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伍炳彩(1940-)男,江西省吉安縣人。江西中醫藥大學金匱教研室主任,教授、主任中醫師、博士研究生導師[1],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2]、國家級名中醫[3]

伍炳彩
教授、主任中醫師、博士研究生導師
出生   1940年
  江西省吉安縣
國籍 中國
母校 江西中醫藥大學

現任江西省保健委員會專家組成員、江西省新藥評審委員、南昌市醫學會醫療事故技術鑑定專家組成員、江西中醫藥大學中醫臨床基礎學科負責人、南昌市中醫學會副秘書長等。

目錄

人物簡介

伍炳彩,國醫大師,江西中醫藥大學二級教授,主任中醫師,博士生導師,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歷任江西中醫藥大學(原江西中醫學院)金匱教研室主任、中醫臨床基礎學科組組長、學科帶頭人。第三、四、六批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十二五」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建設學科傷寒學、心病學的學術帶頭人。

人物履歷

伍炳彩自幼立志學醫、以醫術扶危救厄為己任。1961年考入江西中醫學院,畢業後留校任教,師承著名醫家姚荷生教授,潛心鑽研,深得經典醫著奧旨,課餘時間長期堅持臨床實踐,因而醫術日精,醫名鵲起。60年代末,他下放到吉安農村工作時,還不會治療鈎蟲病(中醫病名為"黃胖")。看着病人受疾病的折磨,他發誓一定要找到辦法。他遍查中醫書刊雜誌和浩如煙海的古代文獻,終於在宋代的醫書中找到了治療鈎蟲病的關鍵藥--"綠礬",療效達百分之百。

擅長領域

伍炳彩教授一生學金匱,教金匱,用金匱,既傳承又創新,卓有成就。闡釋了《金匱》難解條文的臨床意義,結合金匱要略「肝病實脾」的理論,創立了五臟相關為基礎的疑難雜病整體診療體系。強調「肝脾相關」,認為肝經循行路線長,分布範圍廣,且肝為諸髒之賊,故臨床肝病多見,又往往牽連至脾,引起肝脾相關的系列病證。在內傷雜病的病因研究方面,深化濕邪認識,形成了濕病的診療系統性框架。在病機研究方面,提出了「因病致郁,因郁致病」的觀點,豐富了疑難雜症的病機學內容。擅長運用《金匱》理論和方劑辨治疑難雜症,創新性地提出「腎病從表論治」、「心動過緩從濕論治」、「心動過速從熱從虛論治」、「水腫從肝論治」、「心痛病從肝論治」、「子宮下垂從肝論治」、「產後風從虛從濕論治」等內傷雜病辨治思路,臨床療效顯著。伍炳彩教授窮研脈法,精於脈診,尤以生死危脈辨識著稱,憑着「起手知表里,定手判虛實」的紮實功底,常常能憑脈判斷病證之生死預後。

專業成就

臨床力倡辨證論治,擅長中醫內科雜病,對氣管炎、哮喘、心率失常、肝炎、膽囊炎、胃病、神經官能症、腎炎及疑難發熱等有較好的療效。迄今,他已發表學術論文28篇,出版專著2部,參編著作5部,主持省級課題4項。

伍教授十分重視本學科中青年教師的培養。他親自製訂培養計劃,從備課、講課,到臨床、科研等各方面對中青年教師進行悉心指導,經常在系裡開展學術講座,組織學術討論,使中青年教師的整體教學水平以及教師的綜合素質大幅提高。1996年以來,本學科組共發表學術論文77篇(其中,國家級刊物26篇),出版學術專著30部,承擔科研項目11項。1997年度,他所在的金匱教研室被評為院先進集體。他領銜的中醫臨床基礎學科和南京中醫藥大學中醫臨床基礎學科協作,共建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學科。伍炳彩先生常強調學習和運用中醫的三個原則:一是辨證論證原則。二是堅信中醫理論的原則。三是理論聯繫實際的原則。他從事中醫教學、臨床、科研工作近40年,對仲景學說的研究有較高的造詣,尤其是運用於臨床辨證論治,治療內科疑難雜病,經驗豐富,療效卓著,屢起沉疴,深受廣大患者信賴。伍老認為,疑難雜病的病機常為寒熱虛實錯雜,治療若同時顧及,藥物之間又相互牽制,寒溫相掣,升降失司,效難如意。他根據《傷寒論》與《金匱要略》的理論,提出雜病當分清輕重緩急、抓住主要矛盾,採取分步治療(如先表后里,先清後補,先補脾胃等)的方法;此外,他對仲景脈學亦作了相當深入的研究,聯繫臨床實際,有自己獨到的見解。

