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影塔
倒影塔 位於台灣金門縣。倒影塔坐落於「延平郡王弈棋處」後方石寶頂,塔七級,八角型,高5.76公尺,塔制是葫蘆型,是明初周德興在金門建三塔(茅山塔、文台古塔、倒影塔)之一。「倒影」之名由來,傳說是由於山高塔長,夕陽常把塔影拉得長長的,倒映於海面上,吸引著海裡魚群結隊環遊於塔影中,清朝文人林樹梅所寫「塔影壓滄波,反射照巖樹, 顛倒非神通, 理為靜者悟」最能描寫太武山頂「倒影塔」的感覺。其中,民國7年地震,倒影塔傾倒;民國26年日本佔據金門前,才剛完工的倒影塔,馬上又因軍事關係而被拆除;而於民國93年再度重建完成時,塔頂刻有「文峰聳秀」四字,現存原「峰」、「秀」、「聳」字石、即原寶蓋石,散落在遺址周圍環境中,而呈現今日之相貌 [1] 其中,當旭日東昇照耀太武山時,若能掌握到適當的拍攝角度,從金沙斗門、何厝一帶就可以欣賞日出倒影塔的動人景觀。而根據當地耆老的口述,金門地區舊時童山濯濯,倒影塔塔身矗立太武山上相當醒目,早年更可從斗門溪、金沙溪的溪水中倒映相見,因此才有倒影塔的名稱由來,今日的倒影塔已然長滿植被,但是從高陽路一帶仍目視可見,這座塔寄託著金沙居民對大山的尊崇與敬仰。並成為當地的知名景點之一[2]
目錄
景點介紹
金門有三大古塔,一是太武山倒影塔,二是水頭村的茅山塔,三是舊金城的文台寶塔其文台寶塔為僅存最原始的古蹟。其中位於』太武山的倒影塔,相傳皆是明洪武20年間(西元1387年)江夏侯周德興建築金門城時,衡度水陸形勢所建,以做為航海之標誌所用。[3]而倒影塔坐落於太武山「延平郡王弈棋處」後方石寶頂塔七級,八角型,高5.76公尺,塔制是葫蘆型,是明初周德興在金門建三塔(茅山塔、文台古塔、倒影塔)之一塔頂刻有「文峰聳秀」四字,現存原「峰」、「秀」、「聳」字石傳說是由於山高塔長,夕陽常把塔影拉得長長的,而呈現倒影映照於海面之上,故而得名。[4]
其中,前往太武山有三個登山口,一條位於玉章路太武公墓旁 、一條為蔡厝古道及另一條叫斗門古道。其中沿著玉章路步行了約1.3公里,有一條指示著「往斗門登山古道」的岔路,登上階梯即可抵達「倒影塔、鄭成功觀兵奕棋處」。此處是明朝末年,鄭成功與幕僚們觀兵運籌、閒暇奕棋的地方,一旁有一天然岩洞,原本裡頭有刻上棋盤的古桌椅,但目前皆以頹傾。洞旁的觀景平台果然是不同凡響,居高臨下可賞阡陌交橫的田園景致,不僅讓人神清氣爽,最遠還可眺望到對岸的景色。是旅人前往太武山時的造訪景點之一[5]
而具史料記載:倒影塔與太武巖寺同於宋末所建,其功能是「夜每放火,舟人遙望以為指迷海道。」當時海水從金沙港進入,經斗門村前,可到太武山腳下,故黃琇〈太武山十二奇記〉說:「塔在太武之中,流形飄影,倒出東海之外,影之所及,游魚屏其跡。」民國26年夏,林乃斌撰〈重建倒影塔碑記〉雲「塔在山之巔,並影乃及於海上,或云:『塔影朝陽』,故名『倒影』,是則奇矣。」宋末建塔時塔影可及於海上,到明代時,海水已退出甚遠,故視為靈奇。為倒影塔之緣由而來,增添歷史見證與面貌呈現[6]
具有歷史意義的明初金門三塔之一
明初金門三塔:倒影塔、茅山塔、文臺寶塔皆完工於明洪武二十一年(西元1388年)七月之前,與金門千戶所城(金門城和五處巡檢司城),皆為明江夏侯周德興所建。三塔均以花崗石材構築,砌築之手法相近,同屬石砌之實心塔,塔身之雕飾少,整體給人樸拙隱重之感,其建築藝術或許不高,但其歷史文化的價值與意義極其深遠。 明初三塔均足作為金門歷史之代表,尤其更可作為明代倭寇、海盜為害福建沿海居民的見證,在三塔築建之初,正是金門歲月承平之時,方能造就之後科甲鼎盛的黃金時代,嘉靖之後三百多年來,金門近海周遭,戰事與盜賊相間,接踵而來,烽火連天的歲月裡,先民們承受的苦痛還歷歷在目,我們多麼期望,戰爭與盜賊的歷史再也不要在金門重現! 而透過登上太武山觀賞倒影塔的同時,也能讓旅人緬懷歷史的無常變異及珍惜當下的和平現況,相信會讓人有無盡的追思及省思[7]
視頻
【太武山:鐵塔-倒影塔崚線前段】
【2021/04/18-20金門自由行】
【太武山O型(斗南登山古道、蔡厝登山古道)】
參考文獻
- ↑ 倒影塔金門觀光旅遊網
- ↑ 旭日初升攀山頂 相襯倒影塔金門縣政府
- ↑ 金門旅遊景點太武山「倒影塔」為古時航海標誌列古蹟之一風景 呂添財部落格
- ↑ 樂遊金門 毋忘在莒 走訪太武山對望彼岸聯合新聞網
- ↑ 太武山.倒影塔、鄭成功觀兵奕棋處 玩全台灣旅遊網
- ↑ 倒影塔(靈奇) 金門國家公園
- ↑ 倒影塔滄桑史金門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