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傅廷棟 (1938年9月 - ) 油菜遺傳育種學家[1]中國工程院院士[2],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中國油菜雜種優勢利用研究的開拓者之一。在國內首次育成甘藍型油菜自交不親和系及其雜種;在國際上首先發現波里馬油菜細胞質雄性不育,並被廣泛應用於育種實踐;育成華雜2號、3號、4號等優質高產雜交油菜在生產上推廣,為中國油菜生產作出了重要貢獻。

傅廷棟
中國工程院院士
出生 1938年9月
廣東鬱南
國籍 中國
職業 大學教師

2017年5月25日,獲得全國創新爭先獎[3]

目錄

基本履歷

傅廷棟,男,1938年9月生,廣東鬱南人。華中農業大學教授,現任作物遺傳育種研究所所長,

1960年華中農業大學農學系畢業,

1965年該校遺傳育種專業研究生畢業,

1981-1982年在德國Gottingen大學合作油菜育種研究。

1995年5月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2004年當選為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

社會兼職

中國作物學會副理事長,

農業部科學技術委員會常委,

全國農業專家諮詢團成員,

全國和湖北省農學會常務理事, 湖北省政府諮詢委員,

湖北省科協常委,

作物遺傳改良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

國家油菜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

國家油菜武漢改良分中心主任,

中國農業技術推廣協會油料作物專業委員會主任,

農業部全國油料作物專家指導組組長,

教育部科學技術委員會農林學部主任,

教育部教學指導委員會作物與草業學科主任,

 
傅廷棟

日本植物工學研究所名譽主席研究員,

瑞典SW AB油菜育種名譽顧問,

國際油菜研究諮詢理事會(GCIRC,巴黎)主席,

第十二屆國際油菜大會主席。

榮譽稱號及獎勵

1978年獲全國科學大會獎;1978年被湖北省評為"優秀科技工作者";

1990年被農業部、勞動人事部授予部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稱號[4] ;

1991年獲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1991年獲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一等獎;

1991年獲國際油菜科學界最高榮譽獎-"GCIRC傑出科學家"獎章,他是該獎成立20年來(每4年獎1人)全世界7人中唯一的亞洲學者;

1992年,分別被湖北省人民政府、農業部授予"湖北省勞動模範"和"有突出貢獻的留學回國人員"稱號。

1992年被湖北省評為"優秀科技工作者";

1993年被授予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稱號;

1995年被國務院授予"全國先進工作者"稱號;

1996年湖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

1996年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1996年首屆"億利達科學技術獎";

1991年、1996年連續兩次被國家計委、國家科委和財政部表彰為國家"七五"、"八五"科技攻關有突出貢獻人員,

1996年獲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

1997年當選黨的十五大代表;

2001年獲湖北省政府最高科學技術突出貢獻獎和科技部、農業部、水利部、國家林業局聯合授予"全國農業科技先進工作者"稱號;

2002年被中組部、中宣部、人事部、科技部聯合授予"全國傑出專業技術人才"稱號,

2003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2003年獲第三世界科學院農業科學獎,

2005年獲國家教學成果一等獎;

2007年獲印度MRPC第一次向國外學者頒發的"油菜研究終身成果獎"[5] ;

