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文殿御覽
修文殿御覽 |
---|
|
《修文殿御覽》,初編纂名為《玄洲苑御覽》,後改名《壽聖堂御覽》,是北齊後主高緯時代官修的一部類書,仿《易經》編輯,以「大衍之數五十」分為五十五部,共三百六十卷。
當時左僕射祖珽獲後主信任,權傾中外,編纂《修文殿御覽》由祖珽建議,而起意則為中書監陽休之,據《北齊書‧陽休之傳》說他:「晚節說祖珽撰《御覽》。」可知,祖珽是聽取陽修之的獻謀而向後主高緯進行建議的。據《北齊書》第八卷〈後主本紀〉記載所知《修文殿御覽》敕撰之歲與告成之期。北齊後主高緯於武平三年(572年)二月接受祖珽建議開始編纂,初名《玄洲苑御覽》,後改稱《壽聖堂御覽》,同年八月編成,敕付史閣,定名《修文殿御覽》。《隋書‧經籍志》子部雜家著錄有「《聖壽堂御覽》三百六十卷。」,即《修文殿御覽》,為同書異名。
目錄
考校
清光緒戊申年(1908年),法國人伯希和從敦煌莫高窟石室中發現一唐人抄本類書殘卷。羅振玉於1911年率先將該卷公布於《國學季刊》,以之為《修文殿御覽》之殘存者。同年,劉師培於《國粹學報》第78期上發表《敦煌新出唐寫本提要·古類書殘卷之一》,亦以之為《修文殿御覽》。羅氏於1913年又以珂羅版影印此卷於《鳴沙石室佚書》中,並撰提要予以詳考。[1]。該寫卷為《修文殿御覽》現存可考本,也是我國最早所見的敦煌寫本之一。文本首尾殘缺,存272行。為寫卷錄校的,有洪業《所謂修文殿御覽者》、王三慶《敦煌類書》及黃維忠、鄭炳林《敦煌本(修文殿御覽)考釋》。
直至1932年,洪業撰成《所謂修文殿御覽》一文,發表於《燕京學報》第十二期,始提出異議,認為這卷敦煌石室發現的殘本類書不是《修文殿御覽》,而可能是比它更早的《華林遍略》。並提出三點支撐理由:「二十年來,學者之重視所謂《修文殿御覽》者,蓋以其為類書之最古而僅可見者也。倘其誠為《華林遍略》也,則較《修文殿御覽》尤古,尤可貴。不必以其不為《修文殿御覽》為憾。」
關於洪業先生所提出的看法,亦有學者提出不同之意見[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