伍炳彩
國醫大師伍炳彩

獲得榮譽

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北京市科技進步一等獎

北京市科技進步三等獎

第三屆國醫大師在「中國好醫生、中國好護士」推薦評議中,入選2019年6月月度人物。

2017年6月29日,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國家衛生計生委和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授予伍炳彩"國醫大師"榮譽稱號[4] ,享受省部級先進工作者和勞動模範待遇。

2019年9月29日,被授予"全國中醫藥傑出貢獻獎"稱號[5]

應用訣竅

當歸芍藥散兩次見於《金匱要略》,一見於《婦人妊娠病篇》,一見於《婦人雜病篇》。本方由當歸、芍藥、川芎、澤瀉、茯苓、白朮組成,具有調和肝脾、活血利濕之效。本方是肝脾同治,但以治肝為主;亦為氣血同治,但以治血為主。關於本方的應用,近年來報道很多,譬如用於治療月經不調、痛經、不孕、妊娠腹痛、先兆流產、習慣性流產、胎位不正、妊娠中毒症、子宮異常出血、妊娠水腫、產後小便難、閉經、子宮炎、附件炎、卵巢囊腫、子宮肌瘤、更年期綜合徵等婦科疾病,還可用於治療慢性胃炎、膽囊炎、慢性肝炎、泌尿繫結石並感染、腸梗阻、痛風、心衰水腫、腎病水腫、腦外傷後綜合症(眩暈)、梅尼埃病、腦血栓形成、舞蹈症、冠心病心絞痛、坐骨神經痛、神經炎、過敏性鼻炎、慢性蕁麻疹等諸多疾病 ......《藥鑒》謂:"病無常形,醫無常方,藥無常品,惟在人之善學善用耳。"如何靈活地運用本方,伍炳彩教授認為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據原文提示用於先兆流產、痛經

《金匱要略·婦人妊娠病脈證並治》謂:"婦人懷妊,腹中痛,當歸芍藥散主之。"《婦人雜病脈證並治》謂:"婦人腹中諸疾痛,當歸芍藥散主之。"這兩條原文雖很簡單,但一為妊娠"腹中癘痛",一為雜病"腹中諸疾痛",可見其着眼於"痛"字,且痛的部位都在腹中。引起痛的原因雖很複雜,但其總的病機,不外虛實二端或虛實夾雜。蓋實則經脈不通,血行不暢,即所謂"不通則痛";虛則脈道不充,筋脈失養而痛;虛實夾雜則通而不暢,養而不榮,經脈失潤而痛。所以前人有"氣血以流通為貴",即是指痛證而言。本方重用芍藥斂肝、和營、止痛,又佐以當歸、川芎以調肝和血,更配以茯苓、白朮、澤瀉健脾滲濕。綜觀全方,有養血疏肝、健脾利濕之力,是寓通於補之方。凡是肝鬱血虛、脾虛濕困,以致肝脾不和、氣血失調而發生的腹部疼痛,均可以此方加減治療。據原文,本方常用於治療先兆流產,除此之外,還可用於治療痛經等婦科疾病。

1.治療妊娠腹痛

羅某,女,25歲,1993年5月10日初診。患者妊娠已2月,近日工作繁忙,遂出現腹部隱痛不適。證見腹部隱隱作痛,休息稍舒,腰酸,腹部有下墜感,口不渴,納可,食後不脹,大便適中,小便稍黃,苔白,脈弦滑。其症狀正符合"婦人懷妊,腹中癘痛"之經文,以當歸芍藥散加味:當歸10g,白芍15g,川芎3g,雲茯苓10g,澤瀉10g,白朮10g,杜仲10g,桑寄生10g,黃芪15g,黨參15g。三劑,水煎服。

1993年5月13日二診。藥後腹部隱痛停止,腰酸亦減,腹部下墜感減輕,囑用上方再服伍劑。藥後諸症消失,足月生一男孩。

2.治療妊娠下血

蘭某,女,34歲,1972年2月初診。患者停經60餘天,陰道出血一周,出血量少,色暗紅,淋漓不絕,無血塊,伴有腰脹,少腹脹痛,胃納尚佳,無嘔吐泛酸,口不幹略苦,二便正常。近半月來情緒不佳。經用黃體酮等止血之劑,血量稍少,但仍有陰道出血。脈弦,舌質淡紅,苔薄白。