2008年榮獲中華農業英才獎。

 
傅廷棟

人物生平

傅廷棟,1938年9月9日生於廣東省鬱南縣連灘鎮天花塘鄉盪村。5歲時父母親雙亡,與叔父、堂兄等一起生活。小學念了4年多,他就考入連灘鎮第五初級中學,1951年畢業。當時家鄉只有廣東省喜泉農業職業學校不收學費,加上少年時代的傅廷棟對生物很感興趣,特別喜歡養雞、養蟲、養魚,於是他就報考了農校。 1954年傅廷棟從喜泉農校(後改為西江農校,現為肇慶農校)農藝科畢業,分配到廣東省中山縣農業局橫欄區農業技術推廣站工作。他在老同志的帶領下,到互助組、合作社駐點,與農民同吃、同住、同勞動。由於他才16歲,農民們都親切地管他叫"同志仔"。當時珠江三角洲發生歷史上罕見的螟蟲大災,大部分稻田損失70%~80%。有一次,一位老農坐在田頭看到幾乎顆粒無收的慘景直落淚,傅廷棟眼見此景心裡十分難過,作為一個農業技術員解決不了這些技術問題,不是問心有愧麼?於是,他和農技站的幾位年輕人天天下田調查,通過查資料、搞試驗,總結出了"預測預報,燈火誘蛾,摘卵塊,培養寄生蜂,撒毒土"的綜合防治技術。當預測到螟蛾盛發時,他們就在集鎮上辦宣傳展覽。幹部、群眾十分信任他們,全力推行他們提出的防治措施。有時一個晚上發動一二千群眾點燈下田滅螟蛾。《南方日報》曾在頭版頭條以"萬家燈火滅螟蛾"的長篇報道,生動真實地記載了當時的情景。橫欄區農業技術推廣站還因此被評為粵中地區先進農技站。

在中山縣的基層工作中,傅廷棟受到了實踐鍛煉,深切體會到農業需要技術、農民需要他們,從而更堅定了他為農業干一輩子的決心。同時,他又深感農業是一門非常複雜的綜合性科學,自己所學的粗淺知識遠遠不夠用。1956年,國務院發出《動員在職幹部報考高等學校》的通知,傅廷棟獲准報考,並考取了華中農學院(現名華中農業大學)農學系。他非常珍惜這個來之不易的學習機會,總感到有一股力量推動着自己去如饑似渴地刻苦學習。4年共學習約30門課程,他考試成績獲得5分的課程(當時實行5分制)占90%。同學們要他介紹學習經驗,他說,一要有明確的學習目的,二要有計劃地充分利用時間,三要理論聯繫實際地學習。他經常到田間去觀察,體驗事物的發生髮展和來龍去脈,這比單純背書本的效果要好得多。

1959年,傅廷棟加入了中國共產黨。1960年,他大學畢業後留校任教。1962年,傅廷棟考取了著名油菜遺傳育種學家劉後利教授的研究生,成為新中國第一位油菜遺傳育種方向的研究生。在導師的精心指導下,系統進行了不同生育期甘藍型油菜品種形態及生理特性的研究。1965年,他完成研究生學業後又留校任教。

30多年來,傅廷棟一直活躍在油菜遺傳育種科研和作物遺傳育種教學的第一線,即使在"文化大革命"期間,他和研究組的同志們仍然冒着風險、頂住壓力,克服眾多困難堅持工作,並以油菜雜種優勢利用作為主要研究方向。1972年他在國際上首先發現波里馬細胞質雄性不育,以後育成了穩定的胞質雄性不育系和優質高產雜交油菜品種華雜2號、華雜3號、華雜4號等。1975年在國內首次育成甘藍型油菜自交不親和系及其雜種。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後,他被破格晉升為副教授。1981至1982 年,他到聯邦德國Gottingen大學作訪問學者,合作開展油菜遺傳育種研究。1978至1987年,他任華中農業大學作物育種教研室副主任,後任農學系副主任。1987年,他晉升為教授;1993 年,被遴選為博士生導師。他在教學上主講過作物育種學、油菜遺傳育種學、作物雜種優勢利用、作物品質育種等課程,培養了10餘名博士、碩士研究生。有的已成為所在單位的學術骨幹,如他指導的博士研究生楊光聖1995年獲第四屆中國青年科技獎,躋身全國100名青年科技精英的行列。90年代以來,他曾應邀到加拿大、瑞典、英國、日本、波蘭等國進行訪問和學術交流。傅廷棟先後在國內外發表了40多篇論文,主編《雜交油菜的育種與利用》等專著,參編《油菜的遺傳與育種》、《實用油菜栽培學》、《作物育種各論》等專著或教材。

技術成就

自交不親和是植物在長期進化過程中形成的,是避免自花授粉、促進異花授粉、保證物種生存和繁衍的生殖特性,其具體表現為本株的雄性配子不能與雌性配子受精結合產生合子,以使物種內最大限度地異交和重組。應用自交不親和系配製雜種是油菜雜種優勢利用的重要途徑。

