非盛典況又賣官與姦淫之人其將何以為治必奪其敕還其粟著為令乃可省臣從之。十四年,調武昌路總管。會省臣出師,遵攝省事,於是省中府中,惟遵一人。
乃遠斥候,塞城門,籍民為兵,得五千餘人,設萬夫長四,配守四門,所以為防禦之備甚至,號令嚴肅,賞罰明當。賊船往來江中,終不敢近岸,城賴以安。十七年,升中書左丞。是時,太平在相位,以事忤皇太子,皇太子深銜之,以為遵及參知政事趙中,皆太平黨也。十九年,用事者承望風旨,嗾鄧子初等誣遵與參政趙中等六人皆受贓,皇太子命御史台等官雜問之,鍛煉使成獄,遵等竟皆杖死,中外冤之。二十四年,御史台臣辯明遵等皆誣枉,詔復給還其所授宣敕。 (節選自《元史•成遵傳》,有刪改)
譯文
成遵是南陽穰縣人。幼年聰敏穎悟,每日讀書記憶數千言。家境貧寒,但成遵勤奮刻苦,不廢棄學業。二十歲能作文章。當時南陽地方先輩中沒有研究科舉的人,成遵準備考科舉,因為怕作文不合規範格式而擔憂。正好楊惠剛考中進士,來做穰縣縣尹,成遵於是抄錄自己作的幾十篇文章去拜見楊惠,楊惠看後非常高興。成遵來到京師後,跟從夏鎮學習,於是進入(國子監)做國子生。元統元年,成遵考中進士,授翰林國史館編修官。至正元年,提升為太常博士。不久授任監察御史。隨從(順帝)到上京,用封章上奏,說天子應當注意日常生活,節制嗜好欲望,以保重聖體,聖體安康那麼國家就安定了。言論非常急切,順帝為之動容並稱好。
又奏言關於御史台的四件事,順帝都高興地接受了。這一年,成遵議論時事以及舉發彈劾的共七十多項,全是指責抨擊當時社會的弊端,執政的大臣因此憎恨他。三年,由刑部員外郎出任陝西行省員外郎。至正五年,為母親服喪。至正十年,改任中書右司郎中。當時刑部長期查辦而不能斷決的案件積有數百起,成遵與同僚們分別審閱,共同議論這些案情的輕重,分別判處相應的罪名。沒過多久,就沒有遺留的案件了。當時有命令交納糧食入官府可以補授官職,有人隱瞞了自己的奸惡罪行而通過交納糧食獲得七品雜流官,被仇家告發。
官府議論交納糧食補授官職的法令,並沒有犯罪不授予的條文,成遵說:「賣官鬻爵,已經不是盛世該有的制度,何況又把官職賣給姦淫之人,還將用什麼來治理天下 ?一定要追回給他的敕命,退還他的糧食,並將此寫成法令,才行。」中書省官員聽從了這一建議。至正十四年,調任武昌路總管。正逢行省官員率軍出征,成遵代理行省事務,當時行省和武昌衙署中,只有成遵一人負責。於是他遠設哨所,關閉城門,徵發百姓當兵,得到五千多人,設置四個萬夫長,分配防守四面的城門,因此防禦準備得很周到,號令嚴肅,賞罰分明得當。
賊寇戰船在長江中往來游弋,但始終不敢近岸,武昌城賴此得以安寧。至正十七年,升任中書左丞。當時,太平任丞相,因為處理事情觸犯了皇太子,皇太子對他極為憎恨,認為成遵和參知政事趙中都是太平的黨羽。至正十九年,當權者秉承皇太子暗示的意思,唆使鄧子初等人誣告成遵與參知政事趙中等六人都接受了贓物,皇太子命御史台等部門官員共同審訊他們,羅織罪名進行結案,成遵等人最終都被杖責而死,朝廷內外都為他們感到冤屈。至正二十四年,御史台官員辨明成遵等人全都是被誣陷,皇上下詔並發還原來授予他們的委任狀。 [2]
作者簡介
宋濂(1310年11月4日 -1381年6月20日 ),初名壽,字景濂,號潛溪,別號龍門子、玄真遁叟等,漢族。祖籍金華潛溪(今浙江義烏),後遷居金華浦江(今浙江浦江)。元末明初著名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思想家,與高啟、劉基並稱為「明初詩文三大家」,又與章溢、劉基、葉琛並稱為「浙東四先生」。被明太祖朱元璋譽為「開國文臣之首」,學者稱其為太史公、宋龍門。
宋濂與劉基均以散文創作聞名,並稱為「一代之宗」。其散文質樸簡潔,或雍容典雅,各有特色。他推崇台閣文學,文風淳厚飄逸 ,為其後「台閣體」作家的文學創作提供範本。其作品大部分被合刻為《宋學士全集》七十五卷。
宋濂自幼多病,且家境貧寒,但他聰敏好學,號稱「神童」。曾受業於聞人夢吉、吳萊、柳貫、黃溍等人。元末辭朝廷征命,修道著書。明初時受朱元璋禮聘,被尊為「五經」師,為太子朱標講經。洪武二年(1369年),奉命主修《元史》。累官至翰林學士承旨、知制誥,時朝廷禮儀多為其制定。洪武十年(1377年)以年老辭官還鄉,後因長孫宋慎牽連胡惟庸案而被流放茂州,途中於夔州病逝,年七十二。明武宗時追諡「文憲」,故稱「宋文憲」。[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