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元史·張子良傳

元史·張子良傳出自《元史》,此史是系統記載元朝興亡過程的一部紀傳體斷代史,成書於明朝初年。由宋濂(1310~1381)、王禕(1321~1373)主編。全書二百一十卷,包括本紀四十七卷、志五十八卷、表八卷、列傳九十七卷,記述了從蒙古族興起到元朝建立和滅亡的歷史。

明太祖朱元璋十分重視修史工作,他即位的當年,即元朝滅亡的當年,1368年,便下詔編修《元史》。[1]

目錄

原文

張子良,字漢臣,涿州范陽人。金.末四方兵起,所在募兵自保。子良率千餘人入燕、薊間,耕稼已絕,遂聚州人,阻水,治舟筏,取蒲魚自給,從之者眾,至不能容。子良部勒定興、新城數萬 口,就食東平,東平守納之。

久之守棄東平還汴檄子良南屯宿州又南屯壽州夏全劫其民出雞口李敏 據州子良率麾下造敏敏欲害之走歸宿因以宿帥之眾奪全所劫老幼數萬以還。全怒,連徐、邳之軍來 攻。子良與宿帥斫其營,全失其軍符,走死揚州。時金受重圍於汴,聲援盡絕,有國用安者,圖以 漣水之眾人援,道阻,游兵不能進。

子良與一偏將晝伏夜行,得入汴,達用安意。金君臣以為自天 降也,曲賜勞來,凡所欲皆如用安請。因以徐、宿二州授子良。明年,子良進米五百石於汴,授榮 祿大夫,總管陝西東路兵馬,仍治宿州。當是時,令已不行於陝,而用安亦卒不得志。徐、宿之間, 民無食者,出城拾櫓穟以食,子良嚴兵護之,以防鈔掠。

猝遇敵,子良被重傷,乃率其眾就食泗州。泗守閱兵,將圖之,子良與麾下十數人即軍中生縛其守。民不欲北歸者,欲走傍郡,子良資以舟楫, 無敢掠其財物。歲戊戌,率泗州西城二十五縣、軍民十萬八千餘口,因元帥阿術來歸。太宗命為東 路都總帥,授銀青榮祿大夫,升京東路行尚書省兼都總帥,管領元附軍民,進金.紫.光.祿.大.夫.。庚子, 賜金符。自兵興以來,子良轉徙南北,依之以全活者,不可勝計。中統二年夏四月,世.祖.命為歸德、 泗州總管,降虎.符.,仍管領泗州軍民總管。八年,卒,年七十八。贈昭勇大將軍、僉樞密院事、上 輕車都尉,追封清河郡侯,諡翼敏。 (節選自《元史•張子良傳》)

譯文

張子良,字漢臣,是涿州范陽縣人。金朝末年四方戰事興起,各地紛紛招募軍隊自衛。張子良率領一千多人進入燕州、薊州之間,當時農耕已經無法推行,於是聚集州人,以水為屏障,建造舟船木 筏,采蒲根、捕魚來自足,歸附的人很多,以至無法容納。子良統轄定興、新城兩縣數萬人,到東平 府謀生,東平知府收容了他們。

時間一久,知府放棄東平返回汴梁,傳令子良向南屯駐宿州,又向南 屯駐壽州。夏全劫掠子良所部百姓出雞口,李敏占據州城。子良率領部下投奔李敏,李敏準備殺害子 良,子良奔回宿州。於是憑藉宿州守將的部眾奪回被夏全劫掠的老幼數萬人。夏全發怒,聯合徐州、 邳州的軍隊進攻宿州。張子良與宿州守將偷襲夏全軍營,夏全失去軍符,逃奔並死於揚州。當時金朝 君臣被重重包圍在汴梁,聲援全部斷絕,有個叫國用安的人,圖謀率漣水的軍隊入援汴梁,因道路阻塞,軍隊游移不定無法前進。子良與一名偏將,晝伏夜行,得以進入汴梁,傳達國用安的意圖。金朝 君臣以為他們是自天而降的,竭力賞賜撫慰,凡是國用安想要的,全都按照他的請求。將徐州、宿州 授予子良。

第二年,子良向汴梁進獻米五百石,授予榮祿大夫,總管陝西東路兵馬,仍舊設治所於宿 州。當時,金朝的政令已無法施行於陝西,而國用安最終也無法實現自己的願望。徐州、宿州之間, 百姓沒有食物的,出城拾取野生禾穗充飢,子良命令部下守護百姓,以防止被劫掠。突然與敵遭遇, 子良身負重傷,於是率領部眾到泗州謀生。

泗州知州檢閱軍隊,準備加害子良,子良與部下十餘人於 軍中生擒知州。百姓不想返回北方的,想到臨近州去,子良資助他們舟船,無人敢掠奪他們的財物。 戊戌年,張子良率領泗州以西二十五縣、軍士百姓十萬八千多人,通過元帥阿術歸附蒙古。太宗任命 他為東路都總帥,封以銀青榮祿大夫,升任京東路行尚書省兼都總帥,管轄原來歸順的軍民,進爵金 紫光祿大夫。庚子年,授予金符。從戰事興起以來,子良輾轉南北,依仗他保全性命的人,不可勝數。 中統二年夏四月,世祖任命他為歸德、泗州總管,賜予虎符,仍兼管領泗州軍民總管。八年,去世, 享年七十八歲。追贈為昭勇大將軍、僉樞密院事、上輕車都尉,追封清河郡侯,諡號翼敏。 [2]

作者簡介

宋濂(1310年11月4日 -1381年6月20日 ),初名壽,字景濂,號潛溪,別號龍門子、玄真遁叟等,漢族。祖籍金華潛溪(今浙江義烏),後遷居金華浦江(今浙江浦江)。元末明初著名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思想家,與高啟、劉基並稱為「明初詩文三大家」,又與章溢、劉基、葉琛並稱為「浙東四先生」。被明太祖朱元璋譽為「開國文臣之首」,學者稱其為太史公、宋龍門。

宋濂與劉基均以散文創作聞名,並稱為「一代之宗」。其散文質樸簡潔,或雍容典雅,各有特色。他推崇台閣文學,文風淳厚飄逸 ,為其後「台閣體」作家的文學創作提供範本。其作品大部分被合刻為《宋學士全集》七十五卷。

宋濂自幼多病,且家境貧寒,但他聰敏好學,號稱「神童」。曾受業於聞人夢吉、吳萊、柳貫、黃溍等人。元末辭朝廷征命,修道著書。明初時受朱元璋禮聘,被尊為「五經」師,為太子朱標講經。洪武二年(1369年),奉命主修《元史》。累官至翰林學士承旨、知制誥,時朝廷禮儀多為其制定。洪武十年(1377年)以年老辭官還鄉,後因長孫宋慎牽連胡惟庸案而被流放茂州,途中於夔州病逝,年七十二。明武宗時追諡「文憲」,故稱「宋文憲」。[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