1960年瑞典人Olsson首先在甘藍型油菜中發現自交不親和現象,並從自交後代中分離出自交不親和單株,經連續自交得到穩定的自交不親和系。但他所發現的自交不親和系屬顯性基因控制,雜種第一代表現自交不親和,因此對收穫種子的油菜來說是無法應用的。傅廷棟在中國最先開展甘藍型油菜自交不親和系的研究。1973年春他用甘藍型油菜與白菜型油菜種間雜種為材料,共套袋自交300株,得到27株自交結實率很低的植株;同年在青海夏繁,這些植株剝蕾授粉自交的後代產生分離,但大部分仍保持自交不親和。連續進行3~5代的自交分離和定向選擇後,1975年他在國內首次育成甘藍型油菜211、271等自交不親和系,由它們配製的雜種第一代增產10%~20%。這一成果1978 年獲全國科學大會獎。後來傅廷棟又從勝利油菜的輻射後代中篩選育成了自交不親和系219。

為了克服繁殖自交不親和系需要人工剝蕾的困難,幾十年來,各國學者積極探索新的方法以取代蕾期授粉。1981年傅廷棟及其研究組首次育成甘藍型油菜自交不親和系的保持系和恢復系,實現了"三系"化制種,並提出了繁殖制種的原理和方法。傅廷棟等在前人工作的基礎上,還深入研究了用鹽水克服自交不親和性的適宜濃度、方法及其機理,為繁殖自交不親和系提供了新的途徑。這些研究結果引起國內外同行的重視。貴州省油料作物研究所利用271作母本配製成自交不親和系雜種油研3號,1991年通過貴州省農作物品種審定;1993年華中農業大學與瑞典Svalof AB公司簽訂了轉讓271自交不親和基因的合同;1994 年美國學者開始以271作為甘藍型油菜自交不親和系的典型代表進行分子遺傳學研究。

60年代末以來,國外先後在十字花科植物中發現了多種類型的細胞質雄性不育,如1968年日本Ogura發現的蘿蔔胞質不育型(ogu cms)、1971年日本Shiga和1972年英國Thompson分別發現的nap胞質不育型(nap cms)、1972年Peason發現的黑芥胞質不育型(nig cms)、1979年Hinath和Konno發現的牆生二行芥胞質不育型(mur cms)等。這些不育類型難以找到恢復系或者不育性不穩定,因而無法直接用於生產。

1972年3月20日,傅廷棟在武漢南郊華中農學院油菜試驗田原始材料圃的甘藍型品種波里馬中,首次發現19個天然雄性不育株。以後育成了穩定的胞質雄性不育系,被國際上稱為波里馬胞質不育型(pol cms),它的不育性穩定,又能找到保持系和恢復系,且無不良胞質效應等特點,因此很快被國內外油菜育種界所利用。

1973年7月,傅廷棟在武漢全國油菜科技協作會議上介紹了發現波里馬油菜細胞質雄性不育型等情況。會後,他與劉後利教授一起把波里馬不育株自由授粉的種子贈送給全國近10個省的同行。1976年湖南省農業科學院利用這一材料首次實現"三系"配套。1981年中國有關專家把pol cms贈送給澳大利亞同行。至此pol cms逐步傳播到世界各油菜生產國。

1987年傅廷棟應邀在波蘭召開的第七屆國際油菜大會上作了《pol cms的發現與研究》的報告,此後各國紛紛把pol cms應用於油菜育種實踐。據所查到的品種目錄,到1994年底,國內外育成的油菜"三系"雜種中,有大約80%的雜交種是用pol cms育成的。此外,pol cms還被國內外學者轉育成青花菜不育系、小白菜不育系、紅菜薹不育系、大白菜不育系、菜心不育系等。大家公認pol cms"表現最優,是第一個有實用價值的油菜雄性不育類型"。它的發現對世界油菜乃至十字花科蔬菜作物雜種優勢利用作出了重要貢獻。

