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元史·廉希憲傳

元史·廉希憲傳出自《元史》,此史是系統記載元朝興亡過程的一部紀傳體斷代史,成書於明朝初年。由宋濂(1310~1381)、王禕(1321~1373)主編。全書二百一十卷,包括本紀四十七卷、志五十八卷、表八卷、列傳九十七卷,記述了從蒙古族興起到元朝建立和滅亡的歷史。

明太祖朱元璋十分重視修史工作,他即位的當年,即元朝滅亡的當年,1368年,便下詔編修《元史》。[1]

目錄

原文

廉希憲,字善用,布魯海牙子也。幼魁偉,舉止異凡兒。九歲,家奴盜馬逃去,既獲,時於法當死,父怒,將付有司,希憲泣諫止之,俱得免死。又嘗侍母居中山,有二奴醉出惡言,希憲日:「是以我為幼也。」即送系府獄,杖之。皆奇其有識。世祖為皇弟,希憲年十九,得入侍,見其容止議論,恩寵殊絕。希憲篤好經史,手不釋卷。一日,方讀《孟子》,聞召,急懷以進。世祖問其說,遂以性善義利仁暴之旨為對,世祖嘉之,由是知名。

十二年,右丞阿里海牙下江陵,請命重臣開大府鎮之。帝急召希憲,使行省荊南,諭日:「荊南入我版籍,欲使新附者感恩,未來者向化。南土卑濕,於卿非宜,今付託以大事,度卿不辭。」希憲日:「臣每懼才識淺近,不能勝負大任,何敢辭疾。」希憲冒暑痰驅以進。至鎮,即日禁剽奪,通商販,興利除害。首錄宋故幕僚能任事者,以備採訪,仍擇二十餘人,隨材授職。左右難之,希憲日:「今皆國家臣子也,何用致疑。」時宋故官禮謁大府,必廣致珍玩,希憲拒之,且語之日:「汝等身仍故官,或不次遷擢,當念聖恩,盡力報效。今所饋者,若皆己物,我取之為非義;一或系官,事同盜竊;若斂於民,不為無罪。宜戒慎之。」

皆感激謝去。令凡俘獲之人,敢殺者,以故殺平民論。立契券質賣妻子者,重其罪,仍沒入其直。先時,江陵城外蓄水扦御,希憲命決之,得良田數萬畝,以為貧民之業。發沙市倉粟之不入官籍者二十萬斛以賑饑。大綱既舉,乃日:「教不可緩也。」遂大興學,選教官,置經籍,旦日親詣講舍,以厲諸生。西南溪洞,及思、播田、楊二氏,重慶制置趙定應,俱越境請降。事聞,帝日:「先朝非用兵不可得地,今希憲能令數千百里外越境納土,其治化可見也。」關吏得江陵人私書,不敢發,上之,其中有日:「皇帝遣廉相出鎮荊南,豈惟人漸德化,昆蟲草木,成被澤矣。」帝日:「希憲不嗜殺人,故能爾也。」

十七年十一月十九夜,有大星隕於正寢之旁,流光照地,久之方滅。是夕希憲卒,年五十。(選自《元史廉希憲傳》,有刪節)

譯文

廉希憲字善用,是布魯海牙的兒子。小時候身材魁梧,舉止不同於一般兒童。九歲時,有四個家奴偷了五匹馬逃走,抓住以後,按當時的法律應該處死,父親很生氣,要把犯人送交有關部門,廉希憲哭着勸止了他,犯人全部免死。他還曾侍奉母親住在山中,有兩名家奴喝醉後口出惡語,廉希憲說:「這是欺我年幼。」於是將那二人綁送官府獄中關押,用木棍打他們。大家都驚奇他有如此主見。世祖還是皇弟時,廉希憲十九歲,得以入選侍奉,世祖看他這般容貌舉止和談吐,特別恩寵他。廉希憲非常喜好經史著作,手不釋卷。有一天,正在閱讀《孟子》,得知皇帝召見他,急忙把書揣在懷裡就進宮了。世祖問他孟子的學說,他就用人性善、重義輕利、行仁政而不行暴政的觀點回答,世祖表揚了他,稱他為「廉孟子」,從此知名。

