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福臻
余福臻,出生於1942年3月5日,蘇州,1958年進蘇州刺繡研究所刺繡專修班學習,高級工藝美術師,中國工藝美術大師。1962年師從曹克家和顧文霞學習繪畫和刺繡。曾任蘇州刺繡研究所藝術總監,中國蘇繡藝術博物館高級藝術顧問。精通細繡,雙面繡,雙面三異繡,繡藝超群,尤精於繡貓,因首創「細,亂針結合繡貓法」,而被譽為「貓王」。所繡小貓多被作為國家禮品贈送外國元首。1982年,雙面繡《白貓戲螳螂》獲得中國工藝美術百花獎金杯獎,1991年雙面繡《黑底紅葉白貓》獲北京國際博覽會金獎。1997年,受聘擔任中國蘇繡藝術博物館高級顧問。2005年,應美國前總統卡特邀請,在美國卡特圖書館舉辦「手牽手,兩位蘇繡大師(顧文霞和余福臻)作品展」,並作刺繡表演。2007年獲「第五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榮譽稱號。2012年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蘇繡)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余福臻 | |
---|---|
出生 | 1942年 |
國籍 | 中國 |
職業 | 蘇繡大師 |
知名作品 |
《貓》 |
目錄
個人簡介
上世紀50年代,為培養蘇繡接班人,蘇州刺繡研究所開辦了刺繡專修班。17歲的余福臻參加了這個刺繡專修班的招考,當時72人參加招考,最終錄取了16人,余福臻從中脫穎而出,由此踏入了刺繡藝術的道路。
學習刺繡的過程是艱辛的。在專修班的四年多的學習中,每天的時間都安排得很緊。早晚自習、早晨寫字、畫畫、勾線條,晚上學習文化課。從繪畫的基礎、圖案色彩到刺繡的基礎針法。四十幾種針法,一點一點的磨練出來。
在李娥英老師嚴格的教育之下,漸漸培養了余福臻嚴謹的刺繡技藝。1961年畢業前一年,李娥英老師因材施教,根據各人的特長和興趣,將學生分進不同的專業。蘇州刺繡研究所,金魚和小貓是兩塊招牌。余福臻自己本身喜愛貓,自己家中也養着貓,在生活中,也經常觀察着貓的形態,某種程度上,為她的小貓刺繡提供了較大的藝術靈感源。開始繡小貓後,余福臻大師被分配跟顧文霞老師(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學習繡貓。「顧老師是我的專業老師,雖然她後來擔任領導,工作很忙,但顧老師一直來關心我,不時拿新題材的稿子讓我用不同的表現方法來試製,一幅幅的實踐,經驗不斷地積累,先從繡國畫貓打基礎,後來又嘗試了攝影稿、油畫稿、水彩畫貓等。」余福臻大師提起顧文霞老師,語氣中總是帶着敬佩和感激。當時的蘇州工藝美術局從北京請來一位擅長畫貓的畫家曹克家,到蘇州刺繡研究所整整一個月。余福臻在這期間又幸運地和其他幾位老師一起拜曹克家為師。曹克家先生的國畫貓,絲理的畫法與刺繡很接近,尤其適合傳統刺繡。傳統小貓要繡好,有三個要素要把握好,絲理、色彩、線條,余福臻在學習臨摹曹先生畫作的之中,逐漸對繡貓的認識有了飛躍。儘管只有一個月的時間,但曹先生的指導對蘇繡研究所技藝水平了很較大的提高。一幅幅的實踐、經驗的累積,余福臻的刺繡技藝愈加純熟。刺繡專修班畢業後,余福臻到刺繡工場工作,這裡雲集了蘇繡眾多刺繡藝術前輩。在工作中,余福臻學習吸收,在傳統小貓的基礎上,積極實踐新型刺繡手法。