妊娠試驗陽性。此為肝脾不和,濕滯內停。以當歸芍藥散加味:當歸10g,白芍15g,川芎5g,雲茯苓10g,澤瀉10g,白朮10g,阿膠9g,桑寄生15g,杜仲10g,苧麻根10g。共服10劑,血止,隨診,足月順產一男嬰。

按:本方可用於胎動不安,但目前臨床醫生多懼而不用,常用壽胎丸。據日本中田敬吾的研究,其對妊娠期服用本方的40例中有回音的27例孕婦及兒童進行了隨訪調查,結果:27例中未發現因服本方劑對母子健康有不良影響者,此外,在產後母體恢復和小兒發育方面未見到任何有害作用的跡象。現代醫學認為,在受精卵分裂旺盛的妊娠初期服藥,畸形發生率高;從本方的使用來觀察,在胚胎尚未形成以前給藥,改善母體內環境,使受精卵形成胚胎的發育過程獲得良好影響,未見有致畸性,而且對兒童的健康起着積極的作用。伍炳彩教授每年均可遇類似病例,用當歸芍藥散加味大多數均獲滿意療效,足見經方療效之可靠。

3.治療痛經

陳某,女,30歲,患痛經已半年,曾用逍遙散、丹梔逍遙散加味治療無效,乃來診。診時面色萎黃,納佳,經期尚對期,行經時少腹隱痛便溏,月經量少,色暗紅,質較稀,口稍黏,苔白微厚,舌正,脈弦細。證屬肝血不足,脾虛有濕。擬當歸芍藥散加味:當歸10g,白芍15g,川芎6g,雲茯苓10g,澤瀉10g,白朮10g,烏藥10g,玄胡索10g,川楝子6g。三劑水煎服。藥後腹痛止,囑下月行經時再用3劑以鞏固療效。

據肝經循行用於治療脅腹疼痛

當歸芍藥散是肝脾兩調之方,而肝脾兩調之中,又以治肝為主,因此可治肝脾不和,以肝經為主的病變。附件炎、闌尾炎、慢性肝炎等疾病在臨床上常見脅腹疼痛,此屬肝經循行部位,故可考慮用本方治療。

1.治療附件炎

伍炳彩
國醫大師 伍炳彩

李某,女,35歲,2002年1月20日初診。訴少腹脹痛,腰骶部酸痛已半年余,近月來感少腹脹痛加劇,伴帶下量多白稀,經婦科檢查,診為慢性附件炎。舌淡,苔薄白,脈弦。證屬肝脾不和,濕邪內停之少腹痛,治以調肝和脾化濕,用當歸芍藥散加味:當歸10g,白芍15g,川芎6g,雲茯苓10g,澤瀉10g,白朮10g,杜仲10g,桑寄生15g。服5劑少腹疼痛減輕,白帶減少,連服20劑,少腹痛除,白帶大減。

2.治療闌尾炎

李某,女,20歲,1983年10月1日初診。患者自覺右側少腹隱痛不適已3日,過去亦有類似發作史,此次發作較劇,至某西醫院就診,診斷為慢性闌尾炎,建議手術治療,因患者害怕開刀,乃求治於余。就診時除右下腹持續性隱痛外,按之不適,納可,口黏,大便偏軟,小便黃,脈弦。辨為肝脾不和,濕邪內停,用當歸芍藥散加敗醬草15g,紅藤20g,服5劑疼痛完全停止。以後曾多次碰到其父,雲多年未發。

3.治療慢性肝炎

黃某,男,32歲,患慢性乙型肝炎多年,經常右脅隱痛不適,休息不好時加劇,納佳,食後不脹,口稍黏,精神尚可,大黃偏稀,苔白略厚,舌質紅,脈細弦。擬當歸芍藥散加味:當歸10g,白芍15g,川芎6g,雲茯苓10g,澤瀉10g,白朮10g,薑黃10g。服7劑後,患者曾來診數次,因效果明顯,效不更方,服35劑疼痛止,口黏除,苔厚轉薄白,脈稍弦,囑用逍遙丸繼續調理。

