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何志遠(1912年6月--1992年9月1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將領、中國人民解放軍開國少將。1912年6月出生於湖南瀏陽。1930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31年2月加入中國工農紅軍。曾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28軍政委,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政治部主任,軍副政治委員,軍政治委員,濟南軍區人民武裝動員部部長,山東省軍區第二政治委員,濟南軍區顧問。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獲二級八一勳章、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二級解放勳章。是中國共產黨第八、第九、第十、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

目錄

簡介

何志遠
 
何志遠
原圖鏈接 來自360網]]
出生 1912年6月
湖南省瀏陽縣張坊鄉
逝世 1992年9月11日
國籍 中華人民共和國
職業 軍人

人物生平

何志遠先後擔任紅七軍第十九師五十五團特務連戰士、班長、排長、瑞金衛戍司令部警衛連政治指導員等職。 1933年春,何志遠調任贛南軍區獨立第三師三團政治委員兼東北分區特派員,中共縣委書記等職,參加過中央蘇區第一、二、三次反「圍剿」。年底,調任福建軍區政治部宣傳隊隊長。中央主力紅軍長征後,何志遠留在閩南地區堅持游擊戰爭,曾任閩南中共區委書記、代縣委書記、岩連寧中心縣委書記等職。參加了閩西地區歷次反「圍剿」作戰。 抗日戰爭時期,1938年1月,調任新四軍第二支隊第三團三營副隊長。1940年3月,任第三支隊第五團政治處副主任。7月,調任新四軍第七師十九旅五十團政治處主任兼皖中軍區無為縣總隊副隊長。先後轉戰於皖南、皖東地區,經歷「皖南事變」,參加了這一地區的反「掃蕩」和反頑鬥爭。 1941年1月起,先後擔任新四軍江南西路保安司令部第七師五十團政治處主任、沿江獨立團政治處主任兼中共桐東縣委書記,沿江獨立團政治處主任等職。 1945年7月,調任新四軍第七師含和支隊政治委員兼含和軍分區政治委員、中共含和地委書記,為皖南抗日根據地的建立和這一帶抗日鬥爭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解放戰爭時期,根據黨中央「向北發展,向南防禦」的重要戰略方針,1946年6月,含和支隊奉命編人華東野戰軍。何志遠隨軍北上,參加根據地的建立和鞏固工作,任該軍第二十一旅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 1947年3月,何志遠任華東野戰軍第七縱隊第二十一師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1949年1月,任第三野戰 1958年6月毛澤東接見何志遠(左二) 1958年6月毛澤東接見何志遠(左二) 軍第二十五軍第七十五師政治委員,率部參加了濟南戰役,經過激戰,共殲敵10萬餘人,生俘國民黨軍第二綏靖區司令王耀武。這一戰役的勝利,使華北、華東兩大解放區完全連成一片,大大加速了全國解放的步伐。七十五師在該役中打得勇敢、主動,出色地完成了阻擊任務,受到軍黨委的表彰。 新中國成立後,何志遠歷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25軍政治部主任、副政治委員、政治委員。此後,他相繼調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26軍政治委員、濟南軍區人民武裝動員部部長、山東省軍區第二政治委員等職。 1955年9月,何志遠被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少將軍銜,榮獲二級八一勳章、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二級解放勳章。 1981年6月,任濟南軍區顧問,1982年離職休養。 1992年9月11日因病醫治無效在濟南逝世。[1]

