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象脚鼓舞
傣族象脚鼓舞 |
中文名称: 傣族象脚鼓舞 批准时间: 2008年6月7日 非遗级别: 国家级 遗产编号: Ⅲ-61 申报地区: 云南潞西市、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 遗产类别: 民间舞蹈 |
傣族象脚鼓舞,云南省潞西市、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传统舞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象脚鼓舞是傣族流行最广泛、表演水平最高、最具代表性的一种传统民族舞蹈。它有独舞、对舞、群舞等多种表演形式,可在多种场合表演或自娱。表演目的在于祭祀神灵,驱灾避邪,庆贺丰年。象脚鼓舞不仅流传于国内的傣族、德昂族、景颇族、阿昌族等少数民族,而且还传播到东南亚许多国家。
2008年6月7日,傣族象脚鼓舞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Ⅲ-61。[1]
目录
历史渊源
傣族主要居住在云南,其中德宏州与西双版纳居住的傣族人最为集中。这个民族在生息繁衍的历史当中,形成了白己古老厚重而且独具特色的文化传统,深厚的文化底蕴使他们的舞蹈也同样呈现了厚重的文化内涵。傣族舞蹈种类繁多,现在被人们所熟悉的主要有孑L雀舞、象脚鼓舞等等。傣族人在各种节日当中,都会跳象脚鼓舞来凸显自己的喜悦之情。象脚鼓舞表演者会舞动自己灵活的四肢并利用稳健有力的双手对鼓面进行敲打,并且身体也会进行配合,腰、腹、臂部是统一的往前或后倾斜,傣族人热情豪放的性格在舞蹈中尽情展现。由于没有明确的文字记录,对于象脚鼓舞的起源,民间流传着众多的版本。但笔者认为下面这个故事更加的贴近象脚鼓舞,'在孟遮地区有一个美丽的湖泊,湖水非常的清澈。可是在湖畔却有着蟒魔和龟魔,这两只怪兽到处吃人或者牲畜,使得人心惶惶,大家都非常的害怕。后来傣族的猎人在一位勇敢的武士的带领下,他们来到湖边,同心协力地消灭了这两只怪兽。由于这两只怪兽作恶多端,人们并不解气,就把它们的皮蒙在空心的树以及竹筒上,用来敲打,这就形成了最初的鼓。后来,又有驯象人把鼓改成了象脚的形状,使得傣族民间就有了象脚鼓"。
其实在民间还流传着各种的传说,但是象脚鼓舞的真正起源我们无从考证。然而从这些传说当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象脚鼓以及象脚鼓舞并不是某个舞蹈家的发明,而是傣族人们在长期的生活与劳动当中,利用白己的知识与智慧,通过不断的加T、提炼而最终形成的一种舞蹈,不但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而且给重大的节假日增添了欢声笑语,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艺表演形式。
2010年4月10日晚,勐海县勐海镇首届象脚鼓舞比赛在勐海县城举行。
2015年7月6日,由州文化体育和新闻出版局主办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傣族象脚鼓舞"社区培训班,在景洪市体育馆举办。来自允景洪街道办13个社区及群众文艺团体的70多名学员参加培训。
2019年10月25日-29日,在勐腊县勐腊镇曼旦村委会曼旦村小组"傣族象脚鼓舞传习所"举办了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主题的2019年西双版纳州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傣族象脚鼓舞"勐腊县培训班。
舞蹈特色
(一)动态性特征及表现
象脚鼓舞所要表达的是热闹欢腾、热情奔放的情感,通过表演者手脚动作的完美配合,加上道具鼓的晃动,产生了动态的舞蹈美感,从而表达m表演者以及观赏者内心的欢愉。
用"甩、摆、腾、踏"四个字可以形象的概括象脚鼓舞的动态特点,象脚鼓舞的舞者通常会使用摆鼓、甩鼓以及晃鼓三种舞步形式来进行表演。随着鼓点的变化,舞者和观赏者的亢奋点都会被调起。舞者会根据节奏的变化,加大腰部的力量进行甩鼓的动作,同时还常会通过肘部、膝盖以及足跟等对鼓面进行敲击,通过鼓点不断变化,使观看者产生一种瓮钟共鸣的感觉。
