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史·不忽木傳
元史·不忽木傳出自《元史》,此史是系統記載元朝興亡過程的一部紀傳體斷代史,成書於明朝初年。由宋濂(1310~1381)、王禕(1321~1373)主編。全書二百一十卷,包括本紀四十七卷、志五十八卷、表八卷、列傳九十七卷,記述了從蒙古族興起到元朝建立和滅亡的歷史。
明太祖朱元璋十分重視修史工作,他即位的當年,即元朝滅亡的當年,1368年,便下詔編修《元史》。[1]
目錄
原文
不忽木,字用臣。資稟英特,進止詳雅,世祖奇之,師事太子贊善王恂。恂從北征,乃受學於國子祭酒許衡。覽諸經,日記數千言,衡每稱之,以為有公輔器。十五年,出為燕南河北道提刑按察副使。帝遣通事脫虎脫護送西僧往作佛事,還過真定,箠驛吏幾死,訴之按察使,不敢問。不忽木受其狀,以僧下獄。脫虎脫直欲出僧,辭氣倔強,不忽木令去其冠庭下,責以不職。脫虎脫逃歸以聞,帝曰:「不忽木素剛正,必爾輩犯法故也。」繼而燕南奏至,帝曰:「我固知之。」十九年,升提刑按察使。
二十四年,右丞相桑哥奏立尚書省,誣殺參政楊居寬、郭佑。不忽木爭之不得,桑哥深忌之,嘗指不忽木謂其妻曰:「他日籍我家者此人也。」因其退食,責以不坐曹理務,欲加之罪,遂以疾免。車駕還自上都,其弟野禮審班侍坐輦中,帝曰:「汝兄必以某日來迎。」不忽木果以是日至帝見其癯甚問其祿幾何左右對以病假者例不給帝念其貧命盡給之。
二十八年春,帝獵柳林,徹里等劾奏桑哥罪狀,帝召問不忽木,具以實對。帝大驚,乃決意誅之。罷尚書省,復以六部歸於中書,欲用不忽木為丞相,固辭。帝曰:「朕昔聽桑哥,致天下不安,今雖悔之,已無及矣。朕識卿幼時,使卿從學,欲備今日之用,勿讓也。」不忽木曰:「朝廷勛舊,位居臣右者尚多,今不次用臣,無以服從。」
帝曰:「然則孰可?」對曰:「太子詹事完澤可。向者籍沒阿合馬家,其賂遺近臣,皆有簿籍,唯無完澤名;又嘗言桑哥為相,必敗國事,今果如其言,是以知其可也。」乃拜完澤右丞相,不忽木平章政事。大德三年,卒於官,年四十六,諡文貞。 (節選自《元史•列傳》有刪改)
譯文
不忽木,字用臣,天資稟賦超群,舉止安詳溫雅,元世祖認為他奇特,(讓他)拜太子贊善(官名)王恂為師,(後)王恂跟從元世祖向北征伐,於是從師於國子祭酒許衡。閱讀各種經書,每天記背幾千字,許衡常常稱讚他。認為他有王公輔相的才能。
至元十五年,出任燕南河北道提刑按察副使,皇帝派遣通事(古官名)脫虎脫護送西域僧人前往作佛事,返迴路過真定,僧人用鞭將驛站的胥吏差點打死,案子上訴到按察使,按察使不敢過問。不忽木接受這個狀子,把僧人抓捕入獄,脫虎脫一直堅持要釋放僧人,語辭口氣固執強硬,不忽木下令在庭下去掉他的官帽,斥責他不履行職守。脫虎脫逃回京城告訴元世祖,元世祖說:「不忽木向來剛正,必定是你們這些人犯法的緣故。」接着燕南的奏章到了,世祖說:「我本來知道這個情況。」至元十九年,升任提刑按察使。
至元二十四年,右丞相桑哥奏請設立尚書省,誣告殺害參政楊居寬、郭佑。不忽木為他們(楊居寬、郭右)辯護而未能有效,桑哥很恨他,曾經手指不忽木對他的妻子說:「將來籍我們家(籍家:亦稱收孥,就是在犯人判處某種刑罰時,還同時將其妻子,兒女等家屬沒收為官奴婢。 )的就是這人啊。」因為不忽木退朝回家吃飯,桑哥就指責他不在衙門辦公處理事務,想要施加不忽木罪行,於是以不忽木患病為藉口免去他的官職。世祖從上都回來,他的弟弟野禮審班陪侍坐在車中,世祖說:「你哥哥一定會在某一天來迎接。」不忽木果然在這一天到來。皇帝見他很瘦,就問不忽木的俸祿有多少,左右的人回答說休病假期間按慣例不給俸祿,世祖想到他貧窮,命令把俸祿全部給他。
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春,世祖到柳林打獵,徹里等人彈劾上奏桑哥罪狀,世祖召問不忽木,不忽木全部把實情告訴了世祖。世祖非常震驚,於是決定殺了桑哥。解散尚書省,再把六部歸於中書省管轄,世祖想用不忽木為丞相,不忽木堅決推辭,世祖說:「我過去聽從桑哥,使天下不安寧,現在雖然後悔,已經來不及了。我記得你小時候,讓你學習,正是要準備今天的大用,不要推辭。」不忽木說:「朝廷有功勳的舊臣,年齡官位在我之上的還多,現在不按次序用我,不能使眾人心服。」世祖說:「那麼誰可以?」不忽木回答說:「太子詹事完澤可以。
從前登記並沒收阿合馬家產時,阿合馬賄賂近臣,都有簿冊登記(受賄者的名字),只沒有完澤的名字;完澤又曾經說桑哥做相,一定要敗壞國家大事,現在果然像他說的那樣,因此知道他可以。」世祖於是授給完澤右丞相、不忽木平章政事的官職。 大德三年,不忽木在官任上死去,終年四十六歲,諡號文貞。[2]
作者簡介
宋濂(1310年11月4日 -1381年6月20日 ),初名壽,字景濂,號潛溪,別號龍門子、玄真遁叟等,漢族。祖籍金華潛溪(今浙江義烏),後遷居金華浦江(今浙江浦江)。元末明初著名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思想家,與高啟、劉基並稱為「明初詩文三大家」,又與章溢、劉基、葉琛並稱為「浙東四先生」。被明太祖朱元璋譽為「開國文臣之首」,學者稱其為太史公、宋龍門。
宋濂與劉基均以散文創作聞名,並稱為「一代之宗」。其散文質樸簡潔,或雍容典雅,各有特色。他推崇台閣文學,文風淳厚飄逸 ,為其後「台閣體」作家的文學創作提供範本。其作品大部分被合刻為《宋學士全集》七十五卷。
宋濂自幼多病,且家境貧寒,但他聰敏好學,號稱「神童」。曾受業於聞人夢吉、吳萊、柳貫、黃溍等人。元末辭朝廷征命,修道著書。明初時受朱元璋禮聘,被尊為「五經」師,為太子朱標講經。洪武二年(1369年),奉命主修《元史》。累官至翰林學士承旨、知制誥,時朝廷禮儀多為其制定。洪武十年(1377年)以年老辭官還鄉,後因長孫宋慎牽連胡惟庸案而被流放茂州,途中於夔州病逝,年七十二。明武宗時追諡「文憲」,故稱「宋文憲」。[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