此外還可用此方加減治療慢性結腸炎具有少腹疼痛脈弦者、慢性前列腺炎亦有效。結石疼痛發作向輸尿管放射者,用本方亦效佳。

治療內臟下垂

肝脾之間關係密切,肝藏血,主疏泄;脾統血,主運化而為氣血生化之源,肝脾二髒在生理上有密切的關係。脾胃的升降、運化,有賴於肝氣的疏泄。若肝之功能正常,疏泄調暢,則脾胃升降適度,運化健全;若肝之疏泄失職,就可影響脾胃之升降、運化,從而形成"肝胃不和"或"肝脾不和"之證候。反之,脾病也可影響於肝。若脾氣不足,消化吸收功能不健,則血無生化之源,或脾不統血、失血過多,均可累及於肝,形成肝血不足;若脾失健運,水濕內停,日久蘊而成熱,濕熱鬱蒸,則肝膽疏泄不利,可形成黃疸。由此可見,肝病傳脾,脾病傳肝,肝脾二髒在病變上相互影響。如《素問·玉機真髒論》:"肝痹……弗治,肝傳之脾,病名曰脾風發癉,腹中熱,煩心出黃",這是肝病傳脾之例。《素問·氣交變大論》:"殆泄食減,體重煩冤,腸鳴,腹支滿,……甚則忽忽善怒,眩暈巔疾",這是脾病傳肝之例。《金匱要略·臟腑經絡先後病篇》第1條即專論肝病傳脾,從此條可知,脾病不愈可從肝論治,反之肝病不愈亦可從脾論治。當歸芍藥散是肝脾兩調之方,主要是從肝入手,兼入血分,可利濕。根據臟腑之間的關係,本方可用於內臟下垂。內臟下垂,根據"陷者舉之"的原則,以補氣升提為主,教科書和新近出版的各種專著一般主張用補中益氣湯。伍炳彩教授在臨床中體會到,補中益氣湯不能盡愈此病,有些患者服後有不舒之感。這是因為病情是千變萬化的,執一方以治此證自然不會奏效。此類使用補氣升提類方劑不效的患者,究其原因,往往與肝病傳脾有關,當從肝論治,故可使用當歸芍藥散(當然也包括逍遙散之類方劑)。

1.治療子宮下垂

子宮下垂雖與帶脈有關,但帶脈又屬脾,如唐容川《血證論》所言:"帶脈下系胞宮,中束人身,居身之中央,屬於脾經",故補中益氣湯用於子宮下垂屬脾虛中氣下陷者多效。子宮下垂雖與脾關係密切,但脾之病變,又可由肝傳來,故治脾不應,應考慮治肝,當歸芍藥散用於子宮下垂,就是由此推衍而來。此乃發前人之未發。俗話說"十女九帶",帶下多與濕有關,故一般用逍遙散不效,而當歸芍藥散則較對證。

梅某,女,26歲,1989年10月5日初診。自訴已分娩2月,分娩後即覺子宮下垂,站立時於陰道口外約半寸,自以為滿月後可自動收上去,但滿月後仍下垂,伴小腹隱痛不舒、喜按,口渴面紅,大便軟,小便偏短色黃,帶多色白偏稀,納佳睡眠好,舌正紅,苔淡黃,脈細弦。在某醫院曾用補中益氣湯加味5劑,藥後自覺不適,口乾舌苦,子宮下垂依然。腹隱痛、小便偏短、大便軟、面色偏紅、精神尚可、脈弦細等肝脾不和,濕滯內停之象,故用當歸芍藥散加味:當歸10g,白芍12g,川芎5g,雲茯苓10g,澤瀉10g,白朮10g,枳殼10g。五劑水煎服。服藥5劑,腹痛減輕,站立時子宮上縮至陰道口。原方有效,守方續服5劑,諸症逐漸消失。之後又守方服藥10劑,諸症全消。隨防未見復發。以後用此方治療數例子宮下垂臨床表現如上者,均有效。

2.治療腎下垂

劉某,男,44歲,幹部,2001年11月29日初診。自覺左側腰部脹痛,左脅部亦不舒2年余,肝區亦時不適,精神好,睡眠欠佳,口乾口黏,咽喉有梗阻感,不怕冷,納食可,大便質中,小便不黃,夜尿一次,舌質紅,有齒印,苔薄黃偏厚,脈沉弦。某院B超提示:左腎下垂7.2cm。證屬肝脾不和、濕邪內停,方用當歸芍藥散加味:當歸10g,白芍15g,川芎5g,雲茯苓10g,澤瀉10g,白朮10g,銀花10g,玄參10g。上方連服50劑,於2002年1月20日複查B超,左腎位置正常,症狀亦大為減輕,遂停藥觀察,於2002年7月患者因血精來診,詢知上病未復發。