人物秩事

出生貧困,參加革命 何志遠出生於湖南省瀏陽縣張坊鄉,家中十分貧困,後來還是靠着祖母砍柴、燒紙叉賺錢,才供他上了半年私塾。到了8歲時,又上過一年小學,很快家裡條件實在支撐不下去了,9歲的何志遠就和祖母一起砍柴,干起了體力活。 在一個小學同學的介紹下,何志遠跟着一位木匠師傅學起手藝。師 1941年與趙亞在安徽無為縣結婚 1941年與趙亞在安徽無為縣結婚 傅是個很神秘的人,平時總在巫廟裡幹活,巫廟是團總駐地,他常常去開會。後來才知道師傅是區總工會的負責人,從他那何志遠聽了不少新鮮的道理,逐漸開了竅。這樣一起幹了半年多活,師傅突然就不見了,這才聽說他原來是共產黨員。 說來,何志遠和共產黨有緣分。師傅走了,已經「開竅」的何志遠為了維持生計,只得跟着另一個木匠師傅繼續幹活。不久家鄉開始鬧革命,有個同行師兄經常到湖南瀏陽和江西萬載交界的地方去,那地方鬧革命早,他接觸了些幹革命的人,回來就經常講起紅軍、共產黨員怎麼好,還秘密組織了農會、青年會等,早就對革命心嚮往之的何志遠也參加了農會,一邊做木匠,一邊干起了革命。1930年10月何志遠參加了中國共產黨。當時黨團組織正在擴紅,他毫不猶豫地就參軍了。 在新兵營訓練了一個月,何志遠就參加了戰鬥,初次作戰很英勇,戰鬥也很順利。時光荏苒,不知不覺,這個新兵就變成久經沙場的「老戰士」了。 斷筋戰鬥,猴口奪食 1936年初春,部隊來到龍巖、連城交界處,一個叫馬池塘的地方。為了打擊一下敵人的氣焰,我方決定在馬池塘前山伏擊敵人。 當時,國民黨把老百姓全攆到圍子裡,強迫他們互相監督,不許給共產黨送情報。同時在大路小路上站崗巡邏,不許老百姓運送糧食,想把共產黨困死在山上。敵人自鳴得意時,還不知道早就有人來送情報了,大家摩拳擦掌,準備好好打一仗。 國民黨的先頭部隊出現了,只見他們一個個歪戴着帽子,哼着小曲。突然,一陣爆炸聲,敵人嚇得抱頭鼠竄。這時,戰士們都從草叢間衝出來了。 戰鬥進行得很順利,我方以2個排的兵力,全殲敵人1個營,營長當場被擊斃,還繳獲了一百多支槍。這次戰鬥中,何志遠雙腿都負傷了,右腿的筋都被打斷了,但他還是咬牙堅持。 戰鬥結束後,部隊撤到村子裡,天亮就要出發。沒辦法,只好把何志遠和 另外兩個傷員集中起來送到山上,留下一個衛生員,一個通信員,讓他們先養好傷再追上部隊。走時同志們留下了所有的米,還幫忙砍竹子蓋了個竹篷。 藥很快用完了,何志遠的腿傷已經潰爛了,只能咬牙堅持。為了不被敵人發現,他們白天不敢煮飯,只能吃生米,後來連米也吃完了,還好有剛冒土的竹筍,大家天天挖來吃才沒餓死。 一天,小衛生員氣喘吁吁地跑進竹篷,「猴,猴……」大家往外一看,灰蓬蓬的猴圍着竹林站了一片,它們也來挖筍。大家拿着棍子趕了好久才把猴子趕走,事後大家都笑着說:「將來到了共產主義社會時,說咱們曾和猴子爭吃的,一定會把人笑死。」 在這種缺食少藥、生死攸關的時刻,大家仍保持樂觀,互相鼓勵,比賽誰的傷好得快。住了兩三個月後,腳一跛一跛能走了,何志遠便拄着棍子上路了。 皖南歷險,撤離東流 何志遠的夫人趙亞曾在新四軍三支隊五團政治處下屬的民運隊工作,當時政治處的副主任正是何志遠。工作中,兩人產生了真摯的愛情。但不久就遭遇了皖南事變。 本來新四軍計劃夜間偷渡長江。五團奉命籌集船隻,選擇渡口,做好掩護大部隊北渡的準備工作。這時,國民黨有意把新四軍渡江北上的消息散播了出去,致使日軍加緊了對長江的封鎖。部隊只能南下茂林。 結果「皖南事變」爆發,全團在茂林附近,遭到國民黨伏擊。7日晚上,葉挺軍長來到五團,命令他們往涇縣方向突圍,同時阻擊國民黨第七十九師,掩護軍部和大部隊向北突圍,無論如何要在高嶺堅守三天。 部隊到達高嶺時,國民黨一個營已先期占領了高嶺。因為兩邊服裝相同,大家假裝是國民黨部隊來換防,趁其不備,消滅了敵人。因地形有利,我方只付出了極少的傷亡代價,不但完成了葉軍長要求堅守三天的任務,消滅了敵人,還繳獲不少槍支彈藥。