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不知的台灣咖啡故事
你所不知的台灣咖啡故事
1998年,星巴克進軍台灣以來,台灣的咖啡文化開始普及。
2002年,第一家壹咖啡於台中開幕,就此打響台灣平價咖啡的戰爭。
85°C及7-11、全家便利等商店加入戰局後,喝咖啡的人數在台灣呈指數型增長。
隨著發展,台灣咖啡文化也與時俱進,近年來從cama及Louisa等更加專業的連鎖咖啡店快速擴張,可看出台灣全體的咖啡意識形態已明顯提升到另一個等級。
在經過義式咖啡的洗禮後,手沖單品咖啡成為台灣人的另類選擇,越來越多人發現原來咖啡不只有一種味道,咖啡就如同紅酒一樣的專業,不同的產地 莊園 豆種 處理方法與沖煮技巧煮出來的咖啡,有著完全不同的風味與顏色。
目录
現煮咖啡是金礦
台灣每年有約新台幣 400 億的現煮咖啡市場,依財政部進出口統計指出,2017 年台灣進口咖啡豆達 3.5 萬噸,6 年成長約 2 倍,顯示消費者咖啡需求與日俱增。[1]
有了消費者市場支撐,通路業者義無反顧地投入現煮咖啡,超商業者是以多角化策略來經營,近年來量販業者為了打入社區生活圈,則有「迷你化」的趨勢,除了店坪縮小,也開始打造一些休憩空間,搭配平價現煮咖啡、麵包,盼能吸引附近住戶駐足。
不過,談到現煮咖啡的消費市場,仍以超商的競爭最激烈,漂亮的成績單背後,其實是靠超商業者潛心鑽研的經營心法,才能有這樣的成果。
7-11 經營 City café
7-11 經營 City café 品牌:超商咖啡也可以很有生活質量 2007 年統一超商找來形象清新的女星桂綸鎂代言 City café,並以「整個城市都是我的咖啡館」的廣告口號掀起旋風,成功的行銷策略,如今 City Café 銷售成績相當傲人,平均每年業績都有 1 成左右的成長幅度,近幾年營收更多超過新台幣百億元。[2]
統一超商經營 City café 的品牌超過 10 年,早已奠定現煮咖啡龍頭的地位,急起直追的全家便利商店在 2009 年推出咖啡品牌 Let’s café,2017 年咖啡營收全年已突破 30 億元,而且靠著精品化與會員制 2 大策略,咖啡業績穩健成長,全家便利商店鮮食部部長黃正田日前更喊出,今年全年咖啡營收將以 35 億元為目標。
全家便利超商採行「精品化」
全家在 APP 預售平台賣咖啡,轉贈、寄杯打造消費者習慣。
全家便利超商表示,咖啡族黏著度相當高,而且擁有長期需求,公司為了擄獲咖啡饕客的心,採行「精品化」策略,去年起推出首波單一產區單品咖啡,讓咖啡饕客更能品嘗美式咖啡的產地風味,而單一產區單品咖啡銷售半年,就創造出 1.5 億元的亮眼業績。[3]
除了讓咖啡精品化,全家會員 APP 商品預售平台中「寄杯、轉贈、跨店取」的服務深受消費者喜愛,有長期咖啡需求的消費者可以用優惠價格一次購買數十杯寄杯,之後再慢慢分次領取。
日據時代被指定為天皇的御用咖啡
而我們常喝的單品,產區不外乎來自非洲、南美洲、東南亞等地區。
讀者可能不知道台灣的咖啡,曾被譽為咖啡中的勞斯萊斯,在日據時代時被指定為天皇的御用咖啡 ?!
