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停止讨好

内容简介

也许你是一名讨好者,假如不是,你也可能认识这样的人。

所谓讨好型人格,是指一味地讨好他人而忽视自己的感受,而一旦停止这样做,又会陷入自私自利的自责中。

本书作者迈克·贝克特尔博士虽是人际关系方面的专家,但也曾长期身陷讨好模式不能自拨。在自我疗愈的过程中,他发现讨好行为的背后是内心的恐惧在作怪——

◎因为担心被拒绝或被误解而选择撒谎(害怕被拒绝)

◎就算不是自己的错,也会选择道歉(害怕起冲突)

◎工作中早来晚走以博得上司的关注(害怕被忽视)

◎经常拿自己和别人比较(害怕自己不够好)

◎特别在意别人的看法,小心翼翼害怕得罪人(害怕自己不重要)

因为过于在意他人的评价、接纳和认可,所以他们的内心被恐惧笼罩,从而忽视了自己的真正需求。

本书不仅探讨了导致人们陷入恐惧的5种因素,还研究了实现自我价值的10个基本要素。当你身心足够健康,可以关注他人、帮助他人时,你会感到发自内心的满足与平和,过上满意且平静的生活。

这也是自己与他人关系的真相:越让自己幸福,就会越使别人高兴。

你可以成为真正的你,而且你仍然可以当一个好人(甚至更好)。

作者简介

迈克·贝克特尔博士,毕业于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他是沟通专家,研讨会讲师,有多年大学及政府部门的从业经验,现任富兰克林柯维公司高级培训顾问,先后为世界500强企业进行过2500多场研讨会形式的讲座。

著有《跟任何人都聊得来》《不为他人抓狂》《高难度对话》等畅销书,曾在《企业家》等知名杂志上发表多篇文章。其中《跟任何人都聊得来》中文版上市以来,受到无数媒体和读者的喜爱。

原文摘录

每个人都想快乐和舒适,我们天性如此。追求幸福的过程,就是我们在“眼前的快乐”和“将来的快乐”之间不断地寻求平衡的过程。我们想要对自己感觉满意,于是每个人都本能地拼尽全力追求那美好的一刻。 就讨好别人而言,关注别人的需求很容易,因为对方当时给予的积极反应会让我们感觉很好。这就是为什么把注意力转移到我们自己的需求上会让我们感到不舒服,但这会引导我们走向一个健康的未来。 讨好者常常会想,人们从来不会注意到我。他们认为这是因为自己不值得被关注,这说明他们没有价值。他们自怨自艾,觉得自己不再可爱,假如自己足够可爱,人们自然就会关注自己。 当我们有意地把别人放在第一位,好让他们重视我们的时候,我们反而无意地从他们的视线中溜走了。我们正在努力地做着无用功,我们的所作所为保障了自己不被别人看到。我们总觉得这是因为自己没有价值,其实是因为我们在躲避,自己藏在了别人看不到的地方。 这就是现实:大多数人无论如何都不会想到我们。他们和我们一样,只顾考虑自己。

书评

“如果有人不相信我或不喜欢我,那么这是他们的损失。他们也成不了奥运冠军。”

这是中国滑雪运动员、天才少女谷爱凌在2022北京冬季奥运会记者发布会上所说的一段经典的回答。

自信而勇敢的谷爱凌活出了真实的自我,也正是许多习惯于讨好他人的人所要学习的榜样。


在电影《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里,那个卑微又执着的女人,一生都在用一种讨好的方式去追求她想要的爱。从小时候讨好父亲以获得关注,到长大后讨好男友获得爱,即使被嫌弃、被伤害也不愿放手。

我们总认为这是艺术的夸张,然而这却是那些有着讨好型人格的人的现实写照。

有那么一些习惯于讨好别人的讨好者,从小到大都生活在卑微地寻求别人认可和接纳的日子里。

即使是我们平常人,也难以避免会有讨好别人的时候,常常也会因为某些原因不得不去讨好他人,也许是为了得到别人的一点关注和认同,也许是想得到别人的喜爱,也许是想做一个他人眼中的“好人”。

所以,我们从来不敢向别人提出任何要求,而无论别人提出什么要求,都会一口答应,不敢拒绝。

对别人好本是一种良好品质,但如果是为了让自己感觉好一点,为了获得别人的认可而对别人好,甚至是委曲求全、讨好迎合,那么这只能说是一种虚假的好,这也不是真正的“我”,说到底还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

如何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好人?在《停止讨好》一书里,人际关系专家迈克·贝克特尔博士告诉我们:并非不能去讨别人喜欢,只有放下讨好的心,当我们身心健康,学会关注自己,能够自我感觉良好,真心实意地对别人好时,才是真的好。也就是说,我们要做一个健康的“讨好者”。


贝克特尔博士认为,不健康的讨好者有着以下这几种典型模式:

● 对自我价值感的需求。 ● 从别人的评价中获取这种自我价值。 ● 成为别人评价的奴隶。 ● 迎合别人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是他们的利益。 ● 深陷其中,感觉被困。 也许我们可以对比一下自己,是否在不知不觉中陷入了讨好模式的陷阱。

贝克特尔博士在这本书里将教会我们如何改变讨好心理和行为,这也是本书最大的目的:

● 认识到对自我价值感的需求。 ● 意识到自己是独一无二的,从内心深处获取价值。 ● 倾听别人的意见,但不用别人的意见来苛责自己。 ● 与人交往,要考虑别人的利益,而不是只顾自己。 ● 找到自由。

那么,我们为什么会委屈自己、讨好别人?其实最关键的原因就在于,我们把别人当作审视自我的“镜子”,过度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希望从别人那里找到自己的价值所在。

探究讨好者内心的深层需求和心理动力,可以看到有这么五个方面,暴露了讨好者内心最大的恐惧所在:

①我需要你喜欢我:害怕被拒绝 ②我需要你别生气:害怕冲突 ③我需要你关注我:害怕被忽视 ④我需要你肯定我:害怕自己不够好 ⑤我需要你离不开我:害怕自己不重要 只有当我们内心足够强大,正确认识自身价值,从自身特质中找到自身价值所在,对自己有着自己的一套价值评价标准,而不是依赖别人的评判,向别人寻求肯定与满足,我们才能摆脱讨好模式,自信而自爱。

在此基础上,我们才可以发挥自身的独特性,去对别人好,从帮助别人中提升自我价值,去影响他人的生活,同时也让自己得到成长。

说到底,我们不需要通过虚假讨好别人来实现自我价值,而是先实现和肯定自我价值,再去帮助别人。


贝克特尔博士在书中提出了实现自我价值的10个要素,也是我们需要重视和投入的10个方面:

①积极主动:承担个人责任 ②维持交际:运用人际关系的价值 ③树立信心:正确看待你自己 ④培养真诚:坦诚地面对生活 ⑤加强沟通:掌握沟通技巧 ⑥培养好奇心:保持求知欲 ⑦集中注意力:专心致志 ⑧锻炼照顾自己:寄希望于自身 ⑨学习感恩:寻找生活中的积极里面 ⑩秉持全面视角:接受现实 要做到这10点、摆脱讨好模式,并不容易,需要勇气走出舒适区去进行尝试和改变。也许我们都需要给自己一点信心和坚持。

就像谷爱凌,不会为了满足别人的期待,或是在意别人的评价,或是寻求别人的喜爱而去讨好迎合别人,而是清楚自己所热爱的是什么并坚定地去追求,这样才是忠于自己,活出真我。 [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