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象腳鼓舞
傣族象腳鼓舞 |
中文名稱: 傣族象腳鼓舞 批准時間: 2008年6月7日 非遺級別: 國家級 遺產編號: Ⅲ-61 申報地區: 雲南潞西市、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 遺產類別: 民間舞蹈 |
傣族象腳鼓舞,雲南省潞西市、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傳統舞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象腳鼓舞是傣族流行最廣泛、表演水平最高、最具代表性的一種傳統民族舞蹈。它有獨舞、對舞、群舞等多種表演形式,可在多種場合表演或自娛。表演目的在於祭祀神靈,驅災避邪,慶賀豐年。象腳鼓舞不僅流傳於國內的傣族、德昂族、景頗族、阿昌族等少數民族,而且還傳播到東南亞許多國家。
2008年6月7日,傣族象腳鼓舞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遺產編號:Ⅲ-61。[1]
目錄
歷史淵源
傣族主要居住在雲南,其中德宏州與西雙版納居住的傣族人最為集中。這個民族在生息繁衍的歷史當中,形成了白己古老厚重而且獨具特色的文化傳統,深厚的文化底蘊使他們的舞蹈也同樣呈現了厚重的文化內涵。傣族舞蹈種類繁多,現在被人們所熟悉的主要有孑L雀舞、象腳鼓舞等等。傣族人在各種節日當中,都會跳象腳鼓舞來凸顯自己的喜悅之情。象腳鼓舞表演者會舞動自己靈活的四肢並利用穩健有力的雙手對鼓面進行敲打,並且身體也會進行配合,腰、腹、臂部是統一的往前或後傾斜,傣族人熱情豪放的性格在舞蹈中盡情展現。由於沒有明確的文字記錄,對於象腳鼓舞的起源,民間流傳着眾多的版本。但筆者認為下面這個故事更加的貼近象腳鼓舞,'在孟遮地區有一個美麗的湖泊,湖水非常的清澈。可是在湖畔卻有着蟒魔和龜魔,這兩隻怪獸到處吃人或者牲畜,使得人心惶惶,大家都非常的害怕。後來傣族的獵人在一位勇敢的武士的帶領下,他們來到湖邊,同心協力地消滅了這兩隻怪獸。由於這兩隻怪獸作惡多端,人們並不解氣,就把它們的皮蒙在空心的樹以及竹筒上,用來敲打,這就形成了最初的鼓。後來,又有馴象人把鼓改成了象腳的形狀,使得傣族民間就有了象腳鼓"。
其實在民間還流傳着各種的傳說,但是象腳鼓舞的真正起源我們無從考證。然而從這些傳說當中,我們可以了解到,象腳鼓以及象腳鼓舞並不是某個舞蹈家的發明,而是傣族人們在長期的生活與勞動當中,利用白己的知識與智慧,通過不斷的加T、提煉而最終形成的一種舞蹈,不但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而且給重大的節假日增添了歡聲笑語,形成了一種獨特的文藝表演形式。
2010年4月10日晚,勐海縣勐海鎮首屆象腳鼓舞比賽在勐海縣城舉行。
2015年7月6日,由州文化體育和新聞出版局主辦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傣族象腳鼓舞"社區培訓班,在景洪市體育館舉辦。來自允景洪街道辦13個社區及群眾文藝團體的70多名學員參加培訓。
2019年10月25日-29日,在勐臘縣勐臘鎮曼旦村委會曼旦村小組"傣族象腳鼓舞傳習所"舉辦了以"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為主題的2019年西雙版納州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傣族象腳鼓舞"勐臘縣培訓班。
舞蹈特色
(一)動態性特徵及表現
象腳鼓舞所要表達的是熱鬧歡騰、熱情奔放的情感,通過表演者手腳動作的完美配合,加上道具鼓的晃動,產生了動態的舞蹈美感,從而表達m表演者以及觀賞者內心的歡愉。
用"甩、擺、騰、踏"四個字可以形象的概括象腳鼓舞的動態特點,象腳鼓舞的舞者通常會使用擺鼓、甩鼓以及晃鼓三種舞步形式來進行表演。隨着鼓點的變化,舞者和觀賞者的亢奮點都會被調起。舞者會根據節奏的變化,加大腰部的力量進行甩鼓的動作,同時還常會通過肘部、膝蓋以及足跟等對鼓面進行敲擊,通過鼓點不斷變化,使觀看者產生一種瓮鍾共鳴的感覺。
