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小吃
佛山,簡稱佛,廣東省省轄市,中國先進制造業基地、珠三角重要的製造業城市、廣東重要的製造業中心,是珠江三角洲經濟圈的重要城市,在廣東省經濟發展中處於領先地位。佛山是珠江三角洲的「美食之鄉」,粵菜發源地之一 。這裡土地肥沃,水網交錯,物華天競,「海陸空」物產頗豐。佛山有許多小吃,如佛山扎蹄、佛山公芝麻餅、大良野雞卷、大良磞砂、大良薑汁撞奶、炸牛奶、雙皮奶、小鳳餅,南海魚生、大福餅、九江煎堆、三水狗仔鴨、水晶餃、甘筍蒸餅、西樵大餅、佛山九層糕、石灣魚脯、佛山柱侯醬、蠶蛹、 白糖棉花糕、應記雲吞麵、金源酒家甘筍蒸餅 、汾寧白糖棉花糕、大可以狀元及第粥、盲公餅、高明瀨粉等等小吃。[1]
目錄
雙皮奶
- 雙皮奶,廣東漢族特色小吃。顧名思義,含雙皮之奶也。據說當年廣東省順德市一位叫何十三的農家子弟,在清晨烹製早餐的時候,不小心在水牛奶里翻了個花樣,不久有個識貨的老朋友買去了配方,開了間食檔,這順德雙皮奶便吃成了傳統,而雙皮奶也便由清末流傳至今。正宗雙皮奶的做法非常地考究,一步都不能馬虎。將清晨新擠的水牛奶煮熱,但不能開,否則會破壞奶質結構,致使不易結皮,蛋白,攪拌均勻,把拌好的牛奶緩緩倒回原來的碗中,使原來的奶皮浮起,放到火上去蒸,不久又可以結出一層皮來;一碗饞剎眼球的雙皮奶就做成了。要吃雙皮奶,其實最要緊的就是牛奶的香甜之外的另一層滑爽厚道。順德雙皮奶白而滑,給人一種端莊而溫柔的感覺;香氣濃郁,奶味濃,蛋味夠,撲鼻的濃郁的奶香讓人聯想起廣闊無限的大草原中,溫和的春風,和純樸的草原生活;入口香滑,口感細膩,像嬰兒的皮膚一樣滑,像媽媽的撫摸一樣溫柔,每品嘗一口都有幸福的味道,喚起了童年純真的生活,心情也格外輕鬆。因此雙皮奶深受廣大的群眾歡迎,流傳至今,成為順德的特產之一,還被評為 「中華名小食」之一。
- 順德雙皮奶始創於清朝末期,是當時順德的一位農民無意中調製出來的,這就是最早的雙皮奶。後來經過不同的人的改進和不同派別的融合,慢慢的就形成了現在的雙皮奶。據說,仁信雙皮奶的創始人——董潔文與其父董孝華在順德大良白石村以養牛為生,並跟着父親做牛乳。大良附近多土阜山丘,水草茂盛,所養的本地水牛,產奶雖少,但質量高,水分少,油脂大,特別香濃。故大良水牛奶極受歡迎,水牛養殖業一直十分繁榮。但是當時沒有電冰箱,董父常為牛奶保存絞盡腦汁。有一次,董父試着將牛奶煮沸後保存,卻意外地發現牛奶冷卻後表面會結成一層薄衣,嘗一口,居然無比軟滑甘香!從此董家的人都迷上了這種多了一層「皮」的牛奶,一試再試,製成了最初的雙皮奶。如今九十高齡的董潔文對記者說,又經過十幾年的摸索和改良,她製作雙皮奶的技術日益精湛,生意也非常好,但非得用碗裝後挑到鄉鎮去賣,非常不方便。1952年,她嘗試着將自家的雜貨鋪改成專賣雙皮奶、牛乳等的甜品店,成為今天的「仁信」。
硼砂
蹦沙,根據史料記載,順德大良蹦沙最早出現在一八八二年(清光緒八年)鋪設在大良華蓋路的「李禧記」。其時,李禧之製作的蹦沙因風味獨特而為人所推崇,馳名於省港澳、新加坡及馬來西亞等地。後來,繼李禧之後的三代傳人,秉承了先人的獨特手藝,一直保留着「李禧記」蹦沙的傳統風味,並在蹦沙的基礎上不斷研製開發新產品,現已形成包括糯米龍耳,薑汁花生糖,杏仁餅等的蹦沙系列,均深受人們的喜愛。作為廣東一道有名的小食,「李禧記」蹦沙曾是許多人童年時代的一味零食。它留在人們童年記憶中的不只是歡樂,還有那份伴隨一生的味道。「李禧記」蹦沙入口甘香酥化,咸中帶甜,甜中有脆,吃上一口嘴角不禁滋起一股夠香夠咸夠鬆脆的爽勁。即使是上了年紀的老人,也不會因為太硬而咬不動。實可謂老少咸宜之佳品。
平洲福肉餅
