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作物

来自 搜狐网 的图片

作物 直接间接为人类需要而栽培植物。"作物"一词由日语转借而来,在中国古籍中则称"禾稼"或"谷" 。古代有所谓"五谷"、"六谷"、"九谷"、以至"百谷"之称,其中谷的含义不断发展,由稻、黍稷、麦、菽,逐步扩大到麻类、瓜果、蔬菜乃至所有栽培植物。中国农业文献中自20世纪初开始引用"作物"一词,今 已 普及,俗称"庄稼" 。

目录

基本介绍

曾为人类栽培利用过的植物约有2000种以上,但现在常见的大面积栽培的农作物仅30余种。其余种类繁多的蔬菜类、瓜果类、观赏类植物,有时还包括木本植物中的果树,通常在较小面积上用集约方法栽培,称园艺作物。[1]

随着人类需要的发展,除传统作物以外,可以用作食物、饮料、药物以及各种工业原料的植物日益增多,也已大都被纳入作物的范畴。各种牧草和绿肥,虽然不能直接供人类消费,但由于它们对畜牧业和种植业的发展十分重要,现在也已大多成为栽培作物。

起源和传播 野生植物被驯化栽培成为作物大约有10000 年左右的历史。最初被人类栽培利用的植物物种,经过长期有意识或无意识的选择和隔离,形成了许多比原始种更适合人类需要的品种和类型。[2]

如以现在的栽培稻、粟、玉米和栽培大豆分别与它们的野生祖先野生稻、狗尾草、墨西哥类蜀黍和野生大豆相比,彼此的外形与实用价值都已有很大区别,分类学家也将它们区分为两个不同的物种。但实际上它们的亲缘关系很近,染色体数目甚至染色体组都相同,相互杂交很易结实。不过前者经过了人类的培育与选择,后者仍处于野生状态而已。当然,现有栽培品种形成的途径不尽相同。如亚麻的纤维用和油用两个类型均系由野生灰亚麻通过人工选择而分化成的;向日葵可能由多种野生向日葵杂交形成。有些作物则是人类利用天然形成的异源多倍体驯化而成,如世界上栽培面积最大的普通小麦就是由 3种二倍体小麦(或山羊草)合成的六倍体;陆地棉也是由亚洲棉或草棉与秘鲁棉天然合成的异源四倍体。各种作物各有不同的来源与形成途径,但迄今并未全部了解清楚。

关于世界上栽培作物起源的地理位置和传播过程,植物学家们的见解不一。一般认为全世界有12个作物变异中心,每种作物即起源于其中一个或几个中心,或由原生起源中心产生的次生起源中心(见作物起源中心学说)。从起源中心出发,作物又由于各种因素而不断向外传播。除水力、风力等自然原因外,如中国、埃及、希腊、罗马、波斯等古代文化中心的兴起及其影响范围的扩大,不同地区之间的贸易往来,以及战争和民族迁移等,都加速了各地所产不同作物的相互传播。近代交通事业和国际间经济交往的发达,尤其为作物的传播增加了机会。哥伦布在15世纪到达美洲,对于结束新旧两大陆之间的长期隔绝状态,沟通许多作物物种之间的交流,改变世界农业生产面貌,起了重要作用。现在具有重要经济意义的许多作物已经散布到全球可能栽培的地方,并形成了新的已远离其原生起源地的生产中心。