笔者以为,要展现象脚鼓舞舞蹈的动态美必须要抓住以下两方面:首先,手敲击的动作必须稳健有力;其次腰部、腹部以及晃动的幅度、方向是要随着身体的起伏向前或向后斜方。只有正确掌握象脚鼓舞的基本舞步与动作,才能真正表达出原汁原味的象脚鼓舞。
(二)象征性的艺术特征及表现
每个民族都有白己崇拜的图腾,这是一种精神的象征,傣族人也不例外。在他们心中,大象就是五谷丰登、幸福美满的化身。因此,象脚鼓非常像大象脚,而舞蹈动作当中无不显露出大象的身影,每一个鼓点的变化,都是模仿各种图腾上大象的步伐。因此我们可以发现,象脚鼓舞是一种"随腾起舞"的表演,在傣族村寨中表演的象脚鼓舞,不管舞蹈动作幅度的大小如何变化,鼓的运动状态怎么改变,但是基本的舞步是一致的。这种对动物图腾心理的崇拜,也反映了他们生活的本质。
在表演象脚鼓舞的时候,应该把其艺术特征完美地表达出来,这也是保存该舞蹈精髓的重要方法。要跳好象脚鼓舞,必须注意观察傣族的象图腾,因为图腾表现出了大象各个时期的神态与动作,这样舞者在表演的过程中才能产生丰富的联想。比如表演者在刚迈开舞步的时候,通常是斜跨象脚鼓,双膝曲直交替,身体上下起伏,膝部的起伏配合小脚有力的向前走并稳健的落地。在表演的时候,就要联想到在林中漫步的大象的步伐,庄严且安然。由此可见,在象脚鼓舞的表演中,模仿大象的踪迹无所不在,体现的是大象的意向。
(三)抒情性的特征及其表现
在重大节日和丰收喜庆的日子,傣族人都会跳起让他们引以为傲的象脚鼓舞来表达他们的喜悦之情。他们利用形体动作在表达自己激动的心情同时,也充分体现了舞蹈抒情性的艺术特征。
小象脚鼓舞中有许多跳跃的动作,比如抬后曲腿跳等,此时膝部的起伏和小腿的动作必须刚韧有力,在配合手部拍鼓动作的同时,胸部拱缩,肩耸动,形成了独特的跳跃技巧与风格,给人留下了粗犷、彪悍、稳健的印象,也让人感受到了傣族人民勇敢刚毅的民族精神。因此在表演傣族象脚鼓舞的时候,表演者更要注重于舞蹈中的抒情性,将蕴含在其中的情感与精神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象脚鼓舞是傣族流行最广泛、表演水平最高、最具代表性的一种传统民族舞蹈。它有独舞、对舞、群舞等多种表演形式,可在多种场合表演或自娱。表演目的在于祭祀神灵,驱灾避邪,庆贺丰年。象脚鼓舞不仅流传于国内的傣族、德昂族、景颇族、阿昌族等少数民族,而且还传播到东南亚许多国家。
传承现状
象脚鼓舞在云南民间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每当庆祝丰收或者节假日,都会出现翻腾热闹的象脚鼓舞来增强喜庆的气氛,而且该舞蹈已经不仅仅是男子的专利了,傣族女子也参与其中。现在象脚鼓舞已经被列入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且被人们搬上了舞台,被演绎的精彩纷呈。但是,被搬上舞台上表演的象脚鼓舞与傣族节假日所跳的舞蹈并不是一样的,更多的是为了满足观众的审美需求,加入了舞台上被演绎的精彩纷呈的象脚鼓舞现代的元素和鼓的自创的打法,幸运的是其舞蹈精髓和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却还是在传承中进行创新。
传承人物
朗四,男,傣族,云南省潞西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傣族象脚鼓舞代表性传承人,云南省潞西市申报
保护措施
2015年12月8-12日,在云南省德宏傣旗景颇族自治州举办的象脚鼓舞。芒市文化局、芒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组织有来自芒市镇、风平镇、遮放镇、轩岗乡、勐焕街道办的传承人及骨干80余人参加培训学习。培训内容包括短象脚鼓舞的基本动作,鼓饰、鼓音校对,鼓语、节奏创新动作等,培训聘清六佗多年从事民族民问舞蹈研究及教学的专业老师和两位"傣族象脚鼓舞"的省级、州级传承人进行教学。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文化馆、芒市文化馆(芒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获得"傣族象脚鼓舞"项目保护单位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