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作品需要有人來分享(黃福勝)

作品需要有人來分享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作品需要有人來分享》中國當代作家黃福勝寫的散文。

目錄

作品欣賞

作品需要有人來分享

近日,曾經在《佛山文藝》擔任編輯的孫春雲老師,通過我轉達對劉曉紅老師的謝意。原來是劉老師讀了孫老師的兒子孫遙發表在《佛山文藝》2022年6月下期的小說《人·蠅》後,寫了一篇題為《心魔成妄想》的文學評論,發表在《竹石夢小說公眾號上,孫老師十分感謝劉老師寫的評論,並感嘆道:「很好。作品需要有人來評論!」

其實劉老師與小說作者孫遙根本不認識,這期《佛山文藝》還是我轉給他的。遠在雲南的劉老師是一位勤奮、愛思考、喜歡寫點小評論的業餘作者。讀了別人的作品,只要是觸動到她的靈魂。她就不論與作者認不認識,都將心裡所想的寫下來。日積月累,她也漸漸摸到了寫文學評論的一些竅門。

有人說過,寫文學評論要有選擇性。要麼選名家的作品來評論,要麼選熟人的作品來評論。我認為這有一定道理,但也不全部認同,因為在閱讀分享過程中,感到除了一些名家的熟人的作品外,還有不少是一些素未謀面的作者作家的優秀作品,因此,還是比較認同與欣賞劉曉紅老師不唯名家不分親疏的做法。她只要一逮着能夠觸動靈魂的作品,就不放手,認真品讀別人的語言技巧、人物刻畫、主題立意、環境烘托,借學習吸收之機,提高自身創作技巧

由此,我想到了一個問題,我們大多數作者都是擠出業餘時間見縫插針進行創作。每一篇作品的完成歷經構思→寫作→修改幾大環節,大到謀篇布局,小到錘詞鍊字、標點符號都要反覆推敲,花費不少心血。古人「吟安一個字,捻斷數莖須」這一說法就生動形象地道出了寫作的嚴謹和艱辛。

王安石在寫《泊船瓜洲》時,總覺得第三句「春風又到江南岸」的「到」字太死,看不出春風一到江南是什麼景象,缺乏詩意,想了一會兒,就提筆把「到」字圈去,改為「過」字。後來細想一下,又覺得「過」字不妥。「過」字雖比「到」字生動一些,寫出了春風一掠而過的動態,但還不足以表達自己想回金陵的急切之情。於是又圈去「過」字,改為「入」字、「滿」字。這樣改了十多次,王安石仍未找到自己最滿意的字,頓覺頭疼不已,擱下筆走出船艙,觀賞風景,讓腦子休息一下。他走到船頭,眺望江南,春風拂過,青草搖舞,麥浪起伏,更顯得生機勃勃,景色如畫。忽見春草碧綠,這個「綠」字,不正是他要找的那個字嗎?一個「綠」字把整個江南生機勃勃、春意盎然的動人景象表達出來了。想到這裡,王安石好不高興,連忙奔進船艙,另外取出一張紙,把原詩中「春風又到江南岸」一句,改為「春風又綠江南岸」。這樣幾經修改,才有了傳誦千古的不朽名句。

王安石這種精益求精、近乎苛刻的嚴謹治學態度,固然值得稱道與發揚光大,但同時我突發奇想:假如王安石生長於如今這個信息發達的時代,將他的詩作發送給朋友徵詢意見,還至於為一個字詞的運用而苦思冥想大費周折嗎?毋庸置疑,王安石是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其文學造詣可謂爐火純青。但自古雲「當局者迷,旁觀者清」,也雲「取人之長,補己之短」。前者是指當事人被碰到的事情弄模糊了,旁觀的人卻看得清清楚楚,後者就說拿別人的長處和優點,彌補自己的不足之處,而這兩句話的共同點都是除了自己以外,還會有其他人能夠助你指點迷津、破解疑難。

相對於古代文人墨客在創作上受囿於諸多客觀條件的限制,我們生活在信息時代的作者也應該說是非常幸運了,就算是在自己的身邊找不到三兩位聊文學、談創作的知音,但只要你有虛心與別人交流的念頭,有誠心接受別人批評的舉動,完全有可能找到一些聊得來的良師益友,將你辛辛苦苦寫出來的作品,來一個全面細緻的「解剖會診」,咬文嚼字,去粗取精,挑出毛病,往往可以使原作者享受到「一言驚醒夢中人」的絕佳效果。要達到這種良性互動的境界,與互動雙方的真心實意密不可分,也就是要求原作者要放低姿態,將自己當成是一位初出茅廬的學生,大膽將自己的作品拿出來分享,虛心聽取別人的意見與批評;提意見的一方要本着對作者高度負責的態度,秉承「治病救人」的原則,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坦誠而中肯地給出自己的意見,實現共同進步。

但遺憾的是有一些作者不大善於利用網絡傳輸的優勢,盡情與人分享自己的作品,反而將其藏着掖着,束之高閣,任其自生自滅。依我所見,這一類作者大概屬於兩種類型:一種是「自戀型」,孤芳自賞,以為自己的作品無懈可擊,不希望外人說三道四,指手畫腳:另一種是「自卑型」,對自己的作品缺乏底氣。以為「醜婦」難以見「家翁」,擔心被人彈得體無完膚,顏面盡失。其實這兩種極端的心態都不可取,或多或少地掣肘着自身創作水平的提升與飛躍,這仿如農民們辛勤種植出來的瓜果,不曉得拿到市場上去推銷,任由其爛在地里一樣令人扼腕嘆息。

「酒香不怕巷子深」,此言不虛。但如何才能讓這種「酒香」飄得更遠,產生更多更好的效益呢?這就有待於摒棄固有的觀念,在宣傳推廣方面多下功夫了。同樣,要想自己的作品日趨完善,走得更遠,也非常有必要多拿出來「曬一曬。」讓更多的人來分享,來評判。說不定,一份「醍醐灌頂」的驚喜在等着你![1]

作者簡介

黃福勝,廣東南海人,廣東省小小說學會會員。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