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儒林之乡行(朱炳贵)

儒林之乡行
图片来自免费素材图片网

《儒林之乡行》中国当代作家朱炳贵写的散文。

目录

作品欣赏

儒林之乡行

最早知道“全椒”一名是因吴敬梓。中学语文课本中有一篇《范进中举》,节选自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从其作者简介中得知,他是安徽全椒县人。不过,那时我有关全椒的知识也仅止于此。因吴敬梓在南京生活过很长时间,留下许多行迹逸闻,后来对他的事迹了解得逐渐多了一些。1733年33岁那年,他因科场失意,家庭变故,携妻将雏,乘着舟船,沿水路来到南京定居在秦淮河畔,其后一直客寓在此。在逐步认识吴敬梓的过程中,顺便对全椒也知道得多了一点。

全椒属安徽滁州,境内以山地、丘陵为主,面积1500余平方公里,是皖东一个安静而古老的小县。这个古名“椒邑”的地方,毗邻六朝古都南京,自古以来文风昌盛,在安徽有“一桐城,二全椒”之说。历史上出了不少先贤圣哲,如唐代宰相邢文伟,宋代一门两相张洎、张璪,明代兵部尚书乐韶凤、军事家方瑛、哲学家戚贤,清代吴敬梓更是被胡适称为“我们安徽的第一个大文豪”。全椒史上的骚人墨客、雅士高僧所撰各类典籍辞章,也卷帙颇繁,如张洎任南唐清辉殿学士时所著的《贾氏谭录》,吴敬梓的《儒林外史》等。

清末文人薛时雨也是全椒人,他曾应两江总督之邀,到南京执掌书院,培养了张謇等许多人才。有感于薛时雨的滋树蕙兰精神,数年前我写了一篇关于他在南京教书育人的短文。稿子写好不久,适逢全椒政协组织召开纪念薛时雨诞辰200周年学术研讨会,遂携稿参会,于当年12月作全椒之行。

全椒离南京不远,仅一江之隔。它虽只是一个小县,但我还是得说,它太低调了,我竟然从未去游览过。全椒因人文荟萃、文脉绵长,因吴敬梓及其《儒林外史》,被人们称为“儒林之乡”。如今的儒林之乡,是否儒风浓郁、古风依旧?会议报到那天,我计划利用这一机会,先逛一逛全椒县城,亲身感受一下。那天我早早就赶到了全椒县城。虽是冬季,但天气晴好,暖阳和煦,微风不寒,蓝天高远、苍茫,极适宜在大街小巷闲逛。

全椒城不大,可不乏现代化的气息,人情味、烟火气也很浓郁。而令人印象深刻的,还是全椒的历史遗迹、文脉韵致所渗透出的古朴、风雅气息。似乎一层层的旧时光,点染在大街小巷,在时光的流淌中,世俗的繁华与落寞积淀在城市的各个角落,凝结为千年的人文雅韵。徜徉在氤氲着岁月的古寂之气的街巷里,恍惚间好似穿越到了历史文化的场景里。袁家湾是全椒保存较为完整的明清老街道之一,吴敬梓儿时曾在这里玩耍和读书。街道从积玉桥至红栏桥,全长1500米,古朴雅致,仿佛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店铺内有打铁的、弹棉花的、磨刀剪的、卖面饼的,漫溢出旧时的生活气息,令人有时光倒回之感。国光楼原名“尊经阁”、“奎光楼”,其所在地是明清时学宫、书院旧址。这里“襄水环绕学宫如带,东西以涌金、积玉二桥界之,中为泮池。沿堤植柳,掩映波光,清滢可掬”,可谓全椒城风景最美之处。将这块地方留作学宫,供全椒学子读书,反映了老全椒人的尊师、重教、崇文之风。随着襄河水绵延流淌,全椒文脉世代相传。

来到城北,一河横前,它叫襄河,全椒人的母亲河。襄河一如母亲敞开怀抱,从东北西三面环抱着小城。襄河将城区与郊野隔开,也隔开了城市的喧闹与乡野的静寂。河的北岸,好一派田园景象,纵目远眺,凝神寻觅,眼前依稀浮现出吴烺笔下的景致:“歙乃扁舟破晚烟,相风竿影镇相连。樱红笋碧堤边路,肠断江南三月天”,“明霞薄衬夕阳红,小艇蒲帆挂晚风。两岸月生村市散,呼牛声在柳阴中”。难怪吴敬梓移居南京后,家乡全椒总是浮现在他的梦里:“嗟余辞乡久,终岁不一至”,“残灯高枕夜,梦里故山遥”。

跨过襄河上的敬梓桥,顿觉进入一个宁静的世界。桥的北头,就是吴敬梓纪念馆。纪念馆灰瓦白墙,规模蛮大,显示了家乡人对吴敬梓的厚待,当然家乡也借助他的影响力提升了自己的名声和文化高度。南京也有一座吴敬梓纪念馆,由于吴敬梓在南京生活极其贫困,未曾留下什么遗迹,因此南京人为他建的纪念馆格局较小。家乡人为吴敬梓修建的纪念馆里,料想有一些其他地方看不到的遗物、资料吧。冬阳晴好,馆前格外安静,心中不禁狐疑,怎么没有参观者进进出出?近前一看,原来正在提升改造,暂停开放。本次全椒之行,最期待参观的地方之一就是此馆,岂料吃了一个闭门羹。不过我很快释然,此趟全椒之行,其文脉风雅已给了我很深的感受。何况,这座小城如此古韵有味,值得今后常来逛逛呢。

全椒何以能保持古朴之气、浓郁儒风?我想,这既与它的历史文脉源远流长有关,一定也与全椒人对自己历史文化遗产的敬畏和保护分不开。我的想法在组织会议的全椒政协文史委专家那里得到了证实。

据他们介绍,全椒人对地方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极其重视。以对地方典籍整理为例,近年来,在县政协的主持下,他们对全椒的典籍文献进行了系统梳理,编纂出版了《全椒古代典籍丛书》。这一工作极其枯燥繁琐,也带不来什么经济效益,如全椒这般规模的城市鲜有开展的。他们还组织召开了多场纪念本县历史文化名人的学术研讨会,纪念薛时雨诞辰200周年研讨会就是其中之一。全椒作为一个不大的县邑,如此珍惜自己历史、文化、文脉之情怀,实在令人感佩。他们的目的何在?政协文史委的领导说,文化乃民族之血脉,典籍乃传承之载体,对其加以整理,可“使吾邑之哲思文采,烛照千秋,资鉴后世”。

近日闻知,全椒又在筹划召开新的学术研讨会,我不禁想起了那次全椒之行,想起那些极力呵护自己历史文化的全椒人,以及他们的工作热情、执著精神[1]

作者简介

朱炳贵,江苏人,现居南京,舆地文化研究员,文史散文写作者。出版《南京往事》等,作品获评年度“苏版好书”等奖。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