分布 作物由于长期适应原产地自然环境的结果,在栽培过程中对温度、 光能、水分等条件有一定要求,由此而制约着作物在世界不同地区的分布。

从温度条件看,全世界 4种不同的温度地带都各有与之相适应的作物种类。①寒温带。有春小麦、春大麦、春燕麦、黑麦、粟、黍稷、马铃薯、豌豆、蚕豆、亚麻、甜菜等;②温带。有冬小麦、冬大麦、粟、高粱、大豆、蚕豆、菜豆、油菜、向日葵、大麻等;③亚热带。有水稻、玉米、高粱、甘薯、大豆、菜豆、油菜、花生、芝麻、油桐、桑、茶、棉、黄麻、红麻、苎麻等;④热带。有水稻、甘薯、木薯、花生、海岛棉、咖啡、可可、橡胶树、油棕、黄麻等。但这种适应性也不是绝对的。有些作物由于遗传基础的变异,经过天然或人为的选择,也能改变其本性。如水稻、玉米、高粱本为喜温作物,通过多年在高纬度地区生长,可以产生生育期短、耐寒力强的品种,能在北纬50°、南纬40°处栽培。甘薯、棉花、苎麻的一些品种也可引种到北纬40°,木薯可引种到北纬25°。同时有些本来适于寒温带的作物,如麦类,也可在低纬度地区利用冬季时节或在高海拔地区栽培。但作物适应性变化的范围不能超过一定限度,否则将生长不良或不能成活。

从作物生长发育对光周期的反应看,大致可分为长日照作物和短日照作物两类。前者在生长期间的某个阶段每天所需光照时间较长,一般须超过无光照时间才能完成生殖生长而形成花芽。若光照时间不足,生殖生长就会减缓而推迟开花结实;反之则能促进生殖生长。这类作物多为适于北方生长的麦类、亚麻、甜菜、马铃薯等。短日照作物生长过程中的某个阶段每天所需黑暗时间须超过有日照时间才能形成花芽,黑暗时间延长可促进生殖生长;而光照时间延长只能促进营养生长。一些春播秋熟作物如水稻、玉米、高粱、大豆、大麻等属于这一类。各种作物所要求的这种特定光照条件,也为其适应和分布的范围规定了限度。其中有些作物由于长期异地栽培,也分化出一些对光照不敏感的早熟品种。至于一些生育期短的作物如荞麦、绿豆、菜豆等,一般对光照期反应迟钝,只要在温度许可范围内,在任何地区都能发育成熟,是属于光照中性作物。

不同的作物有不同的耐旱能力,一般可以用标志蒸腾力大小的蒸腾系数表示。蒸腾系数小的作物,如粟、黍稷、高粱、玉米、大麦、黑麦、花生、向日葵等,一般比较耐旱;而蒸腾系数大的作物如薏苡、燕麦、荞麦、大豆、蚕豆、豌豆、油菜、黄麻等则耐旱力较差。有些作物如水稻不仅喜湿,其根系且可浸在水中而无碍生长。至于小麦、马铃薯、甘薯、甘蔗、甜菜、芝麻、棉花等则属于“干湿中间类型作物”。

此外,作物对土壤酸碱程度的不同敏感性,也与其分布地区有关。大致高粱、苏丹草、田菁、苜蓿、向日葵、甜菜等较能耐盐碱;而稻、燕麦、黑麦、荞麦、马铃薯、甘薯、茶等则较能耐酸。大多数作物适宜于中性土壤。

生命周期

作物有不同的生命周期。一般草本作物从春季播种萌发到秋季成熟收获,其全生命周期在一个年度内完成的,称为“一年生作物”。有些作物如冬小麦、冬大麦等秋季播种后须经过低温的冬季到第 2年夏季成熟的,称为“越冬一年生作物”或“越年生作物”。有些作物如甜菜、菠菜、白菜、萝卜等,第1年播种后当年完成营养体生长,必须经过一个冬季到第 2年才开花结实的,为“二年生作物”。还有如苎麻、苜蓿、甘蔗、除虫菊、菠萝等的生命周期延续3年以上,每年除收获地上部分外,其地下部的根芽或根状茎可连续生长并可用以进行营养体繁殖的,为“多年生作物”,多生长在亚热带或热带。有的作物如棉花、蓖麻,在温带为一年生,在热带则可成为宿根性多年生作物。至于茶、桑、果树等木本植物,则都属多年生作物。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