3.治療肛門下墜

陳某,男,56歲,幹部,2002年3月7日初診。患者覺肛門下墜感4月余,大便成形,無黏液便,納食正常,睡眠欠佳,口不苦稍黏,但神疲乏力,腰不酸,夜尿多。有腦梗塞病史,曾在某院肛腸科治療月余無效,甚以為苦,乃來診。舌淡苔薄黃,脈沉右關弦。關弦為肝病,擬以當歸芍藥散加味:當歸10g,白芍15g,川芎5g,雲茯苓10g,澤瀉10g,白朮10g,枳殼10g。七劑水煎服。另服腎氣丸。

2002年3月16日二診,肛門下墜感大減,夜尿仍多,脈舌同前,守方再服7劑。藥後肛門下墜感消失,右關弦亦平,遂停服當歸芍藥散,因夜尿仍較多,腎氣丸繼服。7月患者因偏頭痛來診,詢知上病未復發。

4.治療少腹下墜

謝建國,男,47歲,理髮師,2002年4月10日初診。少腹下墜感一月余。訴1995年腰部曾有外傷史,後常出現腰痛,經按摩治療稍好轉。現腰酸脹怕冷,少腹、小腹下墜不適、怕冷,常頭昏,服藿香正氣散有用,口稍干稍黏,胸不悶,飲食睡眠正常,二便調。脈弦寸稍浮,舌質紅,苔薄微黃。方藥如下:

當歸10g,白芍15g,川芎6g,雲茯苓10g,澤瀉10g,白朮10g,杜仲10g,桑寄生15g,烏藥10g,枳殼10g。五劑水煎服。服藥有效,此後繼續以上方加減,共服32劑,諸症消失。

此外,如肝胃下垂,見證如上者,亦有效。

以上古方新用,醫家可能起疑竇,但只要辨證精確,確能應手起效。

根據水血互結的理論應用本方治療水腫

伍炳彩
國醫大師伍炳彩

中醫理論認為,在生理上,水血本同源,相濟並倚行。在病理上,《金匱要略·水氣病篇》雲:"經為血,血不利則為水",又指出:"經水前斷,後病水,名曰血分,此病難治;先病水,後經水斷,名曰水分,此病易治",指出了水血並病先後辨證的關係。唐容川在《血證論》中根據"血積既久,其水乃成"、"水虛則血竭"的病理基礎,強調"血病不離乎水"、"水病不離乎血"的病理關係。日本長尾善治通過研究認為"瘀血形成不單血循環的障礙,同時也有水代謝障礙。"這些古今研究,說明血和水在病理上具有"瘀阻則水停,水蓄則血凝"的關係,此水血相關病理在妊娠病中累見不鮮。從活血與利水的關係上看,活血促利水,利水促活血,前者如大黃甘遂湯、當歸芍藥散,後者如桂枝茯苓丸。現代研究證明,利水藥能消除水腫或腹水,減輕心臟負荷,有助於糾正心衰,改善血液循環,從而促進瘀血消除。活血藥具有溶解血凝塊,吸引水解物入血和降低血黏度等作用。

當歸芍藥散由當歸、芍藥、川芎、澤瀉、茯苓、白朮6味藥組成,其中當歸、川芎、芍藥為血分藥,有補血活血之功,澤瀉、茯苓、白朮為氣分藥,有健脾化濕利水之作用,故《方函口訣》雲:"此方主治婦人腹中癘痛而兼和血利水之效"。本方有活血利水之功,故可用於血不利則為水之慢性腎炎、肝硬化腹水、肝腎囊腫、卵巢囊腫、血栓性靜脈炎等病。

1.治療肝硬化腹水

熊某,男,37歲,幹部,2002年6月26日初診。肝硬化並食道靜脈曲張出血於3月份行脾切除術,術後仍有腹水,伴腹瀉、腸鳴,時有腹痛,下肢浮腫,按之凹陷,泛酸,噯氣,納可,脘脹,時有低熱,無汗,怕冷,口乾不黏不苦,尿短少,曾先後用半夏瀉心湯加厚朴、大腹皮,或中滿分消丸加減,藥後大便次數減少,但腹水無明顯消退,仍覺下肢沉重而腫,腹脹,精神差,乏力,噯氣,納可,腰酸,大便偏稀,小便短少而頻,舌紅苔薄黃,脈弦關旺,擬當歸芍藥散加減:當歸10g,白芍15g,川芎6g,雲茯苓10g,澤瀉10g,白朮10g,神曲10g,谷麥芽各10g,陳皮10g,竹茹10g,杜仲10g,大腹皮10g。