高嶺三天的阻擊任務完成後,大家以為軍部已順利突破涇縣北撤,決定追趕軍部,一路行軍,沒想軍部突圍不順。 葉挺軍長見五團建制完整、齊整滿員到來,非常高興,派民運隊員想方設法和群眾買了些糧食,還忍痛殺掉團首長的馬,讓大家吃了頓飽飯,接着部隊就上了東流山。 10日五團趕到東流山接替軍教導總隊,堅守東流山掩護軍部突圍。戰士們在數倍於我的敵人面前英勇反擊,打退了敵人多次進攻,但我方傷亡慘重,6個營級指揮員2個犧牲3個負傷,犧牲的將士越來越多,堅持到12日黃昏已是寡不敵眾彈盡糧絕,有的戰士同衝上來的敵人肉搏壯烈犧牲,有的拉響手榴彈和敵人同歸於盡,戰鬥異常慘烈,團長政委參謀長都負傷轉移。五團大部分戰士都犧牲了。這時全團只剩下不到百人,何志遠站出來,向大家宣布,全團由他負責堅守陣地。天黑後槍聲停了,兩邊都不打了,何志遠趁天黑敵人停止進攻帶領大家包括部分非戰鬥人員撤下了東流山。 晚上上級傳來葉軍長各自為戰、分散突圍的命令。大家分頭跑很快就分散了。國民黨部隊搜山時,趙亞騎在山崖邊的一棵橫倒的樹上,因而沒被發現。 趙亞又在山上轉了幾天,才和何志遠遇上,這時他右胸負傷已不能提槍。何志遠告訴她,自己在敵人搜山時被發現了。敵人摸到他身上有錢,問他是什麼人?其實這些錢是幹部負責保存的公款,何志遠靈機一動說自己是軍需。兩個兵把錢搜走了,其中有個恰好是湖南人,於是何志遠和他攀起老鄉:「中國人不打中國人,老鄉更是如此。這些錢你拿去逃個生路,大家各自方便吧。」那個湖南兵可能良心發現,不但放了何志遠,臨走還丟下一些錢說:「給你做盤纏 。」 反對溺愛,勤儉克己 戰爭年代,鐵骨錚錚的將軍,在槍林彈雨中出生入死,關鍵時刻總是挑起重任,保護好戰友。到了和平年代,他仍然對戰士們十分關懷體貼。他下去檢查工作時,有個習慣,總是抽空到宿舍轉一轉,看看住得擠不擠,衛生條件好不好,生活情形怎麼樣。 何志遠總是想盡辦法為別人提供方便。下屬和他一起去開會,他總是親切地邀請大家:「咱們一道坐車走吧!」五六個人擠一輛車是常有的事,但他總是樂呵呵的。 但何志遠卻不允許家屬享受一點特權,他反對溺愛孩子,不允許孩子們坐小汽車,看戲時也不許享特權坐到前排。他在醫院養病的時候,孩子們去看望他,他總是問,你們是怎麼來的,孩子們回答,坐公共汽車來的,他就會很高興地說:「這樣做就對了!」 有一次,何志遠下班回來,看到家裡來了一位40多歲、農民打扮的客人,仔細一認,原來是1948年給他當警衛員的小徐,高興得不得了。小徐告訴他,抗美援朝戰爭結束,自己就回到沂蒙山區老家,這次到濟南辦事,特意來看望老首長,順便想請老首長托人幫忙買輛自行車。 何志遠誠懇地說:「自行車目前還是計劃供應商品,我可不能徇私破壞國家規定啊。」但看到小徐失望的表情,他沉思了一下:「這樣吧,我家二閨女參軍後,她那輛自行車沒人騎,就送給你吧。」何志遠讓人把車送到車鋪仔細檢修了一遍,考慮到山區騎車車胎容易磨損,又讓把內外胎全換上新的,再送給了小徐。 思想開明,婚姻自由 和別人家的爸爸不同,何志遠在對待子女的婚姻問題上,最反對「門當戶對」的舊觀念,他支持和鼓勵女兒和普通農民的兒子結婚,並囑咐她們休假時就去婆家住一住,看看農民是怎樣生活的。 何志遠的大女兒何向陽,出生在安徽農村,生下才三天就託付給當地一戶農民,這家人歷經艱辛才把小向陽養活下來,1950年又把她送到了何志遠身邊。 何向陽大學畢業後,長期在何志遠家裡當保姆的徐大嫂見她人品好,又不像普通高幹子女那樣嬌氣,就想把她介紹給家住農村、在部隊當基層幹部的一個本家堂侄。何志遠聽說後,絲毫不反對,還連連稱好:「孩子是農民養大的,現在給農民當兒媳婦,這是『還祖歸宗』呀。」 後來,何向陽和徐大嫂堂侄談了一段時間戀愛,小兩口要到婆家結婚了。何志遠再三叮囑女兒,不許擺幹部子女的架子。女兒牢記父親的話,在農村剛結婚,就扛着鋤頭下地,鄉鄰們都直誇獎:「政委家閨女和俺貼心着呢!」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