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侗布

来自 网络 的图片

侗布是侗家男女最喜爱的衣料,有粗、细纱之分,是用织好的布经过蓝靛、白酒、鸡蛋清等混合成的染液反覆浸染、蒸晒、槌打而成。由于其制作工艺复杂,"侗布"非常珍贵,侗族人民除了自己用外,还作为赠送客人的最佳礼品。

目录

基本内容

中文名:侗布

产地:侗族

擅长:纺织刺绣

制作时长:3个多月

相关简介

侗族自纺自染的"侗布"是侗家男女最喜爱的衣料。 侗族织的布有粗、细纱之分,用粗纱织成斜纹状的布多用做棉衣里子。用细纱织成的平布分两种,织成套格方形图案的叫"双堂布",织成网纹的布叫"棉给"。"侗布"就是用织好的这两种布经蓝靛、白酒、牛皮汁、鸡蛋清等混合成的染液反覆浸染、蒸晒、槌打而成。由于其制作工艺复杂,"侗布"非常珍贵, 侗族人民除了自己用外,还作为赠送客人的最佳礼品。

制作过程

在 黔东南,侗族保存了千年的不仅是生活习惯,还包括文化和服饰。其中,侗族大歌和服装更是令人叹为观止。做 侗族服装的侗布,是用织布机手工制成,然后先用靛蓝(采用自种的靛蓝草叶加石灰泡制而成的染料)浸染三、四次,每次染后清洗晒干,布才变成深蓝色;然后再将布用柿子皮、猴粟皮、朱砂根块等捣烂挤汁染成青色后,又用靛蓝继续加染多次,使布透青而带红的颜色;将布晾干后叠在一起,涂抹蛋清并用木槌反复捶打半个多月,直至侗布被捶打得闪闪发亮,最后用牛皮熬胶浆染一遍,使布质硬挺不退色。根据手艺和捶打时间的不同,侗布的亮度也不同,表面越亮的侗布就越贵,因为凝聚了侗族妇女千锤百炼的精华。

侗族老人们手里被做成一件一件的侗衣。尤其费功夫的是女孩子穿的侗裙。侗裙是由手工叠成数百个细细的褶,在长时间的挤压下定型后,成为短小的百褶侗裙。一件侗裙,从制作布料开始到完成,需要差不多3个月的时间和

数十道工序。太过复杂的工艺和漫长的时间,使现在的侗家的姑娘们很少自己做侗衣,甚至很多女孩已经不会这门手艺了。她们平时喜欢穿城里买的休闲服。只有在过节的时候才把母亲做的侗衣穿在身上,侗族年青女孩会将侗衣放到用薯根块作料的锅里蒸上数小时,这样蒸出来的侗衣既柔软又不失青底带红的鲜艳。[1]

侗布现状

在以前侗寨里每家每户穿的戴的都是用这一种布做成的,它就是侗族人们传统全手工织的侗布,,随着时代的变迁,,现在很多的侗族女孩都不愿意去织布,也不会织布做侗衣。所以想看到寨子里到处晒侗布的场景就比较难了,现在我们走进侗寨里看到晒在阳光下的一些侗布大多是老一点的妇女做的,也不难发现晒侗布都是老人,这种场面是越来越值得珍惜了。

染布工艺

蓝靛染工艺

贵州广大侗族、布依族、苗族都喜欢种植蓝靛和进行蓝靛染。据史料记载,贵州的侗族、布依族、苗族的先人在明以前就已经掌握了靛染技艺。

用蓝靛草加工成蓝靛,用蓝靛作染料,用土碱、烧酒、石灰、牛皮胶作辅料,经过手工操作,把布染成月白、月蓝、蓝、深蓝、浅灰、深灰、青等色。各地除专业染房(大染缸)外,几乎每户都有小染缸,随时染蓝、青棉线和青布。小染缸自染的青布,最后用犁树皮或刺犁树熬水上浆,色泽鲜艳,保色期长。布依族妇女喜青色,如青裤子、青围腰、青挞肩、青袖口。各色花帕、花垫单总少不了“青色”,姑娘出嫁少不了一床青被褥。老人寿衣少不了一件长衫、青上装。小孩的背带、男女老幼穿的布鞋帮也是青布做成。所以土法靛染工艺在贞丰北盘江流域布依族地区一代一代沿袭下来。

用蓝靛草加工成蓝靛,用蓝靛作染料,用土碱、烧酒、石灰、牛皮胶作辅料,经过手工操作,把布染成月白、月蓝、蓝、深蓝、浅灰、深灰、青等色。各地除专业染房(大染缸)外,几乎每户都有小染缸,随时染蓝、青棉线和青布。小染缸自染的青布,最后用犁树皮或刺犁树熬水上浆,色泽鲜艳,保色期长。布依族妇女喜青色,如青裤子、青围腰、青挞肩、青袖口。各色花帕、花垫单总少不了“青色”,姑娘出嫁少不了一床青被褥。老人寿衣少不了一件长衫、青上装。小孩的背带、男女老幼穿的布鞋帮也是青布做成。所以土法靛染工艺在贞丰北盘江流域布依族地区一代一代沿袭下来。

靛染,大致过程为:制靛——漂白——染布。靛,即蓝靛或靛泥,是用一种名为“蓝靛草”的草本植物制成。蓝靛草,在布依族聚居地区都有栽种。一般用插栽法插栽,春末出苗,七月割蓝制靛,制靛时,叶茎多的入窑,叶茎少的放入桶或缸(土陶缸)里,用水浸泡七天,泡出蓝汁。每一石蓝汁浆液加入石灰五升,搅打后,蓝靛凝结;水静止,蓝静沉积于水底,完成制作,即得染布原料——蓝靛。