1977年,余福臻調到刺繡針法研究室工作,在刺繡針法研究室里的任嘒嫻大師擅長用亂針繡表現各種題材。比起細繡,亂針在用針和用色上更靈活,毛絲更松順,有飄逸感。任嘒嫻大師當時在針法研究室,余福臻向她請教,摸索規律,在細繡里融入亂針。逐漸地形成了自身「細亂結合」的刺繡技法,這種技法繡出來的小貓,色彩更加豐滿,立體感極強,這種技法余福臻推廣到繡貓工場裡,繡出來的作品也廣受好評。代表作品《沙發紅底雙貓》,作品用細繡打底,運用亂針用針並施色,在1982年獲全國工藝美術品優秀作品獎,1983年獲江蘇省科技四新展二等獎,作品照片刊登在《蘇繡精萃》《蘇州刺繡》等刊物上。[1]
技藝傳承
2005年2月19日起,蘇州兩位蘇繡大師——顧文霞和余福臻的30餘幅刺繡精品,將在美國卡特總統圖書館展出四個月,兩位大師已被邀請前往參加開幕式。據悉,被譽為「東方藝術明珠」的蘇繡作品,在美國總統圖書館展出還是第一次,卡特總統圖書館也將因此成為境外唯一展覽這些大師珍品的圖書館和博物館。 余福臻「一團和氣」、「金魚」、「國外風景」等作品,同樣以高超的藝術表現手法,把蘇繡這一「東方藝術明珠」的神韻帶到人們面前。參展結束後,這些精品將被運回蘇州,大師們正在考慮,屆時是否組織一場國內的展覽,讓市民也能一睹這些作品的風采。對名利十分澹泊、不願多談如何艱辛創作的兩位大師表示,作為蘇繡藝術的傳人,她們今生最大的願望是:讓更多的人喜愛我們的蘇繡。 [2] 在今天,余福臻更加關心蘇繡藝術的傳承。從十七歲到今天,五十餘年的刺繡藝術生涯,使她切身體會到,這門藝術對於耐心與恆心的要求。余福臻的生活依然圍繞着刺繡,指導學生、推廣刺繡,自己也堅持創作。在傳承上,余福臻篤定表示,只要有人認真的學習,我一定會認真的教,並毫無保留的教授。 無論何時,對於刺繡藝術,余福臻都有一種深沉熱愛。在蘇繡里,在繃架前度過的時間, 藝術向她展示了某種最純粹的美好。 余福臻老師常常開蘇繡講座,從蘇繡的產生講起,她講到,蘇繡是從原始習俗走向文明進步的重要標誌,傳承着悠久的歷史文化,是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余老師在講座中還介紹了蘇繡形成過程,以及刺繡藝術家沈壽為什麼能成功,蘇繡百年經歷了哪些變化等內容。余老師還講述了她成長經歷及授業恩師,讓大家充分感受到蘇繡不僅僅是吳地文化的名片,更體現了吳中女子精細雅潔、聰慧嫻熟的品格,她們用智慧和勤勞贏得了中外嘉賓的讚賞。講座現場余老師的學生也帶來了蘇繡的現場表演和蘇繡珍品的藝術展示,針和線的巧妙運用加之嫻熟的刺繡技藝,讓在場的所有人感受到了蘇繡的藝術魅力。
已過70的余福臻依然忙碌,在工作室、陳列室、研究所之間來回,這是她的生活常態。我們並不能從她神色中看出這個年紀的疲態,她仍保持着旺盛的精力,並且「樂」在其中。身處姑蘇城中,亭台軒榭與吳儂軟語,共同構成了這個城市的靈性。余福臻的個性也猶如這座古城,平靜而優雅。娓娓道來,慢聲細語,一針一線,皆是文章。儘管身為蘇繡這門藝術的代表人物,卻仍然對這門藝術感到敬畏,嚴謹地保持傳統的規矩和形制。與針線打了幾十年的交道,余福臻依舊關心,今天有多少人能靜下心來刺繡。她太清楚,刺繡最需要的是靈動的雙手,以及一顆平靜的心。後者更加重要,因為藝術創作是一件對抗時間的事,藝術家的「心」必須是安定的。
余福臻宣傳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