筆者以為,要展現象腳鼓舞舞蹈的動態美必須要抓住以下兩方面:首先,手敲擊的動作必須穩健有力;其次腰部、腹部以及晃動的幅度、方向是要隨着身體的起伏向前或向後斜方。只有正確掌握象腳鼓舞的基本舞步與動作,才能真正表達出原汁原味的象腳鼓舞。
(二)象徵性的藝術特徵及表現
每個民族都有白己崇拜的圖騰,這是一種精神的象徵,傣族人也不例外。在他們心中,大象就是五穀豐登、幸福美滿的化身。因此,象腳鼓非常像大象腳,而舞蹈動作當中無不顯露出大象的身影,每一個鼓點的變化,都是模仿各種圖騰上大象的步伐。因此我們可以發現,象腳鼓舞是一種"隨騰起舞"的表演,在傣族村寨中表演的象腳鼓舞,不管舞蹈動作幅度的大小如何變化,鼓的運動狀態怎麼改變,但是基本的舞步是一致的。這種對動物圖騰心理的崇拜,也反映了他們生活的本質。
在表演象腳鼓舞的時候,應該把其藝術特徵完美地表達出來,這也是保存該舞蹈精髓的重要方法。要跳好象腳鼓舞,必須注意觀察傣族的象圖騰,因為圖騰表現出了大象各個時期的神態與動作,這樣舞者在表演的過程中才能產生豐富的聯想。比如表演者在剛邁開舞步的時候,通常是斜跨象腳鼓,雙膝曲直交替,身體上下起伏,膝部的起伏配合小腳有力的向前走並穩健的落地。在表演的時候,就要聯想到在林中漫步的大象的步伐,莊嚴且安然。由此可見,在象腳鼓舞的表演中,模仿大象的蹤跡無所不在,體現的是大象的意向。
(三)抒情性的特徵及其表現
在重大節日和豐收喜慶的日子,傣族人都會跳起讓他們引以為傲的象腳鼓舞來表達他們的喜悅之情。他們利用形體動作在表達自己激動的心情同時,也充分體現了舞蹈抒情性的藝術特徵。
小象腳鼓舞中有許多跳躍的動作,比如抬後曲腿跳等,此時膝部的起伏和小腿的動作必須剛韌有力,在配合手部拍鼓動作的同時,胸部拱縮,肩聳動,形成了獨特的跳躍技巧與風格,給人留下了粗獷、彪悍、穩健的印象,也讓人感受到了傣族人民勇敢剛毅的民族精神。因此在表演傣族象腳鼓舞的時候,表演者更要注重於舞蹈中的抒情性,將蘊含在其中的情感與精神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象腳鼓舞是傣族流行最廣泛、表演水平最高、最具代表性的一種傳統民族舞蹈。它有獨舞、對舞、群舞等多種表演形式,可在多種場合表演或自娛。表演目的在於祭祀神靈,驅災避邪,慶賀豐年。象腳鼓舞不僅流傳於國內的傣族、德昂族、景頗族、阿昌族等少數民族,而且還傳播到東南亞許多國家。
傳承現狀
象腳鼓舞在雲南民間有着廣泛的群眾基礎,每當慶祝豐收或者節假日,都會出現翻騰熱鬧的象腳鼓舞來增強喜慶的氣氛,而且該舞蹈已經不僅僅是男子的專利了,傣族女子也參與其中。現在象腳鼓舞已經被列入了"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並且被人們搬上了舞台,被演繹的精彩紛呈。但是,被搬上舞台上表演的象腳鼓舞與傣族節假日所跳的舞蹈並不是一樣的,更多的是為了滿足觀眾的審美需求,加入了舞台上被演繹的精彩紛呈的象腳鼓舞現代的元素和鼓的自創的打法,幸運的是其舞蹈精髓和所蘊含的文化內涵卻還是在傳承中進行創新。
傳承人物
朗四,男,傣族,雲南省潞西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傣族象腳鼓舞代表性傳承人,雲南省潞西市申報
保護措施
2015年12月8-12日,在雲南省德宏傣旗景頗族自治州舉辦的象腳鼓舞。芒市文化局、芒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組織有來自芒市鎮、風平鎮、遮放鎮、軒崗鄉、勐煥街道辦的傳承人及骨幹80餘人參加培訓學習。培訓內容包括短象腳鼓舞的基本動作,鼓飾、鼓音校對,鼓語、節奏創新動作等,培訓聘清六佗多年從事民族民問舞蹈研究及教學的專業老師和兩位"傣族象腳鼓舞"的省級、州級傳承人進行教學。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文化館、芒市文化館(芒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獲得"傣族象腳鼓舞"項目保護單位資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