七劑水煎服。藥後浮腫減輕,噯氣減少,腹脹減輕,納欠佳,稍噁心,不吐酸,不厭油,大便日1~2次,舌紅,苔薄黃,脈弦但關旺減。上方加山楂再進10劑。藥後腹脹又減,下肢腫消,腹中不痛,大便偏稀,納一般,眠安,小便較長,口乾稍黏,舌紅,苔薄黃,脈稍弦關稍旺。上方白朮改為12g,加太子參10g。藥後尿長,腹脹除,B超示腹水消。原方繼服。

2.治療慢性腎炎水腫

胡某某,女,45歲。1990年9月12日初診。自訴患腎炎多年,現全身水腫半年余,頭面部先腫,後腫及全身,但腫勢不甚,晨起顏面腫,午後腳腫,納食尚可,面色萎黃,精神一般,大便軟,小便短少,色黃,無灼熱,舌質淡紅,舌苔薄白,脈細弦。尿蛋白+++。曾在外院治療無效,而來我處求治。先後用發汗利尿等法治療近三月,水腫及蛋白尿均無好轉,後思其面色萎黃,脈弦細,浮腫不甚,擬診為血虛水濕內停,用當歸芍藥散原方:當歸10g,白芍15g,川芎6g,澤瀉10g,白朮10g,茯苓10g。服藥七劑,水腫略減,尿蛋白減為++,原方再服七劑,水腫又減,尿蛋白減為+,繼服七劑,水腫全消,尿蛋白陰性。為鞏固療效,囑原方再服一月,至今未復發。

3.治療血栓性靜脈炎

徐某,女,46歲,幹部,2002年7月27日初診。左下肢腫,以左踝上約6寸及踝關節下最明顯,局部色紅,有熱感,月經量較少但應期,二便如常,西醫疑診為血栓性靜脈炎,曾用活血化瘀利水之藥近2月,少效,乃來診,舌紅苔黃,脈沉寸旺。先予桂枝茯苓湯加當歸、連翹、赤小豆,藥後無效,加服大黃蟄蟲丸仍無效,改投當歸芍藥散加味:當歸10g,白芍15g,川芎6g,澤瀉10g,白朮10g,茯苓10g,益母草10g。七劑水煎服。藥後腫減,堅持用上方服至9月22日,左踝以上腫全消,足背稍腫,紅已退,堅持用上方繼服。

此外,妊娠後,胎體逐漸長大,阻礙母體氣機升降,影響水血的運行,水血互結則導致各種妊娠病的產生,諸如妊娠胎位不正,妊娠中毒症,妊娠水腫,小便難,妊娠高血壓綜合徵,羊水過多,妊娠腹瀉等疾病,均有可能出現當歸芍藥散證,均有使用本方的可能,故臨床遇到以上疾病,要想到應用本方。

結語

當歸芍藥散目前在臨床上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可謂是難病奇方之一,如何正確合理使用本方,主要思路不外乎根據以上四點。

如要以八綱來分類,從表里來說屬里證,從陰陽來講屬陰證(足厥陰肝、足太陰脾),從虛實來看屬虛實夾雜,從寒熱來談偏於寒證。病因為肝鬱脾虛,濕邪內停,病位在肝脾,症狀可出現血虛(面色萎黃、頭昏、月經量少色淡、舌質淡等),脾虛有濕(大便軟而不爽、小便不利、口黏),脈弦等。從氣血而言,是濕邪兼入血分的方劑。其應用的重點在腹部疾病,除此之外,只要是肝臟所居、肝經所循和肝臟所主器官出現異常,辨證屬肝脾不調,濕邪內停,兼入血分者,就可使用本方。至於文獻報道用本方治療舞蹈病、眩暈,亦屬治肝,因肝主動搖,肝為風木之髒之故,如《素問·五運行大論》雲:"肝在天為風,……其用為動"。至於妊娠,因可出現水血互結的病理,故妊娠多種病均可使用本方而取效。

視頻

中華醫藥,國醫大師伍炳彩的預防高血壓小技巧,非常簡單實用! 2019-02-28

國醫大師伍炳彩講經方 2017-07-07

參考來源