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传心殿
图片来自百科知识

传心殿,位于紫禁城东南隅的文华殿东侧,为清朝皇帝御经筵前举行“祭告礼”之所。

位于紫禁城东南隅的在文华殿东侧,是一组由长方形院落组成的祭祀性建筑。整个院落南北长100米,东西宽25米,占地2500平方米。院子前方无正门,而在东、西两墙的前半部各开一随墙式琉璃门,上覆黄色琉璃瓦。东墙较高,西墙与文华殿院墙相邻,墙体稍矮,故西门楼高于院墙,为整式琉璃门楼。[1]

目录

介绍

创建于清朝康熙朝,是清朝皇帝御经筵前行“祭告礼”之所。“经筵”是专门为皇帝研习经史而开设的讲席,通常在每年春季的二月至五月、秋季的八月至冬至之间举行,逢单日设讲,但遇到酷暑、严寒时节辍免。 传心殿是一组由长方形院落构成的祭祀性建筑。整座院落南北长100米,东西宽25米,占地面积2500平方米。传心殿整个院落自南向北依次由治牲所、景行门、传心殿三座主要建筑组成,殿后设有祝版房、神厨、值房等等建筑。

  • 治牲所:位于整个院落最南端,与南侧院墙之间尚有一定距离。治牲所坐南朝北,夹东、西两侧院墙而兴建,面阔五间,进深五间,黄琉璃瓦硬山顶
  • 景行门:位于治牲所正北,坐北朝南,面阔三间,明间的前后檐开门,黄琉璃瓦悬山顶
    • 大庖井:景行门前偏东有“大庖井”,井水清洌,可以媲美玉泉山之水,故有“玉泉第一,大庖第二”之说,该井井水至今仍没有干涸。
  • 传心殿:位于景行门正北,坐北朝南,面阔五间,进深三间,黄琉璃瓦硬山顶。殿内正中设有皇师伏羲神农轩辕位,帝师陶唐有虞位,王师位,均南向。东侧设周公位,西侧设孔子位。

建筑规模

东门与东华门遥望,西门与文华殿东角门毗邻,中隔夹道,相错而开。穿过文华殿东角门,经传心殿可至文华殿前庭院,经传心殿西门又可由文华殿到达传心殿院内,整个院落好似文华殿的一个跨院。院中“大庖井”极富盛名,井水清甜甘洌,可与京西玉泉山之水相妣美,故有“玉泉第一,大庖井第二”之说,井水至今仍未干涸。

传心殿院落由南向北分别由治牲所、景行门、传心殿3座主要建筑组成。殿后有祝版房、神厨、值房等附属建筑。其中治牲所坐南朝北,为倒座房,景行门和传心殿皆南向。治牲所夹东西墙而建,面宽五间,进深三间,屋面为两坡硬山式顶,覆黄色琉璃瓦,两山面饰琉璃博风,铃铛排山脊,脊首为仙人,依次排列龙、凤、狮子、天马、海马5种珍异,其后为截兽。景行门面宽三间,仅于中部明间开门,黄瓦悬山式屋顶露明五花山面,饰旋子彩画,脊兽规制与治牲所相同。门之北即全院主建筑——传心殿,亦面宽五间,进深三间,黄瓦硬山式屋顶。殿后祝版房、神厨各三间,值房五间。

传心殿是皇帝御经筵前行“祭告礼”的建筑。“经筵”是专为皇帝研读经史开设的讲席,一般于每年春季的二月至五月和秋季的八月至冬至间举行,逢单日设讲,酷暑、严寒时节辍免。开讲期间由学识广博的大臣轮流侍讲,精选名篇阐释其义,为治国理政提供借鉴。传心殿的规建始于清代康熙朝,殿正中设皇师伏羲、神农轩辕位,帝师陶唐、有虞位,王师禹、汤、文武位,皆南向。殿东周公位,殿西孔子位。祭礼所用祭器与帝王庙等制,其中正位九案:爵各三,铏各一,均用铜;笾各二,用竹;豆各二,用铜;篚一,用竹;尊三,用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