在育種的同時,傅廷棟及其研究組對pol cms的遺傳、分類、細胞質效應、形態解剖、恢復基因分布及雜種優勢進行了系統的基礎研究。他主持的"波里馬油菜雄性不育的發現與研究"1991 年獲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一等獎。

1991年7月,4年一度的全世界油菜科學家盛會--第八屆國際油菜大會在加拿大Saskatoon召開,近50個國家、地區的680多位代表出席。7月10日晚上,國際油菜研究諮詢委員會(GCIRC,巴黎)專門為傅廷棟個人舉行隆重的頒獎儀式,授予他世界油菜科學界最高榮譽--"傑出科學家"獎章和證書,以表彰他"在發現波里馬雄性不育及發展國際雜交油菜方面作出的卓越貢獻"。德國Robbelen教授代表GCIRC致詞說:"中國傅廷棟教授是繼加拿大Stefansson教授1987年第一次獲獎後,世界上第二位獲此殊榮的油菜科學家。他發現和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有實用價值的油菜雄性不育系統,為直接利用油菜雜種優勢鋪平了道路……歐洲人毫無保留地將這歸功於中國人"。

 
傅廷棟

研究領域及成果

他長期從事"作物育種"的教學和油菜遺傳育種研究工作:1975年在國內首次育成甘藍型油菜自交不親和系雜種,並育成自交不親和系的保持系、恢復系,實現自交不親和系"三系化"制種,1972年在國際上首次發現波里馬油菜細胞質雄性不育,被認為"是國際上第一個有實用價值的油菜雄性不育類型",並被國內外廣泛應用於育種實踐,到1994年止,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註冊的12個油菜三系雜種中就有9個是利用波里馬雄性不育系育成的;育成(審定)油菜低芥酸三系雜種"華雜2號"和低芥酸、低硫苷三系雜種"華雜3號"、"華雜4號"累計推廣面積2000多萬畝;主編有《雜交油菜的育種與應用》等專著,在國內外發表論文40多篇,提出一些如"油菜起源中心與三系選育有密切關係"等新見解。

主要論著

1 華中農學院油菜科研組(傅廷棟等).甘藍型油菜自交不親和系的選育.中國油料作物科技,1975(4):77~85

2 華中農學院油菜組(傅廷棟等).甘藍型油菜自交不親和系雜種的選育與利用.農業科學通訊,1976(11~12):30~31

3 華中農學院作物育種教研室(傅廷棟等).甘藍型油菜自交不親和系雜種的利用.遺傳學報,1977(1):42~48

4 傅廷棟,楊光聖,楊小牛,馬朝芝.油菜波里馬細胞質雄性不育的發現、研究與利用.自然科學進展,1995(1)

5 傅廷棟.油菜餅中硫代葡萄糖苷的遺傳及其低含量品種選育.華中農學院學報,1982(3):1~7

6 傅廷棟,金忠恆等.作物育種與良種繁育.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83

7 傅廷棟(參編).油菜的遺傳與育種第8、9、10三章.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85 8傅廷棟(主編)."雜交油菜的育種與應用".武漢:湖北省科技出版社,1995

9 傅廷棟(參編).實用油菜栽培學第14章.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7

10 傅廷棟,楊小牛,楊光聖.甘藍型油菜波里馬雄性不育的選育與研究.華中農業大學學報,1989(3):210~217

11 傅廷棟.論油菜的起源進化與雄性不育三系選育.中國油料,1989 (1):7~10

視頻

育種專家!「油菜院士」傅廷棟和他的花田喜事 2021年1月1日發布

參考來源

  1. 【新華網】記油菜遺傳育種學家傅廷棟 ,新華網,2014-05-20,
  2. 傅廷棟 ,中國工程院網
  3. 我室傅廷棟、張獻龍獲全國創新爭先獎 ,華中農業大學網, 2017-05-31
  4. 嘔心瀝血成果豐 實事求是黨性強 ,中國教育和計算機網,2004-12-07
  5. 傅廷棟院士主要研究領域、內容及成果: ,華中農業大學網, 2018-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