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史·巎巎列傳
元史·巎巎列傳出自《元史》,此史是系統記載元朝興亡過程的一部紀傳體斷代史,成書於明朝初年。由宋濂(1310~1381)、王禕(1321~1373)主編。全書二百一十卷,包括本紀四十七卷、志五十八卷、表八卷、列傳九十七卷,記述了從蒙古族興起到元朝建立和滅亡的歷史。
明太祖朱元璋十分重視修史工作,他即位的當年,即元朝滅亡的當年,1368年,便下詔編修《元史》。[1]
目錄
原文
巎巎字子山,康里氏。祖燕真,事世祖,從征有功。巎巎幼受業國學..,博通群書。其遇事英發,掀髯論辯,法家拂士不能過之。始受.承直郎、集賢待制,遷.兵部郎中,轉.秘書監丞。奉命往核泉舶,芥視珠犀,少不留目。累遷至禮部尚書。
國制,大樂諸坊咸隸禮部,遇公宴,眾伎畢陳。巎巎視之泊如,僚佐以下皆肅然。先是,文宗勵精圖治,巎巎嘗以聖賢格言講誦帝側,裨益良多。順帝踐祚,巎巎侍經筵,日勸帝務學。帝暇日欲觀古名畫,巎巎即取郭忠恕《比干圖》以進,因言商王不聽忠臣之諫,遂亡其國。帝察其真誠,虛己以聽。
巎巎於時政得失有當匡救者,未嘗緘默。大臣議罷先朝所置奎章閣學士院及藝文監諸屬官。巎巎進曰:「民有千金之戶,猶設家塾,延館客,豈有堂堂天朝,富有四海,一學房乃不能容邪!」帝聞而深然之。巎巎以重望居高位,而雅愛儒士甚於饑渴,以故四方士人皆宗之,萃於其門。達官有怙勢者,言曰:「儒有何好,君酷愛之。」巎巎曰:「世祖以儒足以致治,命裕宗學於贊善王恂。世祖嘗暮召我先人坐寢榻下,陳說《四書》及古書治亂,至丙夜不寐。世祖喜曰:『朕所以令卿從許仲平學,正欲卿以嘉言入告朕耳,卿.益加懋敬以副朕志。』今汝言不愛儒,寧不念聖祖神宗篤好之意乎?且儒者之道,從之則君仁、臣忠、父慈、子孝,人倫鹹得,國家咸治;違之則人倫咸失,國家咸亂。汝欲亂而家,吾弗能御,汝慎勿以斯言亂我國也。」達官色慚。
既而出拜.江浙行省平章政事。明年,復以翰林學士承旨召還。至正五年五月辛卯巎巎感熱疾卒家貧幾無以為斂帝聞之震悼其所負官中錢台臣奏以免之。巎巎善真行草書,識者謂得晉人筆意,單牘片紙人爭寶之,不翅金玉。諡文忠。 (節選自《元史•巎巎列傳》)
譯文
巎巎字子山,隸屬康里氏。他的祖父燕真,侍奉元世祖,跟隨世祖南征北戰,建立戰功。巎巎自幼在國子監讀書,博覽通曉群書。他遇事時,英氣勃發,撩起鬍鬚,侃侃論辯,即便是忠臣賢士也超不過他。巎巎起初被任命為承直郎、集賢殿待制,升為兵部郎中,轉任秘書監丞。巎巎奉命前往核察泉州的船政,視珍珠財寶如草芥,連看都不看。巎巎多次升遷至禮部尚書。
根據元朝的制度,音樂舞蹈等機構都隸屬於禮部,遇上禮部舉辦公宴,各種歌舞藝人都列隊侍奉。巎巎對這些都很淡然,他的下屬各官,也都正襟危坐,不敢有輕浮舉動。起初,元文宗勵精圖治,想把國家治理得更好,巎巎曾選取聖賢的格言在皇帝身邊講解,皇帝受益良多。元順帝即位之後,巎巎擔任給皇帝講解經書的經筵官,經常勸皇帝致力於經學。皇帝在閒暇之日想瀏覽一下古代的名畫,巎巎就拿出郭忠恕畫的《比干圖》請皇帝看,趁機說商王不愛聽忠臣的勸誡,因此就亡國了。皇帝覺得他態度誠懇,虛心聽取他的意見。