漂白是布依族靛染的第一道工序。漂白时,布依族妇女是用早晨的阳光和露水进行漂白的古老方法。布依妇女晒布多在天气晴朗有露的早晨6点半至7点太阳升起之前,把布匹平整地铺在草坪上,整个布面才会在同一时间被朝露浸湿,这样晒干的布面色调才一致。晒至中午布依妇女们将晒干的布收回家中折放好,这样连续晒数天(一般为七至十天),直到布面洁白为止。这样漂白后,白布在靛染时容易上色,经久耐用。另外,布依族妇女还掌握一种更为原始特的漂白方法——利用新鲜牛屎作为漂白原料,漂白时,先用适量的新鲜牛屎放在木桶里加水搅匀,然后放入白布进行翻搅,把布取出摊在阳光下晒,待布晒至半干后拿到河边进行揉搓冲洗,布料很快变白。

蓝靛经一定的技术处理,可把布染成深蓝、中兰、浅兰、灰、深灰、青、月白等各种色道。染布分为大缸染和小缸染。

大缸靛染,先把蓝靛放进大染缸,根据布料多少和所染颜色,按一定比例加入适量的水,石灰、自制白酒及土碱等原料,经过一定时间的化学反应再放入白布,要经多次取放和漂洗。一般是每隔2天取出漂洗一次,至少要到放漂洗8次以上,浸染16天以上。且每次取出布料漂洗后再放入染缸时,都要按所染颜色的需要添加一定比例的水、蓝靛、石灰、自制白酒及土碱,同样要添加8次以上不同比例的原料,直到布已染成所需的颜色,再用牛皮熬成的牛皮胶上在色布上,用石滚把染成上胶的布滚平,直至光亮即为成品靛染布料。

小缸靛染,用小缸染青布,先把蓝靛放进小染缸,加适量的水,再按一定比例加入适量的石灰、土碱和自烤的白酒等原料。经一定时间的化学变化后,把用清水煮过的白布(通常煮1小时左右)放入染缸。从布料下缸的当天起,每天取放三次,三天漂洗一次,这叫头风。通常要浸染三到四风才能达到“上药”的程度。小缸染青布从头风到染四风,要取放8次以上,浸染16天以上。在每天晚上夜深入人静时,按一桃水五钱白灰、半斤蓝靛、二两自烤米酒的比例将原料添入染缸。每隔二天添加自制土碱、白灰各一两。布料经上述时间和方法靛染后,可取出上药。用涩梨皮在清水中煮熬5个小时左右熬出紫红色的水汁,将布料放入紫色水汁中浸染一遍后取出晒干,再次放入紫色水汁中浸染,同样每天取放漂洗三次,浸染三天后,取出晒干然后上浆,即用野生“白矶”粉末加入紫色水汁中搅匀后将晒干的布料全面浸湿上色,待布料上色后取出晾至半干,将半干的布料放于青石板,用专用的锤布棒(长1500px,宽250px)锤一小时左右,将布料锤至半蔫,然后展开晾干,晾干后将布料折叠成块状再用锤布棒锤打一小时左右,直至布料薄平。靛染的青布,虽经日晒雨淋,也不会褪色。小缸染以母女传承方式沿袭。

贞丰布依族靛染技艺主要是家庭,母女传承的方式沿袭。大缸染传承人有罗国梁,系罗大全之子,初中文化,1946年生,住前一村一组,在家务农;罗安绪,系罗国梁之子,罗大全之孙,1976年生,初中文化,在家务农。小染缸传承人有王明珍,1954年生,住纳核村五组,在家务农。

靛染作为布依族服饰布料的色彩染制技艺,其历史源远流长,靛染应用广泛,流传久远。用蓝靛作染料,用土碱、烧酒、石灰、中皮胶作辅料,所有靛染原料都用自然材料加工而成。贞丰布依族靛染工艺流程复杂,每道工艺的细腻程度和要求极高,蕴涵着丰富的科学和文化价值。

侗族服饰

侗族女性的服饰千姿百态,或款式不同,或装饰部位不同,或图案和工艺不同,或色彩和发型、头帕不同,她们平时穿着便装,讲求实用,盛装时注重装饰审美,朴素与华贵相得益彰。根据整个侗族妇女服装特点,可将侗族服装分为三种款式,即:紧束型裙装、宽松型裙装和裤装。

侗族又有南侗和北侗之分,南部侗族服饰十分精美,妇女善织绣,侗锦、侗布、挑花、刺绣等手工艺极富特色。女子穿无领大襟衣,衣襟和袖口镶有精细的马尾绣片,图案以龙凤为主,间以水云纹、花草纹。下着短式百褶裙,脚登翘头花鞋。发髻上饰环簪、银钗或戴盘龙舞凤的银冠,佩挂多层银项圈和耳坠、手镯、腰坠等银饰。三江侗族女子穿长衫短裙,其长衫为大领对襟式,领襟、袖口有精美刺绣,对襟不系扣,中间敞开,露出绣花围兜,下着青布百褶裙和绣花裹腿、花鞋,头上挽大髻,插饰鲜花、木梳、银钗等。洛香妇女春节穿青色无领衣,围黑色裙,内衬镶花边衣裙,腰前扎一幅天蓝色围兜,身后垂青、白色飘带,配以红丝带。男子服饰为青布包头、立领对襟衣、系腰带,外罩无纽扣短坎肩,下着长裤,裹绑腿,穿草鞋或赤脚,衣襟等处有绣饰。侗族的马尾背扇堪称一流绣品,其造型古老、绣工精制,图案严谨,色彩富丽,充分展示出侗族女子的聪慧和高超技艺。[1]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