- 平洲福肉餅是廣東省著名的特色美食。特點:平洲福肉餅——相信佛山很少人知道有這個特產。其實它出現的時間比盲公餅要早,一直是家庭和小作坊式製作,與中山的杏仁餅相似。捏在手裡,軟綿綿的;放到嘴裡,甜而不膩,柔韌而不粘牙;嚼之散發出淡淡的玫瑰花香,和着絲絲陳皮的特殊香氣。形如棋子而稍大,表面撲上薄薄一層乾粉,避免互相粘連。用包裝紙包成筒狀,印上幾個樸拙的木版舊宋體紅字「福肉餅」。這便是正宗的南海平洲福肉餅,原是珠三角名特餅食之一。論歷史,一說比清嘉慶年間誕生的佛山盲公餅還長;另一說是在清同治年間面世。即使後一說屬實,也有130年以上歷史了。但其名氣遠不如佛山盲公餅、中山杏仁餅、西樵大餅以至廣州河南成珠茶樓的雞仔餅,正如網上信息所說:相信佛山很少人知道有這個特產了。何也?福肉餅出在平洲這個小鄉鎮,自然不及出在廣州大城、南粵名鎮佛山、石岐的特產知名。
- 西樵大餅雖也出自鄉鎮,但一來它沾了旅遊勝地的光,二來它是傳統的「嫁女餅」,僅憑這個身份就能夠家喻戶曉了。而且,盲公餅必稱合記,杏仁餅必稱咀香園,它們都有老字號作為品牌,而福肉餅歷來只是小作坊小茶樓的出品,無老字號可以依託,「蓬門未識綺羅香,擬托良媒亦自傷」,只好安於當「小家碧玉」,其絕跡市場也就不足為奇了。有人拿日前在市上買到的福肉餅來反駁筆者的「絕跡」說,其實他買到的並非正宗福肉餅。是否正宗,一食便見分曉。正宗福肉餅的餅皮用生、熟糯米粉加水反覆揉搓至出現韌性,碾成薄塊包住餡料而成,口感軟滑,柔韌;而現在市售的福肉餅,用麵粉經發酵做餅皮,口感有如吃大福餅,與餡料風味格格不入,更無相得益彰之妙。正宗福肉餅的餡料最大特色是使用玫瑰糖,與冰肉、果仁、糖冬瓜、碎陳皮拌和,再加少許熟糯米粉作填充劑使餡料稠化,便於成型。開頭說的淡淡的玫瑰花香,正是來自玫瑰糖。
九層糕
佛山九層糕,廣泛流行在廣東佛山、南海一帶的一種漢族特色甜米糕,做工十分講究。民間用白米浸透,用石磨磨成水粉,攪拌成漿,加入糖水,用銅盤放一層薄水粉,加熱蒸熟,然後逐層加粉至九層。 特點: 九層糕是一種甜米糕,做工講究。民間用白米浸透,用石磨磨成水粉,攪拌成漿,加入糖水,用銅盤放一層薄水粉,加熱蒸熟,然後逐層加粉至九層。蒸熟的九層糕層次分明,軟滑可口。有些人還用食用色素摻入,每層紅白相間,十分好看。 習俗: 佛山、南海一帶民間喜慶節日,尤其春節,家家必做九層糕,取其「長長久久,步步高升」之意。九層糕是一種甜米糕,做工講究。民間用白米浸透,用石磨磨成水粉,攪拌成漿,加入糖水,用銅盤放一層薄水粉,加熱蒸熟,然後逐層加粉至九層。蒸熟的九層糕層次分明,軟滑可口。有些人還用食用色素摻入,每層紅白相間,十分好看 象徵意義: 節日期間,人們將蒸好的九層糕切成菱形小塊,每四塊疊成一盤(三塊在下,一塊在上),先敬神、後敬祖先,然後是全家吃糕。取其吉祥之意。春節時,人們往往以松糕、年糕、煎堆、油角互贈親友,但九層糕則不贈與別人,據說分給別人會把吉祥分薄,於己不利。
桂城小炒
桂城小炒是南海的特色美食,有別於廣州的小炒,它講究香味和干身;不用高級的材料,而是結合順德菜的特點,採用最普通的材料,做出最好的效果。桂城誠隆酒樓的廚師就從調味料下手,自己獨創秘制了許多醬料,以提高食物的味道。這道「京醬火局魚頭」就是加入了由師傅秘制調配的京醬製作的。師傅說京醬帶有油分不容易燒底,可以讓食物更野味,味道濃郁,特別適合與魚頭、雜菇搭配。冬菜醬,則適合與肉類搭配,如「蒸豬肉梅柳」、「冬菜蒸秋茄」等。而由茄汁、腐乳、蝦醬製成的咸香醬最適合夏天食用,用來蒸魚可去除腥味。
蚝皇中東鮑
