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拉糾
伯拉糾(拉丁語:Pelagius,約360年-約420年),亦稱為白拉奇,羅馬不列顛行省之教師,基督教神學家、平信徒修道士。他的門人有色勒斯丟(Caelestius)。
在君士坦丁時代[1]之前,羅馬還不是基督教中心。更古老、更廣大的基督教地區在北非和近東的大城市,如亞歷山大港[2]和安條克。
目錄
簡介
他與希波的奧古斯丁辯論人有完全的自由意志和相應的責任,因此被教皇定為異端,遭判處破門律,逐出教會。他的神學觀與奧古斯丁的恩典論幾乎相反。奧古斯丁強調原罪、人類完全墮落,上帝的選民才能得救,且得救完全是恩典。伯拉糾否認原罪,但承認人類本性是惡的,強調人的自由意志的教義,認為得救是靠上帝給的誡命。他的名言是「如果我應該做,我就能做(If I ought, I can.)」認為上帝恩典非是人所不配得的,也非得救之所須。
385年,他從不列顛到羅馬,見當地道德敗落,於是立志以傳道和寫作對付道德和罪的問題。他是基督教道德主義者,是強烈道德態度與行為的提倡者。他的動機不是要傳假福音,也從未真正否定在恩典論外的教義或教條,
但卻被兩個非洲的教會定為異端,並在417年,被教皇依諾森一世放逐。在以弗所召開的第三次大公會議(AD431)中被定罪。
在《基督教發展史》中,歸納出他被控罪的主要論述為:
1.即使亞當沒有犯罪,也會死亡
2.亞當的罪只損害自己,並不會損害一切人類
3.嬰兒並不是惡的,與亞當犯罪前的景況相同
4.人類不會因亞當的罪及死而死,也不會因基督復活而復活
5.律法、福音皆能引人進天堂
6.基督第一次來臨前,已有未曾犯過罪的聖人
視頻
伯拉糾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世界歷史偉人第十七位~君士坦丁大帝,搜狐,2017-03-30
- ↑ 【古希臘列國志】亞歷山大帝國(二十一):繼業者5,搜狐,2021-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