台灣咖啡好滋味
其實真正喝過台灣咖啡的人,會被台灣咖啡多層次的口感所觸動,除了咖啡本身具有豐富的油脂、獨特的香氣之外,入口濃、純、香的層次非常豐富,而且回甘迅速,真可以說是咖啡中的極品。[4]
台灣咖啡以「黑金」姿態崛起,烘焙好的頂級豆子,一磅飆到4000、5000元高價,行情與高價位的麝香咖啡不相上下。只要冠上「台灣咖啡」,價位馬上三級跳,咖啡廳裡,一杯台灣咖啡要價200到300元,「烘焙好的最貴飆到一磅4000、5000元天價。國外高價位的麝香咖啡,在百貨公司一磅標價6000、7000元,其他通路管道不過3000、4000元就可買到。
台灣咖啡貴,不單因產量少、物以稀為貴,人工成本過高更是關鍵,台灣工資每天起碼20美元,第三世界生產國卻往往不到1美元。這也是台灣咖啡在大型咖啡商成本考量下,只願意進口而不願採購本土豆的原因。
產銷特性
由於產銷特性,台灣咖啡雖貴為勞斯萊斯,主要的銷路卻是精品咖啡愛好者與鄉間休閒精品咖啡館,忙裡偷閒走一趟台灣咖啡產地,南投惠蓀、雲林古坑、台南東山、花蓮舞鶴、嘉義阿里山等農場咖啡館,欣賞帶有茉莉花香的咖啡樹小白花,由群山疊翠,到蔚藍海岸,悠閒喝杯咖啡,俯攬不同海拔美景,感動浪漫時刻!
四大產地
花蓮
花蓮瑞穗鄉的舞鶴台地,早在日據時期即由日本木村公司在舞鶴台地種下東部第一株「阿拉比卡」咖啡,曾是台灣三大咖啡產區之一;光復後因人工成本升高,舞鶴台地咖啡園逐漸廢除改種茶葉。
而日據時期種植的老咖啡樹,僅剩金鶴茶園仍保有約四公頃面積。主要為阿拉比卡和羅布斯塔兩品種,因羅布斯塔品質不佳、口感差,現幾已不復見。
近年全台掀起咖啡熱,不少農民改植咖啡,舞鶴咖啡面積逐年增加,現約有三、四十公頃咖啡園。[5]
嘉義
嘉義阿里山種植咖啡,多在茶山、新美、樂野、達邦、里佳及來吉等鄒族部落,面積超過30公頃,許多咖啡農園也強調是有機種植。
而第一個在阿里山種植咖啡樹的,就在樂野村,是由鄒築園的主人開始試種,頗為成功。在鄒族部落,海拔上千公尺,阿里山農會協助部落居民種植阿拉比卡品種咖啡,由於氣候溫差大,咖啡豆熟成的風味更佳。
阿里山高山咖啡的產量不大,阿里山農會協助農民將產品商品化,烘培製成高品質的咖啡豆,也有眼尖的商人看準阿里山咖啡的好喉韻,與當地農民打合約契作,直接收購高山咖啡,例如,劍湖山世界就在咖啡博物館內賣阿里山高山咖啡,口碑不錯。
由於阿里山擁有鄒族風情與極佳的山林景觀,當地景觀咖啡庭園也一家一家開,愈來愈來的鄒族部落民眾投入種植咖啡。[6]
雲林
雲林古坑鄉荷苞山與華山,在日據時代就由經濟農場直營栽種約75公頃的阿拉比卡咖啡樹,當年這裡的咖啡品質特別好,曾進貢給日本皇室享用,尊榮的價值等同台灣檜木。[7]
10幾年前,張來恩回到荷苞山家鄉,重新在荷苞山種植咖啡樹、開設的巴登咖啡,是最早為古坑咖啡打響名號的人,也是最早將「台灣咖啡」商品化的咖啡廳。荷苞山與華山海拔約300到600公尺不等,屬沙質土壤、排水性良好,特別適合種植阿拉比卡咖啡樹。
10年前荷苞山只種2公頃咖啡樹,去年暴增到100公頃,主要種植地點在華山、桂林及荷苞山;華山與桂林因能眺望嘉南平原,山頭開了50、60家的景觀咖啡,成為台灣咖啡產地中擁有最多景觀咖啡的地點。
南投
南投惠蓀林場,在日據時代為北海道帝國大學的實驗林場,民國25年起開始種植阿拉比卡種咖啡。
擁有70年的咖啡栽培與技術,咖啡農場的栽種方式較為粗放,不灑農藥及不施肥,訴求有機純淨的咖啡。主要種植的咖啡都為阿拉比卡(Arabica)品種,據傳是清朝時從英國引進,屬於比較高品質的咖啡品種。[8]
惠蓀林場屬砂質土壤,排水性佳,海拔約770公尺高,年均溫約為攝氏16到26度,非常適合阿拉比卡咖啡樹生長,林場的咖啡是百分之百有機種植,不灑農藥,也不施肥,讓咖啡從自然土壤中吸取養份,這也造就了惠蓀咖啡特殊風味,惠蓀咖啡還曾獲得美國「農產品世界品嘗會」的銀牌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