蚝皇中東鮑是廣東一帶的漢族風味名吃,屬於粵菜系。燒滾一鍋水,放下已經劏洗乾淨的老雞和腩肉拖水,撈起備用。預備一個厚底瓦煲,放下竹蓆後,依次放下水發乾鮑、老雞和腩肉。燒熱油鑊,爆香洋蔥和干蔥頭,落蚝油和二湯,以猛火煮滾,瀠酒,隨即將之倒入瓦煲內。蚝皇中東鮑的營養價值非常高,具有很強的滋補作用。特點:色澤獨特、形狀美觀、味鮮甘香、有豐富蛋白、有滋陰養顏、清熱平血,養肝明目之功效。營養價值:鮑魚的營養價值極為豐富,含有二十種氨基酸,每百克鮮鮑魚肉含豐富蛋白質23.4克,脂肪3.4克,無機鹽鈣32毫克,3.0毫克,鐵還有相當量的碘,鋅,磷和維生素A,D,B1等。天然野生原味即食鮑魚保留之營養價值勝干鮑。製成干鮑方法及烹調方法必定流失大量有價值之元素,失去原來味道及功能。
大良膏煎
大良膏煎是從古人寒食節時所食的一種叫「膏煎」的食品發展而來的,後來也稱膏環。如今,大良膏煎用白糖、豬油摻和麵粉油炸而成,狀如兩個並排的環釧,色澤金黃,更加鬆脆酥香。大良膏煎也是一種油炸麵食品,於寒食、清明節上市,用於祭祀。此品來源於古代的一種名食--粔籹。屈原《楚辭?招魂》有「粔籹蜜餌」之句。據《齊民要術》與《說文解字》記載,粔籹即膏環。明末清初屈大均《廣東新語》也有「膏環以面」之載。《中國烹飪百科全書》編委李秀松先生認為,如果把《齊民要術》的「膏油煎之」縮寫,則可與現在的膏煎同名。考慮到嶺南在戰國時代屬楚國,膏煎兩頭呈「環釧之形」,順德民間認為「環」與「還」同音,寓有歡迎祖先之靈「還」家受祭之意,正好與《招魂》意蘊吻合。從中,我們也能把順德飲食文化的根源追溯到戰國時期的荊楚文化。
鳳城釀節瓜
- 鳳城釀節瓜是一道廣東順德的漢族名菜,屬於粵菜系。大良近郊所產黑毛節瓜,身短肉嫩,當地人利用這一特產,製成一款家庭名菜——釀節瓜。鯪魚肉、瘦豬肉分別剁茸,把肥豬肉用酒醃過,切成米粒狀,三者和勻,加入精鹽撻至起膠,放入蛋清、生粉、濕菇粒、蝦米粒、魷魚粒拌勻再撻,加入蔥粒拌勻作餡。 將節瓜去蒂,用竹片輕刮去外皮,保留少許皮青,橫切成約5厘米厚的件,挖去瓜瓤,用沸水滾至五成熟,以潔淨布吸乾水分,在空洞內壁塗上干生汾,將餡料釀入。 燒鑊下油,把釀好的節瓜拉油,取起。下姜花爆香,注入二湯,入下釀節瓜炆至僅熟(以筷子插入為度),撈起,排放碟上。將原汁加入少許色油調色,用濕生粉勾芡,淋上瓜面,放上芫荽葉設色。
- 特點:清甜軟滑,甘香味美。
柱侯雞
- 佛山百年柱侯雞是廣東省佛山地區漢族傳統名餚之一,屬於粵菜系。已有近百年歷史,為清代佛山三品樓餐廳廚師樑柱侯所制。柱侯雞用雌雞、柱侯醬等原料製成,骨軟肉滑,豉味濃郁。相傳清代末期,祖廟舉行一年一度的秋色賽會。會後夜深時,前來趕熱鬧的市民都會陸續走進禪城的各大酒樓宵夜,三品樓酒樓靠近祖廟萬福台,每次裡面的佳肴美食總是一早就被搶空。廚師樑柱侯只能向前來的客人逐一解釋道歉。可是儘管如此,有些客人仍不願離開,樑柱侯只得答應補做菜式。樑柱侯回到廚房後,在剩下的食材中選了一隻頭細、頸短、腳幼、墮臀的重約2.5斤的雞,剁好洗淨,然後用2兩油麵豉(未抽過豉油的豆腐)及少許白芝麻,拌勻搗爛,加上適量豬油、白糖、紹酒滲入1.2斤上湯煮沸,再把醬湯淋在雞肉上。當樑柱侯端上一盆色澤金黃,香味濃郁的雞肉時,賓客們品嘗後大叫「好吃!」從此,樑柱侯炮製的雞餚大受歡迎,人們就用他的名字來命名叫「柱侯雞」,配雞肉的醬汁也大受歡迎,被稱為「柱侯醬」。
- 風味特點:骨軟肉滑,豉味濃郁。
醞扎豬蹄
醞扎豬蹄,流傳一百多年,以老字號得心齋製作為佳品。在佛山菜系品種中,因接近北方口味算是另類,也因此外地人也較受落。建議象肇慶裹蒸那樣加以推廣,相信還有不少的發展空間。佛山醞扎蹄有兩種形式,一是用整隻豬手醞制而成;一是用豬腳開皮,抽去腳筋和骨,再用豬肥肉夾着豬精瘦肉包紮在豬腳皮內醞制。所得醞,就是用慢火煮浸。前者製作工序較少,後者製作工序較多,但兩者都為佛山人所喜食。由於後者是用水草扎着來醞制,所以名叫"扎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