巎巎對於需要糾正的有過失的時政,他從來沒有沉默過。有大臣提出,想把前朝設置的奎章閣學士院和藝文監等機構撤銷,巎巎上書說:「平民百姓有了價值千金的家產,尚且要設立私塾,聘請老師,哪有富有四海的堂堂天朝,竟然連一所學校也容不下的道理呢!」皇帝聽了以後,深深認為他的話是對的。
巎巎因為聲望很高,又官居高位,並且很喜愛儒士超過了饑渴時(對飲食的渴求),所以四面八方的讀書人都以他為領袖,聚集在他的門下。有位憑藉權勢的達官說道:「讀書人有什麼好?你竟如此喜愛他們!」巎巎說道:「世祖認為儒學足以使天下達到太平,他讓裕宗向贊善王恂學習。世祖曾在夜間召我的祖先來到他的床邊,讓我祖先講說《四書》以及古今治亂的史實,到半夜還不想睡。世祖高興地說:『我之所以讓你向許仲平求教,正是想讓你把那些有益於國家的言論告訴我,你應更加勤勉禮敬,來符合我的期望。』現在你說不喜歡讀書人,難道你不考慮聖祖、神宗的極為喜愛儒士的深意嗎?況且,儒學的大道,遵從它則君主就會仁愛、臣子就會忠誠、父親就會慈愛、子女就會孝順,人倫都具備,國家都太平;如果違背了它,則人倫都喪失,家國都會混亂。你想把你的家庭關係搞亂,我不能阻止,但你千萬不要用這種言論把我們的國家搞亂。」說得那位達官面有愧色。
不久巎巎出任江浙行省平章政事。第二年,他又以翰林學士承旨,被召回入京。至正五年五月辛卯,巎巎感染熱病去世。巎巎家境貧窮,幾乎無法為他裝殮。皇帝聽說了這件事,感到震驚、悲傷。他所欠公家的錢,御史台大臣們奏請免除他的債務。巎巎擅長楷書、行書、草書,行家認為他的書法頗得晉人書法的精髓,他書寫的零張片紙,人們都把它當作寶貝收藏,不亞於對金銀寶物的珍視。朝廷給他加諡號為「文忠」。 [2]
作者簡介
宋濂(1310年11月4日 -1381年6月20日 ),初名壽,字景濂,號潛溪,別號龍門子、玄真遁叟等,漢族。祖籍金華潛溪(今浙江義烏),後遷居金華浦江(今浙江浦江)。元末明初著名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思想家,與高啟、劉基並稱為「明初詩文三大家」,又與章溢、劉基、葉琛並稱為「浙東四先生」。被明太祖朱元璋譽為「開國文臣之首」,學者稱其為太史公、宋龍門。
宋濂與劉基均以散文創作聞名,並稱為「一代之宗」。其散文質樸簡潔,或雍容典雅,各有特色。他推崇台閣文學,文風淳厚飄逸 ,為其後「台閣體」作家的文學創作提供範本。其作品大部分被合刻為《宋學士全集》七十五卷。
宋濂自幼多病,且家境貧寒,但他聰敏好學,號稱「神童」。曾受業於聞人夢吉、吳萊、柳貫、黃溍等人。元末辭朝廷征命,修道著書。明初時受朱元璋禮聘,被尊為「五經」師,為太子朱標講經。洪武二年(1369年),奉命主修《元史》。累官至翰林學士承旨、知制誥,時朝廷禮儀多為其制定。洪武十年(1377年)以年老辭官還鄉,後因長孫宋慎牽連胡惟庸案而被流放茂州,途中於夔州病逝,年七十二。明武宗時追諡「文憲」,故稱「宋文憲」。[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