十二年,右丞阿里海牙視察江陵,繪製了地形圖上奏朝廷,請求命令身居要職的大臣開設高級官府鎮守那裡。皇帝急忙召回廉希憲,派他行省荊南,曉諭說:「荊南地區歸入了我朝版圖,你要讓新歸附的人感恩,尚未歸附的人嚮往歸化。南方土地低洼潮濕,對你不適宜,現在把大事託付給你,朕想你不會推辭的。」

廉希憲說:「我時常擔心的是自己的才能和見識都很淺陋,不能夠勝任大事,怎敢以身體有病推辭呢?」廉希憲冒着酷暑急速前進。到達治所,當天就禁止搶掠,使商販貿易通暢,興利除害。首先登記宋朝舊有官吏中能幹事的人,以備選取和諮詢,還挑選了二十多人,根據才能授任相應的官職。左右之人提出異議,廉希憲說:「現在都是國家的臣子,有什麼可懷疑的?」當時宋朝舊官吏到高級官府行禮晉見,必然廣送珍寶玩物,廉希憲拒絕不收,並且告訴他們:「你們仍擔任原來的官職,有的還被破格提升,應當感念皇帝的恩典,盡力報效朝廷。

現在你們饋送的,如果都是你們私人的物品,我收取就是不義;一旦有屬於公家的財物,此事就如同盜竊;如果是從百姓那裡搜刮而來的,就不是無罪了。應當警戒慎重對待此事。」送禮的人都感激謝罪離去。廉希憲下令凡是被俘虜的人,誰敢殺死他們,按故意殺害平民論罪。訂立文書典賣妻子兒女的人,加重治罪,並沒收他典賣所得的錢。以前,江陵城外儲蓄了水作抵禦用,廉希憲命令挖開缺口放掉水,得到數萬畝良田,分給貧窮百姓耕種。調撥沙市不入官庫的儲糧二十萬斛,用以賑濟饑民。重要綱領已經確立,於是說:「教育不可延緩。」

隨即大力興辦學校,選擇教官,購置經典書籍,天明時親自到講學地點,以鼓勵學生。西南地區的少數民族,以及思州、播州的田、楊二家族,重慶制置趙定應,全都越過邊境前來請求歸降。事情上奏朝廷,皇帝說:「先朝不使用軍隊就得不到土地,如今廉希憲能讓幾千幾百里之外的人越境前來獻納土地,可見其治理教化的效果。」守關之吏得到一封江陵的私人信件,不敢打開,上交朝廷,信中說:「皇帝派遣廉丞相出京鎮撫荊南,哪裡只是人民受到恩德教化,連昆蟲草木,也都受到恩澤了。」皇帝說:「廉希憲不喜好殺人,所以能做到這樣。」 十七年十一月一九日夜,有顆大星隕落在廉希憲居室的正室旁邊,閃動的光芒照亮大地,很久才熄滅。這天晚上,廉希憲去世,享年五十歲。[2]

作者簡介

宋濂(1310年11月4日 -1381年6月20日 ),初名壽,字景濂,號潛溪,別號龍門子、玄真遁叟等,漢族。祖籍金華潛溪(今浙江義烏),後遷居金華浦江(今浙江浦江)。元末明初著名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思想家,與高啟、劉基並稱為「明初詩文三大家」,又與章溢、劉基、葉琛並稱為「浙東四先生」。被明太祖朱元璋譽為「開國文臣之首」,學者稱其為太史公、宋龍門。

宋濂與劉基均以散文創作聞名,並稱為「一代之宗」。其散文質樸簡潔,或雍容典雅,各有特色。他推崇台閣文學,文風淳厚飄逸 ,為其後「台閣體」作家的文學創作提供範本。其作品大部分被合刻為《宋學士全集》七十五卷。

宋濂自幼多病,且家境貧寒,但他聰敏好學,號稱「神童」。曾受業於聞人夢吉、吳萊、柳貫、黃溍等人。元末辭朝廷征命,修道著書。明初時受朱元璋禮聘,被尊為「五經」師,為太子朱標講經。洪武二年(1369年),奉命主修《元史》。累官至翰林學士承旨、知制誥,時朝廷禮儀多為其制定。洪武十年(1377年)以年老辭官還鄉,後因長孫宋慎牽連胡惟庸案而被流放茂州,途中於夔州病逝,年七十二。明武宗時追諡「文憲」,故稱「宋文憲」。[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